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美国什么样人算穷人】什么样的人算穷人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美国,什么样的人算穷人,不一而足。他们可能是低收入者、单身母亲或残疾退伍军人,也可能是老人、移民或被边缘化的工厂工人,抑或是严重精神病患者、有犯罪前科者、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及没落的中产阶级。他们可能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也可能生活在最富足的市郊。
  在美国,贫困线的界定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2314万美元。按这个标准,2011年,有4620万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贫困人口比例为15.1%,是美国人口普查局自1959年统计该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2000年以来,美国贫困人口比例就在一直上升。这意味着,贫困并非经济危机的产物。在经济增长的年份,贫困人口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除了失业问题,还有更加深层的力量在暗中作梗。
  在美国,生活贫困意味着什么?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它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匮乏:贫困家庭也能照样有车有房、订阅有线电视。因此仅用年均收入计算贫困水平而不考虑储蓄和花销远远不够,而是要看一个家庭能否实现收支平衡。此外,尽管有2.2314万美元的收入标准,贫困往往是一种相对现象,而其各项指标并非绝对,更多的情况是依具体环境而定。以下是最常见的关于美国穷人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生活在富足郊区的都不是穷人
  要想了解今日美国穷人的生活,只需去巴尔的摩以北25英里的埃奇伍德小镇即可。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人口总数为2.5万。在镇上的“埃奇伍德男孩&女孩俱乐部”,来接孩子的父母们会向你讲述他们为了节省汽油而不去教堂,给孩子赊账购买8美元一双的鞋子,以及距发薪日还差一天食柜却已空空,因而晚餐不得不靠吃煎饼充饥的经历。
  尽管在美国,贫困人口居住的典型地点可能是内城区或农村,但是10年来,城郊地区的贫困现象一直在加速增长。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居住在美国95个最大城市市郊的贫困人口总量增加了53%。现在,居住在郊区的穷人要比居住在芝加哥、克利夫兰、明尼阿波利斯、休斯顿、俄克拉荷马和底特律市区的穷人要多。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一些市郊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致使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些市郊虽然工作职位总量有所增长,但增长范围都局限在低薪水的产业,如零售业,反而将贫困人口从别的地区吸引过来。越来越多富裕的郊区居民迁居到城市中心,而新来的移民则直奔郊区,在那里他们不得不面对公共交通设施欠缺和社会安全网络匮乏的窘境。食品援助、就业指导、戒毒服务、成人教育以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培训等资源,在那些还未习惯应对贫困和相关问题的市郊地区显得更为缺乏。面向低收入家庭和无保险人口的医疗保障也往往滞后,这使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因为疾病会导致贫困,并使贫困状况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
  误区二:所谓贫困,就是没有足够的收入
  杰西卡?雅库贝克居住在埃奇伍德镇。一天早上起来,雅库贝克发现儿子腿部发炎,只得将孩子送到一家诊所。她本可以致电办公室告知自己会迟到,但却因为家中没有固话(费用太高),手机又欠费停机,不得不等赶到医生的办公室才打电话请假。而那时,她已经被按旷工处理。再加之平时因为汽车长期出故障而导致的无数次迟到,她被解雇了。
  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买不起东西,还意味着无法办成各种事情。每年数次,马里兰州都会做一项模拟贫困生活的实验,其中中产阶级参与者被给予一些任务,与此同时他们会受到一些环境限制,例如依靠家庭成员看护孩子、乘坐公交车以及靠十几岁的孩子放学后打工赚得的钱付账等等。很多人觉得实在难以忍受,实验还未结束,便放弃了事。
  生存状况的易变性也导致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混乱。据“城市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20%的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会从一个季度到另一个季度骤降一半之多。贫困往往和改变工作日程、照顾孩子、交通以及居住条件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都很棘手费力,对孩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误区三:将人们迁移出贫困区便可解决贫困问题
  将贫困人口搬迁到机遇更多的地区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抗击贫困的试验方案之一。1992年,在国会授权之下,贫困地区4600个低收入家庭都搬迁到富裕地区。人们认为,将穷人从贫困环境中搬迁出去――使他们脱离落后的学校、高犯罪率,不再缺少可以负担得起的高质量住房条件,远离毒品交易场所以及分崩离析的社会体系――是让他们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最佳方案。
  但这场实验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搬到经济条件较好街区的家庭大体上都会在精神健康、安全保障上有所提高,但是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方面却并未改善多少。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也并无改变,尽管女孩子在社交方面会有所提高,男孩子却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这一“搬往机遇”的社会试验证明,社区的质量由其居民的社会关系决定,尽管贫困社区可能会影响居民的脱贫进程,但逃离并不是解决方案。
  误区四:聚焦个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人们常将贫穷归咎于个人命运的多舛,但美国一些最贫困地区是那些以往能支付像样薪水的制造业土崩瓦解的地区。忽视宏观经济作用力就会漏掉美国贫困问题的重要因素。
  自1980年,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78%,但工人的工资却仅增长了这个数目的一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也即那些最容易陷入贫困的劳动者――遭遇更为悲惨。尽管大学生比率在过去的一代人中大幅增加,这些增长却仅仅集中在富裕家庭。高等教育不断攀升的费用是影响因素之一;其次,对于穷人来说,挤掉工作时间用以学习往往可望不可及。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不仅仅在扩大之中,而且早在幼儿园之前便已经开始。虽然在每个社区都建设一座学校是最为有效的抗击贫困的方案之一,但改善学前教育也应该是教育措施的一部分。
  误区五:贫困无法避免
  想象一项可以将美国的贫困状况减半的政策。事实上,美国人已经拥有这么一项政策,这就是社会保障。2010年,仅9%的65岁(含)以上美国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任何一个年龄段人群的最低比例。2011年,所得税抵免政策的实施有效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使540万人脱离贫困线。专家分析,现金援助、食物券、失业及残疾保险之类的措施可以使贫困率或准贫困率在一年内降14%。
  当然,解决方案并不来自政府保障网络。在巴尔的摩,曾经无家可归的奈特现已是一位电工学徒,一家非盈利组织为奈特提供带薪培训。这种边学习边赚钱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让本来就缺钱的人自主出资学习的困境。
  贫困问题因为其复杂性而令人生畏:不仅在地理分布上四下分散,而且情况混杂;不仅和单个社区紧密相关,而且还与全国经济密不可分。但是,贫困问题绝非不可克服。实际上,和贫困作斗争可能意味着在城郊地区开设医疗诊所、重新调整大学助学金结构使人们可以一学期只注册一门科目(以便他们不必辞掉工作),以及应用所得税抵免措施来补充低薪工人的实际收入;还意味着关注穷人实际面对的障碍,而不是富人阶级想当然认为的他们面对的障碍。
  妄想通过笼统的总体方案来解决贫困问题十分困难。对于一些人说,答案是薪水更高的工作;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如何戒毒;而对于老人、残疾人和失业者,答案则是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管解决方案是什么,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的自信和抱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埃奇伍德男孩&女孩俱乐部”,离异的牙医助手鲁特谈起她的梦想――找一个可以赚足够多的钱带儿子去迪士尼乐园玩的工作。业余时间,她还在“陆军预备役”部门兼职,并且在上社区大学。“我不想让人们为我感到悲哀”,她说,“重要的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要到哪里去。”
   [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标签:美国 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