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英雄气概与魔鬼心性】 心有魔鬼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让人爱恨交织的角色古今中外皆有,然而西方文学和宗教中的撒旦这个毫无争议的魔鬼,在弥尔顿的笔下却有了些许不凡的英雄气概。读者长期以来就一直对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争论不休,究竟这个形象是英雄还是恶魔?人们大多把撒旦视为反抗专制和暴政的革命英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更是对这个形象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崇高伟岸推崇备至。然而杰出的文学评论家C.S.刘易斯和查尔斯•威廉斯等却把撒旦看成自私、虚伪、愚蠢的恶魔,像跳梁小丑一般令人藐视。弥尔顿对撒旦丰富复杂性格的塑造成就了《失乐园》这部伟大的经典史诗。撒旦性格中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特点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值得深挖细究,当然这需要对弥尔顿及其时代的深入理解。
  万人敬仰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能够让读者流连,其原因在于他不同于基督教传统中的恶魔形象。《失乐园》中的撒旦高大、丰满,气度不凡,令人钦佩,拥有一些英雄的品质。作家在创作《失乐园》时对这个人物寄予了同情,弥尔顿鲜明的个性以及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忱、执着,影响了他对撒旦性格的刻画。
   英雄般的撒旦拥有很多为人称道的性格特点,他坚韧、执着、叛逆、不畏强权、热爱自由,这些品质都能在弥尔顿自己身上找到影子。出身于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继承了清教主义俭朴、节制和坚忍的品格,不畏挫折、逆流而上的硬汉信条一直伴随其终生。而成长道路上父母所营造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弥尔顿激情奔放、猛烈炽热,且不惧强权,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即使是剑桥大学严苛的教育也没能打击弥尔顿的信念,他倔强而热爱自由,屡屡与英国政府和教会控制下的学校体制起冲突,这更加激发了他的叛逆精神。在艰难的英国革命进程中,弥尔顿一直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坚持真理和热爱自由一直鞭策着他,对强权暴政的痛恨以及对教会的厌恶令这位执着的斗士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没有什么能够打击他对革命的热忱和信心。
   就是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作家,在描写撒旦时,不自觉地把这个本该是万人厌恶的恶魔形象刻画成一个执着地反抗暴政、不公正,并且不畏强权,渴望自由的形象。他笔下的撒旦,在叛乱失败、被打入地狱后,依然能够保持坚强的意志,谋求再次发动进攻的机会。在那段气势磅礴的经典演说中,撒旦的硬汉个性一目了然:“战场失利算什么?/没有全丧失:不可征服的意志,/报仇的心计,永不熄灭的憎恨,/还有那决不投降屈服的勇气。/不可征服的此外还有什么?/那类荣誉,他发火或动怒,都休想从/我身上巧取豪夺。”(①第一卷105-111)为了实现其反击的目标,撒旦想从诱惑人类堕落找到突破口,他冲过混沌,穿越重重障碍,什么困难和危险都无法使他放弃,坚韧而执着的强大内心正是弥尔顿性格的写照。热爱自由、不受拘束的撒旦在诱惑夏娃吃禁果时,还不忘对上帝的威严提出质疑:“究竟这为什么要禁止?……他知道一旦哪一天/您吃了,您那看来那么明亮/而实际糊涂的眼睛那时会完全/豁然开朗,您就会宛若神灵,/既知善又识恶,跟他们懂得一样多。”(第九卷704-709)由此可见,弥尔顿倾注在撒旦这个形象上的感情不自觉地来自其自身。
   作为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弥尔顿的思想直接受英国革命的影响,他对英国革命的同情和热忱成就了英雄般的撒旦。这并不能说弥尔顿是站在撒旦一边的,只是他在刻画撒旦时联想到了英国革命和革命中的自己,对这个人物寄予同情。弥尔顿几乎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业当中,虽屡遭迫害,生活艰险,甚至双目失明,却依然坚忍不拔,顽强抗争,始终没有改变其革命信仰及鲜明的立场。虽然革命失败了,但他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失乐园》的创作,他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对受挫的事业以及遭迫害的革命者寄予同情。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俨然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形象,他高大、伟岸,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战斗决心表现得非常鲜明。弥尔顿通过撒旦的话语和演说向读者传递了许多辉煌的人物品格,使这个形象光芒万丈,在史诗中显得更加重要。从第一部到第四部,撒旦始终是舞台的主角,他的英勇无畏无可匹敌,就连对其形象的描写都是高大、优美的,他“身躯四肢/匍匐火海上伸展得颀长宽广,/黑压压晃荡一大片,庞然大物,/犹如神话里称呼的身量魁梧、/和诺夫争雄长的提坦式或地生巨人。”(第一卷195-198)在弥尔顿的描述中,撒旦拥有与史诗主题相符的尊严,除此之外,用于描写撒旦的种种意象也传递给读者崇高、庄严的印象,撒旦被比作“统帅”、“高塔”、“初升的旭日”(第一卷589-599),他在“战斗中所向无敌”(第六卷247-248),发号施令,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将领,他又时而“高坐在宝座上”(第二卷1),像一位威严的君主。即使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撒旦的言语间也满是鼓舞和斗志,他号召溃败的军队:“觉醒吧,奋起吧,不然就永远沉沦!”(第一卷330)“出地狱/上达光明之境,路漫漫又艰辛。”(第二卷432-433)这正是弥尔顿对失利的英国革命的鼓励之辞!《失乐园》中撒旦意欲推翻上帝统治的坚定决心显示了弥尔顿对英国革命的热切期望,他希冀将这样一个崇高的事业进行到底。撒旦是英勇的,一如弥尔顿心中的革命事业。
   汉福德认为:“弥尔顿将撒旦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统帅――不可征服、不受约束、冷硬决绝、克己自制、鼓舞人心。”②的确,《失乐园》中的撒旦高大、威严,具有超凡的魅力和感召力,“逆境中的坚韧,强大的耐力,些许的卤莽,非凡的随机应变能力,卓越的领导能力,还有困境中的高超智慧”{3},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个英雄的撒旦。
  遭人唾弃
   但是读者在《失乐园》中读到的撒旦却远非总是令人满意,他邪恶的本质还是在作品中暴露无疑。可见,尽管弥尔顿在情感上对撒旦寄予同情,而作为一个基督教徒,他在理性上不可能对撒旦这样一个反抗上帝、诱骗人类始祖的邪恶形象持肯定态度。同时,由于英国革命的最终失败,弥尔顿对革命领导人的一些做法颇为不满,于是撒旦这个叛逆天使的领袖又成为他攻击的对象。
   出生于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一生执着于自己的宗教信仰,笃信上帝,恪守宗教教义。正如著名的弥尔顿评论家克里斯托弗•希尔所言:“如果《圣经》丧失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弥尔顿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4}而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也认为《失乐园》,“不可避免地是一篇清教主义史诗”。{5}弥尔顿的神学著作《论基督教义》既是他所有宗教思想的缩影,同时也是《失乐园》的神学基础。一方面,弥尔顿的思想植根于他对《圣经》文本的绝对忠诚,他认为《圣经》是一切智慧的权威来源,既然是上帝之言,那么书中的一切都应受到尊重。另一方面,弥尔顿认为只有相信上帝才是虔诚的表现,上帝就是律法,就是真理,就是历史事实。他声称英国革命的失败是对上帝不服从的结果。在《失乐园》中,他成功地使上帝的形象万人敬仰,对其描述也是极尽溢美之辞。
   因此,弥尔顿对上帝、《圣经》以及宗教教义的虔诚令他不可能将撒旦这样一个上帝之敌全然塑造成一个英雄人物。在《失乐园》中,无论撒旦叛军如何负隅顽抗,妄图斗争到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史诗毕竟是基于《圣经》而作,魔鬼的失败和上帝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弥尔顿的叙述中,撒旦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第十卷中,当撒旦完成任务回到地狱,却发现自己的属地一片狼藉,四下荒凉,大门洞开,毫无防备。他登上宝座,正向属下吹嘘自己诱骗人类始祖的胜利,却发现他的追随者,包括自己,都变成了蛇,疯狂地爬向幻化的仙果,以解饥渴,但“嚼得不是/果子而是苦灰,滋味很不好,/就呸呸连连吐出,他们为饥渴/所催逼,屡次尝试,却屡次呕吐,/满嘴的煤渣灰烬”。(第十卷 565-569)弥尔顿暗示出,撒旦诱骗人类始祖表面的胜利是虚幻的,他们必得不断品尝自己妄想的苦果。另外,弥尔顿一向疾恶如仇,认为邪不胜正,正邪不两立,而《圣经》中撒旦是邪恶的始作俑者,所以很明显,诗人决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颂扬邪恶的象征。因此,撒旦的失败暗示了邪恶对正义的臣服。起义之初的口号“为自由而战”,很快就沦落为“体面、统治权、荣誉还有声望”。(第六卷422)撒旦坚持作恶,并对同伴说:“干好事决不是我们分内之事,/总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欢欣。”(第一卷159-160)在弥尔顿的表现中,恶魔撒旦贪婪、阴险、狡诈、肆无忌惮,是邪恶的化身。
   除了宗教的影响,政治因素也促成了撒旦的魔性。在克里斯托弗•希尔看来,“弥尔顿对撒旦及其天使叛军并不认同,因为他们体现并批判了革命军事领导人以及――更明显的,保皇党人的缺陷。”{6}弥尔顿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了问题原因在于其领导人,革命者所信赖的领导人是些充满贪欲、野心勃勃的伪君子。革命者被动地把领导权赋予他们,而他们却肩负不起这神圣的使命,最后背叛了革命事业,怯懦地接受了妥协,牺牲原则去换取一己私利。写于1648年的十四行诗《科尔切斯特被围赠费尔法克斯将军阁下》就表明弥尔顿日益意识到国会的上层中产阶级追求私利的腐败本质,对革命的前途忧心忡忡:“真理和人权将摆脱凶恶,/要公众信任须清除贪赃枉法/这可耻烙印。只要贪婪抢夺/仍横行全国,那勇气真是白糟蹋。”{7}《赠克伦威尔将军阁下》写于1652年5月,弥尔顿诚挚而热切地告诫克伦威尔:“新敌人又鼓噪,/大有给心灵套世俗枷锁的气势。”{8}
   在某些方面,弥尔顿将他对革命现状的不满转变为对撒旦堕落的表现。一开始,撒旦是以反抗暴政的正义理由发起战争的。他强调解放,鼓励自由意志,他的勇气、力量和坚韧征服了其追随者,也博得了读者的同情,地狱在他领导下也呈现一派充满活力的新景象。但到后来,这一切都被报复、仇恨和腐败所代替,光芒黯淡了。撒旦建立独裁,欺骗追随者遵从他反复无常的决定,还通过摧毁无辜的亚当、夏娃来发泄仇怨,作为领导者,他不再值得大家尊敬和支持。在第一卷的开始,弥尔顿就用语法上倒装的结构来模拟撒旦的毁灭,这种颠倒也让人联想起英国革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一旦倾覆将无力回天。撒旦的虚伪、傲慢和自私的野心使人联想到革命领导人的两面性。战争之初,撒旦挥舞着自由、平等的旗帜,像一个开明的领导人,但他同时声称:“……地位和等级/跟自由没有抵触,并行不悖。”(第五卷793-794)傲慢和野心将撒旦逐出了天堂,同样也使革命领导人远离了胜利的希望。撒旦的英勇令人钦佩,但他的邪恶和堕落更令人厌恶。对上帝和《圣经》的笃信和虔诚,对英国革命失败和王朝复辟的失望,使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从英雄堕落到了魔鬼。
  矛盾丰富
   弥尔顿的撒旦一直让读者着迷,其原因在于他比传统的恶魔撒旦形象更复杂。的确,“弥尔顿的撒旦,就像麦克白,能激发矛盾的情感:因为他的伟岸希望去接近并关注,因为他的残酷又想要退却并避开;因为他的勇气希望去接近并支持,因为他的本质疯狂又想要逃离。”{9}这种矛盾的情感就源自弥尔顿创作过程中复杂的心理。
   英雄撒旦和恶魔撒旦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共同存在于《失乐园》中,他们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撒旦是个需要辩证对待的形象,读者不仅要看到由弥尔顿的“情感”所影响的英雄撒旦,更要看到由弥尔顿的“理智”主宰的恶魔撒旦。这种内在的对立统一性,通过弥尔顿的一系列描画、演绎,又对《失乐园》的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撒旦派和反撒旦派的观点都比较片面。撒旦派从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弥尔顿的鲜明革命立场,对史诗的革命性做出客观分析,但他们忽视了史诗的宗教因素,所以面对撒旦的发展、变化无法深入理解。反撒旦派强调了史诗的宗教因素,却无法充分解释诗人对撒旦生动的、令人难忘的表现。
   撒旦那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性格本身就是流动的、鲜活的,英雄的气概和魔鬼的心性是二而一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反转变,正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真实。如果从诗人的情感出发,撒旦的革命精神是强调的重点,那么撒旦的英雄品质就是主要方面,读者感受到的是他的叛逆、勇气、自尊、伟岸和藐视权威。但是,如果从诗人的理性出发,撒旦诱骗人类始祖堕落、追求个人私利就是强调的重点,那么撒旦的邪恶就是主要方面,读者感受到的是他的利己、嫉妒、野心、虚伪和堕落。诗人的理智与情感纠结在一起,既同情撒旦又鄙视撒旦,既心系英国革命事业又无法逃避自己的宗教信仰,既怜惜特立独行的叛逆将领,又藐视堕落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于是英雄撒旦和恶魔撒旦相互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存于同一个人物中,时而桀骜不驯、英勇顽强让人敬佩,时而骄纵跋扈、虚伪狡诈让人鄙夷。
   在西方的文学创作观念中,性格单一化的人物往往被称为扁形人物,而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则被称为圆形人物。扁形人物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大的变化,显得比较单一;而圆形人物的性格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打破了好坏的简单分类,显得更真实、更丰满,立体感强。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正是这样一个圆形人物,他两面的性格层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辩证过程。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使撒旦的性格多质、多向、多义,具有多方面的性格内涵和审美意义。显然,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开掘艺术形象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得以更加完整和丰富,从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避免了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这样才可能给读者带来更真实的心灵震动。几百年来,多层面、立体复杂的撒旦形象使《失乐园》备受争议,却造就了经典,使之有可能流传千古。
  
  注释:
   ①文中《失乐园》译文均引自金发?译《失乐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James Holly Hanford, John Milton, Englishman. New York: Crown Pulbishers, 1949, 184.
   ③A. J. A. Waldock, Paradise Lost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7. 77.
   ④⑥Christopher Hill, Milton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79. 248, 367.
   ⑤⑨E. M. W. Tillyard, Studies in Milton. London: Chattos & Windus Ltd., 1964. 6, 57.
   ⑦⑧金发?译《弥尔顿十四行诗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55页。
   责任编辑 闻 言
  

标签:心性 气概 魔鬼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