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寒假日记 > 正文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_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环境教育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从20世纪中叶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本文以日本与中国的环境教育为例,从理论到实践内容对其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客观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发展教育领域存在的显著差距。
   关键词 日本 中国 环境教育 比较研究
  
  一、历史的回眸――探究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又是人类寻求发展所需物质和能源的唯一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在人类心目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并日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面积扩大、臭氧层消耗、紫外线增加、全球性环境变暖、“白色污染”、厄尔尼诺现象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的淡薄而造成的。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以新的伦理和价值观来改变行为模式,使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从而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生存与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由此,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二、发达国家研究――以日本为例
   日本国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养往往令国人讶异,这与日本国民长期以来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加以支持,使环境教育被顺利有效地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在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从而使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有效地得以内化,形成一种综合素质。
   日本的环境教育最初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昭和初期所盛行的乡土教育;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由于都市近郊的开发造成自然的消失,由此呼吁观察和保护自然的自然保护教育;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的高度经济增长时期,由于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化,工厂的排出物导致所在区域居民的健康受到严重的侵害,即所谓的公害,至此日本的环境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一)日本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日本把环境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的,1974年在日本的东京召开了环境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受这次会议的推动,1975年日本把原来的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更名为全国中小学教育研讨会,到70年代末,日本的中小学教材中开始出现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配套设置了环保实践活动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文部省进一步充实了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于国语、理工、美工、音乐、保健、道德等多门课程中。
   (二)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日本的许多大学中都设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随着国内外对地球与环境问题认识的普遍提高,日本的大学环境教育也随之升温:1992年,实施环境教育的大学达80所、学科121个;2002年,在278个大学学部中,有关环境类的学部有20个,在1390个学科中,有关环境类的学科占129个。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本大学的环境学科数量大大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设置环境学科的学部,除自然科学领域外,还出现了教育学部、文学部、经济学部、家政学部等文科学部,由此也显现了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的突出特点。目前,日本大学的环境类学科可称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基本覆盖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各个领域。
   (三)日本企业的环境教育。“企业是当今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如果说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企业在这其中就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一种‘不光彩’的角色。”随着日本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民众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日本企业界也纷纷改变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环境经营”。企业环境经营的主旨是将环境作为一种财富来经营,以滋生出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8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企业界在实施环境经营的过程中也自觉地承担者向民众实施环境教育的职责。
  三、发展中国家研究――以中国为例
   中国的环境教育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可喜的是,进入上世纪末后,中国的环境教育无论是在理念、目标、内容、过程以及方式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转变、丰富和改革。特别是1997年,教育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BP公司联合开展“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环境教育项目以来,国际现今的环境教育思想、理念得以普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得以推广,中国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和质量得以提高。
   (一)中国幼儿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1980年开始,我国在幼儿园和中小学进行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的试点,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的幼儿教育出现一种明显的趋向,即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被人为地边缘化,幼儿环境教育也只被简单地理解为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缺乏新的、更开阔视野的理论作指导,其原因是幼儿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的落后,没有构建科学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
   (二)中国中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纵观几十年来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行状况,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比初等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理论性。目前,我国初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大致有以下特点:单独开设课程;将环境知识分散于具体学科教学之中;开设有关环境知识的选修课;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三)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分为两类:一是专业环境教育,二是普通非专业环境教育。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始于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高等院校中的环境学科方面的研究机构约占全国该类机构的三分之一,高等教育中专业环境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使我国环保专门人才奇缺的状况得以改善。
  四、对比发现――中、日两国环境教育特点分析
   (一)中国环境教育特点。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展较晚,但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其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轨道,成为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各地经济水平的差距、文化背景的不同、政府重视程度的高低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地区间的环境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环境教育呈以下特点:
   对环境教育的投入不够。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切入口,因此对环境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着它的发展程度。我国环境教育总体上投入不够,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滞后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
   环境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客观上,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条件好,师资力量强,设施齐全,教育水平较高,收到的成效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师资奇缺,整体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因而环境教育的推广受到极大阻碍。主管上,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较深刻,会创造条件不断地推进环境教育的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落后,政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搞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因此往往忽略环境的保护,忽略环境教育的普及与推动。
   环境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我国的环境教育可分为三类,学校环境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和在职环境教育。我国比较重视学校环境教育,而轻视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又相对重视环境专业教育,轻视非环境专业中的环境教育,如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类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人数的99.5%以上。
   (二)日本环境教育特点。总结日本环境教育的成功之处,归纳其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在日本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政府部门担任了最重要的角色和领导者。无论是从经济上、政策上、人力上、技术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政府部门不仅是政策上的决策者,同时也是进行环境保护中强大的经济力量,如果缺少了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环境教育和保护只能成为空谈。
   其次,广大国民的认识态度。无论是通过环境伦理教育使国民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还是通过具体的环境保全实践使国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甚至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定促使国民进行正确的环境保护行为,日本国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非常的强烈。
   最后,环境教育内容的细化。日本的环境教育丛书严格的按照当地当时的具体国情来编写。在编写教材、资料之前,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先进行社会调查,实际情况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环境教育领域的加强。幼儿教育: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在实际生活感知/接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加强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强化环境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由注重传授环境知识层面向提高环境素质转变,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大学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方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实践环节、完善配套设施;非专业环境教育方面,开设环境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二)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保从业人员的环保再教育。
   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的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由浅入深的开展环境教育,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环保从业人员的环保再教育: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优越的师资、教学和设备条件,举办各种教学班、培训班,通过教育提高环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监管服务意识。
   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及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
  六、结语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世界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也为人类带来了如资源浪费甚至濒临枯竭、地球环境污染等的环境问题,使我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此,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即环境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社会关注保护与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环境教育受到环境组织、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环境界等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中叶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像德 国、日本等)在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将可持续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纳入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所有人,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提供使他们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人文学科以及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面的贡献;加强大众媒体在提高人们对生态和社会挑战认识方面的作用,承认道德与精神教育对可持续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性。创造一个以尊重自然、普遍人权、经济公正以及和平文化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全球社会”是国际环境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清.国际主流环境教育对中国环境教育主流发展的推动[J].环境教育,2004,(07).
  [2]肖玲.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S].中国首届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南京大学,2004,(10).
  [3]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2).

标签: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环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