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党支部先进性 [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因素   (一)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与质量不协调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大大增强。以广州市某民办学院为例,2009年11月,在校学生党员2402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4%,其中新发展党员1302人,占学生总数的5.6%;2010年11月,在校学生党员3330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3.5%,其中新发展党员2465人,占学生总数的10%:2011年11月,在校学生党员4287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7.35%,其中新发展党员27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98%。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和新发展学生党员的增幅较大。不难看出,新党员人数较大,被考察的对象人数远远超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人数,使考察工作的任务量和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党支部把发展新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党支部工作开展是否具有成效的标准,但由于正式党员数量有限,党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很难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考察和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等现象。这些现象无疑影响到学生党员的总体质量。
  (二)对学生入党前后教育重视程度缺乏一致性
  在一些学生党支部中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培养,轻入党后的教育”的现象,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在发展前,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参加学校(系)党校培训,学习入党的相关知识等,但发展后有些支部认为任务完成了,忽略了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出现“前紧后松”的状况,党的先进性表现有所减弱。由于忽视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不重视平时的政治理论学习,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政治意识淡薄,甚至于逐渐意识不到自己的党员形象,从而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组织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终影响了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号召力与感染力;进而导致学生党组织的影响力也受到削弱,在校园中活跃的各种社口团活动中,学生党组织没有显示其应有的强大力量。
  (三)党支部设置和党建队伍存在不足之处
  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也加强了力度,越来越多学生积极向党靠拢。因之,学生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与日俱增,致使大多数民办高校按系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来设立学生党支部,造成支部党员人数偏多,不利于组织和开展活动,即使组织了也难免流于形式化,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用说创新了。随着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虽然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也在相应增加,但相比之下,学生党建队伍还是显得力量薄弱,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细致性和准确性。目前,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绝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团务工作者等,而这些人本来就人手不足,又往往身兼数职,一面要承担繁重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任务,一面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加之学生日常工作有着繁琐、紧急等特点,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导致忽视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使党员的后期教育和培养严重不足,致使一部分学生入党后反而出现党性修养退步的现象。
  (四)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多样性
  民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普遍专业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不能保证,由此导致组织生活不能按期开展,或者虽然开展了组织生活,像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重要活动,但大都是在走形式,没有太多的实际内容,收不到实际的活动效果。据调查广州市某民办学院数据显示,有相当多的学生党员认为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生动、创新、有感染力的教育和活动方式,不能激发他们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使学生党员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不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学生的表率,从而不能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党支部,也不能达到广泛联系学生、使普通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向党组织靠拢的目的。
  (五)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影响发展学生党员质量
  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已建立了相应的一套学生党员发展管理体系和制度,但在细节和执行环节上,部分学生党支部工作存在着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不少学生党支部往往习惯于文件精神的传达教育,以思想教育代替制度管理,以纪律约束代替制度建设。且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如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加强,党支部的民主评议制度、请示制度和汇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党支部委员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贯彻得不够理想,未能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转化为日常工作,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激励措施。
  二、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创建学习型党支部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从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高度出发,积极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党员自觉成为学习型学生党员。
  1.明确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主体。学习型组织主体是构建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核心要素,学习型党支部主体的构建应建立一个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支委――支部”为科层似的学习主体模式(详见图1),即要建立从个体到组织的学习关联结构,建立一种党员挂钩学习体系,促使党内党员与党外人士(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同学)的联动学习,最终形成坚强的学习团体,达到“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团体学习”目的这就要求:第一,强化支部学习管理职能,通过支部建立相关学习制度规则,通过小组相互学,自学等形式,努力培养学习型党员个体,逐步地促成学习型组织主体的形成;第二,支部支委委员会要带头学习,发挥好团队领头的学习典范,带动引领其他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起到“火车头”作用。
  2.充实学习型党支部客体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内容是民办高校学习型党支部构建的基础,也是学习团体建立的前提。从客体来讲,学习型党支部的客体是存在于组织内外的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党员要掌握和运用的。民办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内容应在保持基本政治理论前提下,结合实际,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生党员发展成才的难点确立理论学习等内容,从而形成围绕学生党员需求的学习内容体系,以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首先,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其次,要树立“应用创新”观念,结合实际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增进国情省情区情地情校情了解,通过不断学习把党的基本知识创新转化成实践创新。
  (二)构建学生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做得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大;反之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做不好,就易导致党风不正。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使学 生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党员履行党员权利义务的自觉性,使学生党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1.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和强化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明确和完善规章制度,并坚持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并开展党课学习,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2.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学生党员制度我们要在学生中建立党员监督机制,不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再考核,跟踪他们的行为,衡量他们的作用,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在党员中也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学生党员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取长补短,并有效地约束学生党员的行为。还要要求学生党员定期向组织报思想和工作,这样可以跟踪学生党员思想发展变化,使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细致而有针对性:
  3.要实现党员目标管理,积极开展“争先剖优”活动。通过开展评选“先进学生党支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党员在争先创优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光荣与自豪,激发其为党组织增光添彩的自豪感,增强其成就感。同时,争先创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另一种形式的约束过程。
  (三)加强学生党员激励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对学生党员适当的激励,可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加强精神激励,以满足学生党员在精神方面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褒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晋升与降级等手段,通过典型的引导,荣誉的感召,责任感的促进,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忠诚、热情、干劲、承诺、责任和及自信等等。
  2.加大物质激励,以满足学生党员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方式。在工作中,通过尊重学生党员在政治上和物质上的追求,切实保障学生党员在政治上求上进、在价值上求认同的权益,即对优秀学生党员在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在政治上、人生价值上给予提高和认同,不但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而且还要把优秀学生党员与系(院)级学生干部任免、提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3.始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对物质和价值的诉求是学生党员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倡导奉献精神,同时也应该注重通过用物质和价值来对学生党员干部予以肯定和认同。实质上,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得以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精神激励使物质激励的效果得到提高和升华。因此,除了加强党员的精神激励外,还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党员干部对物质上的诉求,实行精神与物质并重的激励机制。

标签:党支部 对策 高校学生 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