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学院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这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高校思考大学的目标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策略这两个关系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新的高校不断成立,高校的构成发生了很大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教学管理工作范围扩大,事务性工作增多,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越来越制约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把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的实体,推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校、院二级建制阶段。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和《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8类学院,有3个以上学院才能成立大学,形成了二级学院自主权较大的大学、学院的二级建制。
   第二个阶段是校、系二级建制阶段。从1952年年底开始,我国高校借鉴苏联模式,全面调整院、系,取消学院建制并建立系,系内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专业教研室。在这一阶段,教学管理为学校一级的管理,系为教学的实施单位。
   第三个阶段是校、院、系三级建制。高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系一般不设行政级别。在这一阶段,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以校级一级管理为主,二级学院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系为教学实施单位。
   1992年,高校开始进行合并调整,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专业增多,导致系的数量增多,大学教学管理范围扩大。学校规模和学科门类的扩大要求高校进行分层管理,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管理权力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实体之间分配。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高校思考大学的目标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策略这两个关系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二、我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发展,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学者们开始关注对教学管理模式及其改革的研究。在初期,研究侧重的大多是对实施教学两级管理的意义的阐述。如胡春光和黄文彬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中提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学活动来完成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淑娟在《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中提出,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
   近年,国内有些学者对高校两级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对策。刘天佐和周清明在《高等学校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若干问题》中提出,要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校、院两级管理职权的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的建构、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措施,确立学院“主体性”结构的地位,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吕世彦和郭德红在《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中提出,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据此对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大学整体办学质量。这些学者的研究均主张通过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教学的两级管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教学两级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张扬在《关于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析》中提到,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责权利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熊杰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院级教学管理机制的探讨》中通过讨论学院在学校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明确职责、实现目标管理、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立评价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等来健全和完善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还有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两级管理的具体模式。高友智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建立科学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要理顺校、院两级在责权利方面的关系,明确划分校、院两级的权限,深化“院为实体”,并提出了具体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发表的石立岩的《临沂师范学院以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体制创新案例分析》,拉开了高校扁平化教学管理的序幕。杜建慧课题组在“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关系的构建和调谐”的研究项目中以扁平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校、院(系)教学两级管理的机构及职能设计,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流程设计,基于流程的教学管理调谐机制与制度体系。郭冬生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中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及缺陷,通过中外对比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并建议构建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这本书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发展的过程方面,无论是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还是问题的应对,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并在对比国外教学管理经验后又对我国现存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我国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但多半仍停留在分散的、孤立的层面,仅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进行研究,对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还不是很多。
   三、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体制研究应关注的两个方面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在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两级管理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种事务的指导思想,更是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教学两级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人既是发展的首要担当者,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中的“人”,认清人的“精神性的存在”“自由性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等本质特点,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其次要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和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如何思考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来说,“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服务为本”集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由“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缺失和偏离造成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权利,把学生看成主体。
   大学管理的制度和决策要能反映学生的利益,在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的基础上,依靠学生这个主体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目的。
   高校领导以及其他管理者应当改变陈旧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把学生当做主体的角度出发,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中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则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执行管理和决策时提出的。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教学自由权是“以教师为本”最基本、最本质的要求。教学自主权是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权利保障。大学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大学教师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大学的领导和管理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因此,高校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对教师的劳动与成果、价值与尊严、权利与权益的尊重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教师为本”,激发教师工作的动力和创造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两级管理应体现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
   科学有效的教学两级管理模式是教育质量的制度保证,也是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保证。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很多,教学两级管理只是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和维度。如果以科学的教学两级管理机制来运行,那么对高等教育来说,不仅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也是一种价值的实现,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在教育过程公平的前提下,同等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才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达到教育结果的公平,也就是就业的公平。
  
  参考文献:
  [1]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
  [2]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3]王淑娟.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4]刘天佐,周清明.高等学校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5,(11).
  [5]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J].国家行政教学学院学报,2008,(7).
  [6]张扬,易自力,尹红.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7]熊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院级教学管理机制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4).
  [8]高友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0).
  [9]杜建慧.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关系的构建和调谐[R].郑州:豫高教改鉴字[2011]409号.
  [10]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责编:一 木

标签:教学管理 两级 现状分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