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策略探索|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语文教学的阅读与鉴赏的第1条目标是“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制订者在阐述这一目标时强调:“它在整个阅读鉴赏目标要求中起着统领的作用。这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改革对人的尊重,张扬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是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达到的一种新高度、新境界。”②。因此,培养实现人文精神,在新课标中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何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观念,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但传统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文本空间的限制,往往过于强调预设目标,这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等,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实现人文精神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实质就是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程式化教学。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需要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笔者在组织小说《项链》的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从人生的整个成长过程来看,为一串假项链付出了10年的青春,这对于玛带尔德来说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呢?很快,全班同学分为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是一场悲剧,基本观点是:青春无价,因为虚荣而付出人生中最美好的10年青春,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更何况这10年当中是承受着怎样的羞辱与辛酸?一方却认为这10年是值得的,基本观点是:如果没有这次事件,玛蒂尔德还将生活在幻想的痛苦当中,如果一生都这样过,那倒不如用10年的时间换取整个后半生的充实。当她还清了债后,她变得坦然了,达观了,自在了,从容了。这时,笔者再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会让自己的人生中出现“假项链”的事件吗?这样就使阅读联系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并最终指向了自己的成长。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同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才能得到了实现。
  
  二、改变阅读模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性阅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往往强调将一篇课文讲深讲透,或者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学生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的阅读,在这里,阅读与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无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无关,与学生的创造智慧无关,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情感的综合贫乏。当下语文教学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从课文出发,积极开展大量的人文性阅读。比如笔者在教读《我的空中楼阁》时,与学生一起解读出了“诗意地柄居在大地上”这一主题。认为作者李乐薇追求的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归依于大自然的怀抱,这样诗意地活着,还有什么人生的风雨阻挡不了呢?对课文的解读完成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地柄居在大地上”这一主题,且能真正以此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笔者要求学生就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关键词,到网上去搜寻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每位同学都要推荐一篇并附上自己的阅读笔记,做到资源共享。最后笔者在学生的推荐文章中精选出了《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为了诗意的柄居》《居住演绎人生》《梦中的故乡》《诗意居住我的梦》等一组作品,并制作成网页供全班同学共同阅读讨论。
  
  三、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对话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正是在这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作为有效实现人文精神的教学策略,笔者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1)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产生对话欲望:对话往往需要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模拟现场,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文本中。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思索、质疑和追问。在对话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常在课本上进行圈、划、注,并记下自己对文本追问与理解性的文字。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要求学生站在史铁生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质疑和理解进行应答。在上《失街亭》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喜欢马谡吗?请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理由。”这样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又能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行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反复地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好词佳句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指导学生重点品味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写作的切入点,顺着这一思路找到“文眼”,应是第三自然段的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南此看出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月下的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便有朦胧绰约的风情,有雅淡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这样的导读会使读者走进文本,一直探入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从而丰富实现人文精神。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罗曼?罗兰所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智慧与思想需要对话与碰撞,而对话与碰撞反过来又会激发阅读的欲望。为了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我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创设BBS聊天室,建立班级群论坛使对话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这样通过对活既陶冶学生的心灵,又积淀了人文底蕴。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

标签: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探索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