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春捂还是秋捂_“春捂”怎样“捂”?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人们早已认识到,过早脱去厚衣服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样“捂”呢?
  
  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遗憾的是,在乍暖还寒的春天,一些爱美的女士却过早穿起了单薄的紧身裤、裙装或短裤。殊不知,这对身体十分不利。据报道,突尼斯妇女喜欢一年四季穿裤子,结果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约占妇女总人数的70%。另据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学者的长期观察,日本现代青年女性所患的诸多妇科病,大多与感受寒冷有关。所以,在“风度”与“温度”之间,还是以选择后者为好。
  
  不宜捂脚
  
  “春捂”除了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外,还要加强下身的锻炼,可以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身,以促进下身的血液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春捂”不能过度捂脚。春季脚病高发,主要是鞋子不透气、脚部出汗得不到通风所致。因此,“春捂”不能捂脚,保持脚部透气是预防脚病的最好方法。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春捂”温度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持续时间
  
  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不忘运动
  
  专家提醒,“春捂”虽是养生之道,但“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要合理,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另外, “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防病健身更进一步,平时就必须加强运动,增强肌体的适应和抗病能力。

标签:春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