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摄影教学反思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李恒柱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两节摄影课,发现王老师的课与以前相比,无论从活动内容还是活动组织形式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效果也比原来好了很多。从现在看,活动紧紧围绕如何拍到一张高质量的照片而展开,目标明确,活动紧凑。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有些活动可有可无,效果不明显,可以删除或者进行适当修改。比如在活动开始的点名程序,在学生从教学楼前往活动室带时,教师已经问过班长人数是否到齐,到活动室后,老师只要适当查一下人数即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如果老师希望借此了解学生,但老师点名时并没有看学生,也起不到认识学生的目的,所以可以略去。再比如在老师重点讲解了摄影活动的注意事项后,出现了活动理念和目标,但教师并没有讲这方面的内容,也没让学生看或读该内容,不知道出这个内容什么意思。还有就是第二节摄影阶段,首先老师给学生照全班合影,用去时间7分钟,而让学生拍照的时间为17分钟,合照时间用去整个拍照时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占用这么长的时间照合照?

二、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准确、具体,让学生知道怎么回答、回答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回答。比如教师在观看完上期学生的照片后让学生回答看完后你有何体会和感想,这样的提问太笼统和模糊,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回答也往往答不到点子上,与教师的愿望可能有较大的差距,从实际效果看,也是举手回答问题的不多,学生回答的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只有老师自己知道。

2、教师的讲解要清晰、准确,易于学生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把老师的见解变为学生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生回答完看照片后的收获后,教师总结男生的照片热情奔放,女生的照片温馨淡雅。我感觉这样的总结太虚,学生不易理解,也很难从中有所收获。

3、教师在活动前最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或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提前不给学生什么要求,或要求的太笼统,学生在活动中不知道干什么,或不知道具体怎么干,当老师给学生活动后提要求时,学生还需要一段思考和总结的阶段,效果就不好了。比如教师设计让学生观看上期学生照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观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通过观看和思考,学生能知道如何回答,同时也为自己的拍照提供借鉴。比如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用光有什么不同的拍摄效果?拍摄的距离不同、姿势不同产生的效果有何不同?从实际活动看,由于教师在观看照片前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只是让学生观看上期学生的照片,看完后学生的回答就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只是回答了有什么不同,而由此产生的效果有何不同则没有涉及。再比如在学生拍摄阶段,由于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拍照,所以从最后的拍照效果看,随意拍照的还是比较多,高质量的照片不多。教师可否在活动前给各小组说明,每个小组要用顺光、逆光、侧光、侧逆光各照一张照片,距离远近各照一张照片,站、蹲、仰各种不同的姿势各照一张照片,拍照时把拍照的主角放在九宫格的适当位置,看哪组照出的高质量照片多,这样学生有了目标后,活动的方向性就增强了,相信效果会好些。

4、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摄影,无论是相机的把持方法、如何对焦、如何按快门等知识,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会,但也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即便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往前

边试着做这些事,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容易出的问题,这样教师再讲时,学生听的可能就自觉多了,如果学生会做,一是增强了该同学的自信,同时也激起其它同学学习并超越该同学的愿望。比如在用光时,可根据学生对不同光线的理解,让学生上台前模拟对不同光线的运用。

5、充分运用活动器材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摄影专业的活动器材是相机,学生看到相机后也很想用相机照相,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利用相机学到相关知识,而不要光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为他看的再清楚也不如让他自己亲自实践一回。老师也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既然如此,为何不让学生通过操作相机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呢?

6、充分利用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对此利用的好,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利用不好,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从活动看,教师注意了评价对学生个人的作用,但我感觉这个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是评价制度不行,而是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一定的问题。如前所述,一是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想回答但不知如何回答,二是很多内容是教师演示或讲解,没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果采用让学生操作演示的方法,相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高些。再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虽然教师在活动前也分了组,但对小组如何评价,小组内各成员与小组的关系如何,小组成员表现如何影响小组的成绩,小组的成绩又如何影响小组内每个人的成绩,只有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时,二者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但遗憾的是教师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篇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摄影教学反思)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

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

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篇三:《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沙溪小学 蔡丽云

《小摄影师》讲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抓关键点,理解课文 在教学时,我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主要内容,然后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二、 细品词语,深化爱意。 在小男孩准备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赶紧、喊”等词。充分地体现了高尔基的耐心和对小男孩的关怀。读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说:“吩咐是指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用在这里老师觉得这个词用错了。你们同意吗?”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得出了结论:“这词没用错,因为小男孩正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必须听小男孩的话。”“这个词用得好!这体现了高尔基对工作认真的小摄影师的尊重和表扬??”“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又能体现这种情感?”这一引一导,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小男孩虽然摆弄了很久,可高

尔基微仍笑着,说明了高尔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蔼可亲。”“小男孩虽然忘记了带胶卷,哭着走了,但高尔基没责怪他,赶紧站起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读起书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读书中加深高尔基对小男孩爱的理解。

三、激发想象,拓展爱意。

这篇文章,以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为主,我本打算安排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再让他们自己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讨论“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学生们一听,兴趣大增,多数说男孩会回来,理由是说男孩不会留下遗憾给自己的,要不他会被班上的同学嘲笑。也有少数学生说男孩子不好意思回来了,因为他浪费高尔基太多的时间。也许由于学生对课文还不足够熟悉,也许是课时安排的内容太多,也许我在角色分工不够清楚,学生在表演时不够出彩,出现了课堂的混乱。

标签:反思 摄影 教学 摄影小组的教学反思 关于摄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