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夜教学设计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香港夜色·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迷人夜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5、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欣赏香港夜色的迷人,从而激发学生对特区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关键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尽情欣赏香港夜色

2、说说你们看到的夜景

3、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太美了!

学生:简直太迷人了。

学生:我永远夜忘不了这迷人的夜景。

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板书课题,13、香港夜色

2、你能说说对香港的了解吗?

3、师简介香港特别行政区。

4、录音范读。

(学生用笔画初本课的生字、新词。)

5、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围绕课文自由发言,提问)

第1自然段:写香港的夜色师世界四大夜景之一

第2自然段:写作者在车上欣赏香港的夜景。

第3自然段:写作者在太平山顶的嘹望台上欣赏香港迷人的夜景。

第4自然段:写香港的夜色很美。

第5自然段:总说香港的夜色很美。

三、

夜教学设计

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自由拼读生字、新词。

(1)前鼻音:印象()林立如笋()万吨()

(2)后鼻音:匆匆()琼浆玉液()

(3)平舌音:撕开()林立如笋()

(4)翘舌音:山势()摩天大厦()

白昼()罩住()

4、学生互相抽读。

5全班齐读生字、新词。

四、精读课文内容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再读本段。

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齐读本段。

学生:读懂了香港的液色美景给作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学生:读懂了香港的夜色美景令人难以忘怀。

学生:读懂了香港的夜景是世界四大夜景之一

学生:读懂了香港的夜景太美了。

课堂小结

师:香港的夜景太美了,让我们以惊喜的语气来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印象撕开山势匆匆林立如笋摩天大厦

琼浆玉掖万吨白昼辽阔

2、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抽生发言

学生听写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抽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余学生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自主学习本段,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围绕本段内容提出质疑。

4、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看来是很认真的,提出了这么多有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它们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

5、播放香港夜色,师生共同欣赏。

6、刚才的问题,通过大家的观看,解决了吗?(这些问题,通过直观的视觉素材,学生迎刃而解)

7、全班齐读本段,感受香港夜色的壮观辉煌。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抽生朗读本段。

2、自主学习本段,小组讨论、交流。

3、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二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定小组朗读本段。

2、自主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并围绕内容质疑。

(引导学生针对本段中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质疑。举例:相映成趣,如同白昼。)

3、再次播放鸟瞰香港夜色,帮助学生理解。

五、讲读第5自然段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篇二:《香港夜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心旷神怡、难以忘怀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香港夜色的美,激发学生对香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体会语言美。

2能根据要求朗读课文,能自主描述想象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香港夜色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香港夜景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入

1(出示中国地图)在伟大祖国的南大门,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它背靠祖国大陆,面对南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南海之滨,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香港)

2说说自己对香港的了解,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3引出课题香港夜色。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题旁。香港夜色世界闻名,让我们共同来领略这颗东方之珠的风采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下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词语。

2同桌检查识字情况,相互正音。

3抽读生字卡,并用生字组词。

(注意提示:撕、笋、匆是平舌音,厦、昼是翘舌音,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4小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批注感受

(一)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概括写香港夜色美的段落(首尾两段),并读一读。

(二)默读第1段。说说流连、难以忘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流连香港夜色?读到这儿香江灯火世界美景你想到了什么?批注在书页上。(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触、惊讶批注在第1段旁边)

(三)抽读第2、3段。

看看作者欣赏到了香港哪些地方的夜色。(港岛夜色、港湾夜色)

1港岛的夜色很美。

①勾出第2段中自己最喜欢的描写夜色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②听音乐,想象港岛高低错落,灯火明亮的壮观景色,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不同的感受批注在第2段旁。

③美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港湾的夜色更美。

①自由读。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此段及右边的批注,体会作者的感受。

②老师范读。

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想想,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海风的轻吻,轮船的汽笛。看看近处,飘洒着金波银辉的江面色彩缤纷,灯火形态多姿;远处,海与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就像撒满了珍珠,想到了香江灯火真是美不胜收,不愧为世界四大夜景之一)

③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尽情感受港湾绚丽迷人的景色。

④图文结合。

出示港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说文中描写了图中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

⑤美读第3段。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写下来。

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齐读最后一段。

2再说说对难以忘怀的理解,并说说,读了香港夜色,最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卡片抽读,巩固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

3提出掌握有困难的字,互相介绍写字体会。再由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指导。

4学生练习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夸夸自己家乡的美景。

2当一当小解说员,把自己知道的香港介绍给家人。

附:板书设计

香港夜色

港岛

港湾

篇三:夜歌教案

教学内容:

唱《夜歌》

听《如歌的行板》

拓展《夜歌》的常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对比和演唱俄罗斯民歌《夜歌》、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了解外国音乐作品中运用当地优秀民歌进行创作的情况。

2、能在聆听、演唱作品以及识读乐谱的过程中,发现曲调中的民间音乐素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辨别,找出旋律异同之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比《夜歌》、《如歌的行板》的旋律,找出相似的音调。

2、能背唱歌曲的歌谱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授新课:

(一)、复习歌曲《李玉莲调》:

1、跟琴唱一唱:注意音准,用自然、朴实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欢乐情绪。

2、唱一唱歌谱:提示学生关注旋律的骨干音及进行特点。

(二)、学唱《夜歌》:

1、故事导入:1869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偶然听到泥水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孤寂的凡尼亚》,随即记下来,收编于《俄罗斯民歌50首》中。两年后,柴可夫斯基以这首民歌的动人旋律为主题,写成了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听赏乐曲

听后你的感觉怎样?情绪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的创作原曲《夜歌》。

2、学唱歌曲《夜歌》

a、学唱歌谱:要求:清唱唱准歌谱、掌握节奏。

b、跟琴练唱歌谱。

c、有感情朗读歌词。

d、加词演唱。

e、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比较合适?体会思乡与离愁之情,感受

四四、四五、四三拍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摇曳、动荡感。

f、用这样的情绪唱一唱。

3、拓展:《夜歌》的常识:

“夜歌”一词来自于古典音乐,是一种抒情性的音乐体裁。意为“在夜晚唱的歌”,夜歌一般是演奏曲,所以也叫“夜曲”,俄罗斯民歌中有一首“夜歌”非常著名。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写过一首叫“流浪者的夜歌”的诗,(《流浪者的夜歌》

[德]歌德)

<在这只有八行的短诗中,诗人抒发了一个流浪者在夜色朦胧时面对静寂的大千世界的感受,表现了永恒运动着的大自然中的瞬间静止。>)后由舒伯特谱曲,夜歌擅长于抒情,富有歌曲性,常常带有忧郁的色彩。

4、再唱歌曲,在深入了解了夜歌的常识后,要更好地表现歌曲。

三、小结

四、结束课业,师生再见。

标签:教学设计 香港之夜教学设计 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