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介绍信 > 正文

网络信息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信息时代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网络的普及使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powerpoint等为核心的多种现代技术正在走向小学、中学及大学的课堂及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应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实行教学改革,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这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多个层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必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及自学能力为目的,全面更新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理念。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传统语文教学的矛盾是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个人知识的有限性,而在网络时代下突出的矛盾是网络环境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和我们个人获取能力有限的矛盾,这两个真实而又对立的矛盾形成的现代语文教学的特点,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要有整合的环境。整合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延伸课堂内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完全可以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内化功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变单一语文科为多学科渗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科的相互作用会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这类文章的典范。
  
  二、 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丰富的网路资源和现代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使现代的教学手段真正为我所用,达到手段和内容的整合。
  1.课堂教学直观化
  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三辰影库》、《翰林汇》等,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和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所需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过程,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得与课文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种多媒体工具,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课堂教学数字化
  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与顾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三、 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配合老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
  1.网络给学生自主学提供了环境
  语文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成果的呈现,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网络环境下以博览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性阅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网络拓展学生强化主题阅读的深度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结合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论坛上发表, 教师及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 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 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 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 交流、发布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 完善学习结果, 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 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 交给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3.网络赋予学生探究学习的机智
  研究表明,感悟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不会是单一的,而常常是多元化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去除定好了的条条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语文阅读教学在进行有关形象的剖析时,答案往往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标签:教学改革 初探 信息时代 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