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昌黎秧歌 [昌黎秧歌资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的秦皇岛市昌黎县,不仅有着优越的旅游地理环境,而且也有着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昌黎地秧歌艺术资源。如何将地秧歌这种乡土风格的艺术转化成经济效益,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发扬,较好地发挥地秧歌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昌黎秧歌 民间艺术 产业化
  
  河北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该算是昌黎秧歌,其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昌黎、抚宁、乐亭、卢龙等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昌黎秧歌是古代劳动人民面对自然界无常的灾难――猛兽、洪涝、干旱,同时也面对自然界慷慨的赐予――日月草木、雨露甘霖而形成的人神间的对话。昌黎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其音乐伴奏形式多为大唢呐、小堂鼓、笙等。曲式简单,呈民族调式,多为两三个乐句重复演奏。昌黎秧歌角色主要分为妞、丑、 。其中妞和戏剧中的旦角类似,丑就是戏剧中的丑角, 和戏剧中的彩旦、滑稽老生类似。根据其演出的不同形式,又可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排街秧歌人数比较多,多是走街串巷进行演出。场子秧歌则是固定在一个场所进行表演。
  一、昌黎秧歌资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昌黎秧歌资源的市场分析及定位还不够准确,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在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怎样开发、运用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昌黎秧歌艺术,对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昌黎秧歌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秦皇岛市群艺馆、昌黎县文化馆已经对地秧歌进行了一些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其市场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的文化产品单一、未形成规模,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没有加入现代意识、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昌黎秧歌文化艺术资源产业化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影响了文化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挥。比如在昌黎地区比较有名的秧歌小戏《锯缸》《扑蝴蝶》《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这些生动、朴实、风趣的故事都是当地百姓真实生活的艺术化写照,它们对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等的教育意义及影响也十分强大。因此,如何分析及拓展这些小故事的市场定位并使之形成产业化规模,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对昌黎秧歌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继承与持续性发展等还不够和谐统一,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与保护机制,以至于昌黎秧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损毁或流失,这是一个比较令人痛心的问题。
  对昌黎秧歌的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可持续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要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本土文化的原生态性进行保护,更要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倾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昌黎有名的秧歌艺人周国宝、张谦、鲁凤春等人都曾被许多有名的艺校、文艺团体聘请为老师进行艺术指导。但就昌黎县当地来讲,其传承模式还主要靠的是家传、干亲拜把子、师傅带徒弟等这几种传统方式,这对秧歌的传承发扬是非常不利的。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昌黎秧歌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先后参与了亚运会帆板赛区开幕式,沈阳的国际秧歌节,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演出,获得了许多奖项和好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传承艺人老龄化、接班人跟不上的问题。昌黎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对此,我们必须加大保护力度,邀请老艺人讲述昌黎秧歌的历史,并表演昌黎秧歌绝技,将昌黎秧歌的历史与技艺用音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同时我们还要完善昌黎秧歌的传承机制,制定昌黎秧歌接班人的培养计划,增强年轻人对本地秧歌历史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秧歌的兴趣爱好,为昌黎秧歌的传承发扬尽最大的努力。
  第三,昌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倚山傍海,拥有以“沙漠与大海的吻痕”之罕见特色风光的旅游名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每一个昌黎人都为家乡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卓越的名人骚士业绩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是,近年来昌黎县的发展不管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呈现出走低态势,当然就整个秦皇岛市来讲,它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同时开放的其他13个沿海开放城市,甚至比某些内陆城市发展还要缓慢,究其众多原因,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民间文化教育以及传承发扬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据一项调查显示,秦皇岛当地居民对秦皇岛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其中,学历越高的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对历史文化了解的越少。对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除了政府倾注资金开发的主要项目之外,民间资金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与当地居民对本地民间历史文化认识了解不足是分不开的。
  第四,昌黎秧歌资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特征,这不仅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局限。当前,昌黎秧歌的表演技巧、音乐伴奏形式、民间仪式等由于受地域和人们的接受程度影响,只能在当地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而未能走入全省、走入全国,甚至走入全世界。
  二、昌黎秧歌艺术资源产业化的策略探索
  昌黎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县区,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为实现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发展途径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对昌黎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整理挖掘,准确为昌黎秧歌艺术资源进行市场定位,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事业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需要,对提高昌黎县乃至河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昌黎、卢龙、抚宁、乐亭等地秧歌艺术文化进行资源整合,深入挖掘其艺术精华所在,抓住其中的精华之处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使之形成以品牌带动相关其他文化资源发展的产业链。
  昌黎县村落文化产业的潜力很大,对充分开发本地的艺术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论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和定位。在保持原生态文化的朴实性、乡土味的同时,在艺术内容、形式、色彩、格调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休闲需求,以昌黎秧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购物、音像传媒、文化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宣传力度,让每一个秦皇岛人都了解或感知本土民间文化的特色,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开发运营中。
  秦皇岛人真正了解本土民间历史文化的人很少,这样就导致民间资本倾注于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扬方面就比较缺乏。只有让民间发现民间艺术的价值所在,民间资本才会流向民间文化,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每逢年节庆典、民俗活动中的婚庆嫁娶,都要适时向当地居民进行地秧歌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弘扬本土文化精髓,同时将地秧歌文化暗含的经济商机与本地旅游资源联系起来,构筑民俗文化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使地秧歌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从宏观出发,系统规划,开拓多种开发途径,实现昌黎秧歌艺术文化旅游市场的产业化规模效应。系统规划的同时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创新同步、传统与现代兼容。分门别类,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于同类中发现差别处,多角度、多渠道、多管齐下开拓昌黎秧歌艺术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使之形成产业化,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历史价值与现代传承的和谐统一。
  比如在农村,有着不同文化资源的村镇可以联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将戏曲中有益的东西移植到秧歌表演中,把生活中有意思的故事排练成秧歌“出子”,使地区秧歌表演成为“戏”连“戏”的秧歌大荟萃。同时,将民间艺人的绝活技艺、民间艺术家的音乐舞蹈,还有民间手工作坊的艺术品科学有序的整理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织的自然景观,使之形成系统的、相互和谐促进的发展规模,以实现资本投入的最小化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如,把当代动漫科技融入昌黎秧歌文化艺术资源当中,利用昌黎秧歌文化艺术的传统教育价值开发有利于儿童教育的动漫角色和影视娱乐相关产品等,这些都是使昌黎秧歌艺术资源形成产业规模的较佳途径。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当地民间文化的自身优势,科学筹划,寻准其市场方向和切入点,才能将昌黎秧歌艺术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以促进昌黎、秦皇岛乃至河北省经济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清康熙二年修18年续)[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 乔万民.秦皇岛风物纵横[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工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省略

标签:秧歌 产业化 对策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