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太一生水_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所含“太一生水”内容具有多重内涵:形而下层面,论述的是星象运行规律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盖天说历法知识;形而上层面,阐述的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之对应,“太一图”也具有多重性质:它是一张星象图,又是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也是传世太极图的前身。这也印证周敦颐所传太极图并非生造,系传承发展于上古图式。
  关键词: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内涵;图式;太极图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2-0118-06
  20世纪末,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对先秦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楚简《太一生水》引发的学术讨论尤为激烈,谭宝刚先生曾发表相关研究综述,可窥一斑。其中,“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试论之。
  一、“太一生水”的内涵
  出土的《太一生水》共有14枚竹简,涉及“太一生水”者8枚,保存较完好:“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学界在文字确定方面并无分歧,内涵解读方面争论颇多。以下分析之:
  1
  太一
  关于太一,现有多种解读:(1)北极星说。李学勤、韩东育等先生认为其本体为“北极星”,经阴阳术数派演化,升格为万物本源与规律(道)。(2)巫术、宗教神灵说。萧兵先生认为本体是岁星兼日神,由太阳神崇拜等演化为万物主宰(道)。王博、丁四新等先生认为本体为楚文化中的宗教神灵,由“东皇太一”等改造升华为万物主宰(道)。(3)朴素自然概念或哲学概念说。王春先生认为太一即指朴素自然科学概念中的“元气”,庞朴先生认为其本义是“开始的开始”,谭宝刚先生继而认为其即朴素的哲学概念――万物之源(道)。以上看法中,李、韩等先生的观点最近原旨,但也有待完善。
  最晚在战国末期,“太一”作为“北极星”星名已被普遍采用。郭店竹简为战国晚期事物,“太一”即“北极星”符合其时代特征与文献记载。“太一生水”简文中的名词,如水、天、地、昼夜、阴阳、四时、岁等,其本体皆为天文、历法事物,“太一”应合该语境,属于同一范畴。古人心中,能主宰天地形成、昼夜交替的星辰只有北极星。而先秦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是“星象一历法一术数一哲学”的过程,“太一”本体即“北极星”符合该规律。总之,从文献记载、“太一生水”简文语境、思想发展规律等层面看,“太一”形而下本体为“北极星”,形而上内涵指“道”。
  2
  水
  对于水,学界亦存争议:(1)魏启鹏先生依据浑天说,认为本体是天表之“水”,此处升格为“太一”生成天地时的一种过渡形态;(2)罗炽先生认为本体为“水气”,是“太一”的存在方式,“道”的本喻;(3)韩东育先生认为本体即生命必须之水,此处升格为“太一”借以展开的最初、最根本的物质形式;(4)郭沂、谭宝刚等先生也认为本体是自然界中的水,但只是“太一”的居所和“太一”生“天”时的辅助物。以上皆非确解。
  水,指江河。另,笔者曾指出“谷”、“浴”本相通,义指江海。显然,“水”与“浴”是相通的,本体指江河泽海。《老子》云:“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里的“水”、“浴”是天地之根,自然不是指一般江海,而是指“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盈盈一水间”中的“云汉”、“水”――银河。依据如下:
  
  
  
  (1)我们将“太一生水”的相关论述与星象图做一番比照,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关联。为便于论述,笔者绘制了一张“北极星图”(图1)。通过星图,可以印证以下几点。
  首先,“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且水返辅太一。《老子》亦云:“(水)几于道。”“太一”(道)、“水”等形而下本体应相距不远。“太一”本体为北极星,与北极星相近的星象便是“银河”。其次,“太一生水”简文日:“太一藏于水。”星象中,北极星居中央,银河像一只手抱住北极星――北极星像包藏在银河中。最后,“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水”又返辅“太一”以生成“天”,《老子》亦云“浴”(水)是天地之根。星图中,北极星外半围着银河。银河横贯天际,把星宇分成几乎相等的两部分。代表天和地的二十八星宿也几乎被等分,同时,它们也看似绕于银河左右。“太一生水”的相关论述正是这种形象认知的升华。
  (2)“水”本体即银河,符合古人的星象崇拜。下葬于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中有“举祷太”、“举祷大水”等记载,“太”与“大水”祭品一致,表明两者地位相当或相近。“太”即“太一”,是北极星的神化体现。“大水”应是“云汉”(银河)的别称。在星宇中能与神化的北极星拥有几乎相当地位的星象,也只有“几于道”的水(银河)。
  (3)“水”本体即银河,也符合古人对宇宙生成的建构。宇宙诞生之初,天地未形之时,首先出现的是无涯的气尘,其本体就是茫茫银河。而银河不仅诞生天宇(众星),也诞生了与天宇同根同源的大地。因此说银河(浴)生了天地。
  3
  “反辅”与“复相辅”
  (1)“反辅”,学界前辈多未讨论其形而下本体,直接认为:“反”者,返也。“辅”者,辅助。同时,每个事物只在一个层面里返回辅助太一,不进入下一个层面。这些看法有待商榷。“反辅”字面意思是返回、辅助。它的形而下本体是群星围绕北极星的旋转运行,它的形而上内涵是“太一”生成之物在其以后的每一个新事物的生成过程中都进行了返回辅助“太一”的运动。
  (2)复相辅。学界前辈一般根据简文中对“太一生水”过程进行反向追述的文字“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来解读“太一生水”中的“复相辅”,认为它是成对事物间的相互辅助作用。此说不确。“复”与“返”同义,即归复。“相”是相去,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辅”即辅助。“复相辅”的含义是:归复去辅助(太一)。“复相辅”形而下本体是众星归附辅佐帝星。万物“复相辅”是指万物“归复相去辅助太一”。
  总之,“反辅”、“复相辅”形而下本体是众星围绕北极星的圆周运动,其形而上内涵是万物永恒地、循环地归复辅佐本源的运动。具体过程是,“太一”生成物在其以后的每一个新事物的生成过程中都进行返回辅助太一运动,参与新事物的诞生。
  4
  神明
  学界关于“神明”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1)李 零、邢文等先生指为神灵、神祗;(2)许抗生先生指为精气和精气的显象;(3)李剑虹先生指为精气和日月星辰;(4)庞朴、彭浩等先生指为道的妙用、大自然的功能;(5)李小光先生指为“光明”⑤;(6)王博先生指为月与日;(7)赵卫东先生指为日月交替所表现出的昼夜更替之道。诸说中,赵先生的看法最近原旨,但也有待改善。神明是成对的词,神,单指黑夜,明,单指白昼。两者并非由日月交替引发,而是由太阳光照极限单独引发。光照所能达到的地方为明(昼),极限之外为神(夜)。它们处于停止状态,不具更替之道。以下结合简文上下文的“天地”、“阴阳”分析之。
  天地与神明。“天”具有上扬的内在属性,“地”具有下坠的内在属性。如果两者仅依据各自内在属性运动,会两相背离,越去越远,最终无法成对而形成昼夜。但事物除各自的内在属性外,尚受“太一”之力的作用。由于“天”、“地”必须反辅太一,故两者是在一定范围内做相离又相合的反复运动,最终成对存在而形成了黑夜与白昼。此时的昼夜尚不具有更替之力。这里的昼夜形成原理是盖天说的。
  神明与阴阳。学界前辈对“阴阳”多未作具体解析,直接将其视为抽象的概念。实则,它与昼夜(神明)存在紧密联系,且同样具有两层内涵。首先,形而下层面:“太一生水”中事物皆为自然物,“阴阳”应属同一范畴。它的本体在天文上的表现就是由太阳围绕北极星转动而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其次,形而上层面:天地产生了昼夜(神明),但由天地相合而成的昼夜不能从天地那里获得更替的先天动力,其内在属性是静止的。但新生事物并非只按照内在属性运动或静止,它们必须归复太一。在归复太一时,两者交互,形成更替。这更替就是阴阳。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阴阳的更替是源自“太一”之力的原始认知被逐渐淡化,人们的认知也从原来的“更替”产生“阴阳”,转变为“阴阳”具有“更替”,甚至“阴阳”等于“更替”,把“更替”视为“阴阳”的内在属性。总之,天地、神明、阴阳分别代表天地、昼夜、昼夜的更替。形而上的内涵代表“两仪”和以更替变动为内在属性的、抽象的“阴阳”。
  5
  四时、沧热、湿燥。学界一般将“四时”理解为四季,将“沧热”、“湿燥”视为四季的表现。此解不确。首先,它使简文语义不畅。简文相关处上文论述“昼夜更替”(阴阳),并云“阴阳”生“四时”。但昼夜更替本身不足以产生四季。实则,这里的“四时”具有特定内涵,指其原始本义――四种日照长短的变化。“沧”、“热”代表冬至、夏至及冬夏两季,“湿”、“燥”代表春分、秋分及春秋两季。
  “四时”首先与日月星辰运行变化有关,具体指《尧典》的“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即白昼最长、白昼最短,以及白昼与黑夜等分的几种日照情况。这里具体指夏至、冬至、春分、秋风的日照情况。而“星鸟”、“星火”、“星虚”、“星昂”是指北斗指向的星宿。
  这种日照情况认知和四季确定与“立表i贝4影”有关。在“立表测影”中,测定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最短的日子具有可操作性,故古人首先通过直接测定获得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无法直接通过日影变化测定,只能以“夏至”、“冬日”日期推算获得,故云“沧热”(冬夏)生“湿燥”(春秋)。“春分”、“秋分”确立,四季完成,一周年才得以确立,故说“湿燥”(春秋)生“岁”。
  总之,“四时”、“沧热”和“湿燥”在形而下层面,其星象本体指北斗分别指向四星宿、以及对应的玄武、青龙、朱雀、白虎四星象。其历法本体指日照最短、最长、昼夜等分的四个日子,以及“冬夏”、“春秋”。形而上层面,指产生万物的最基本的四种元素,即后来归属五行的“金木水火”四气。
  通过上文可知,“太一生水”共有三层内涵:首先,它描绘的是星象运行规律。星空以北极星为中心,依次展开紫微垣、银河、二十八星象和其他众星。一切星辰皆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其次,它论述的是历法知识――确定四季和年岁的方法。北极星是万物主宰。天、地以它为中心作一定范围内的回归运动,这使两者相距在太阳光照的极限范围内,从而形成昼夜。由于太阳等星辰也围绕北极星旋转,便产生了昼夜更替。又由于天地处于周期性的回归运动,两者相距有长有短,同时太阳也以北极星为中心做类似运动,具有不同运行轨道,因此太阳到地面的距离也有长有短,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形成不同气候,产生四季,最终形成了“年”,并周而复始。最后,它阐述的是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过程。“道”诞生出“水”,“水”返回“道”,“道”又在水的辅助下,诞生了“天”,又在“水”、“天”的一同辅助下诞生了“地”,又在“水”、“天”、“地”的辅助下,诞生了阴阳,又在“水”、“天”、“地”、“阴阳”的辅助下,诞生了“金木水火”,最后在这些事物共同的辅助下,诞生万物,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二、“太一生水”的图式
  “太一生水”简文出土后,李零、邢文、赵东栓、罗炽、郭沂等先生皆有图式发表(图略)。以上先生的图式虽各有特点,但因误读“太一生水”过程,无法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有鉴于此,笔者重新绘制图式,并定名为“太一图”(图2):
  太一图以“太一”为中心,以虚线圆为介质,由内而外逐级展开。首先,“太一”是万物之母,不仅藏于“水”,也藏于万物中。“太一”与万物是“一”与“多”的关系。其次,太一生万物的过程由内而外逐级进行。内圈事物总是归复太一,皆参与外圈事物的生成过程。此外,它还有以下重要特点: 1
  它是一张星象图 我们知道“太一生水”第一层内涵是关于星象的描述,能充分反映其内涵的图式应是一张星象图。太一图正是这样的图式:第一,北极星图中,北极星位居众星中央,众星绕之旋转。太一图中,太一位居中央,众物围之反辅。第二,北极星图中,北极星及其紫薇垣被银河怀抱,似包藏于银河。太一图中,太一亦藏身于水。第三,北极星图中,银河横贯天际,几乎中分代表天地的二十八星宿,两者形似母子关系。太一图中,虚线圆代表内圈事物共生外圈事物,而“水”之外便是天地,充分表现出“水”为天地之根。第四,北极星图中,四季对应的四星宿分处四方。太一图中,四时亦然。太一图基本吻合北极星图的重要特点,其星象图的本质是显著的。 2
  它是一张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 “太一生水”的第二层内涵是对历法知识的论述,其历法学说属于盖天说系统。反映其内涵的太一图本身便是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我们将《周髀算经》中盖天家的七衡六间图(图3)与太一图进行比照,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两者在构图形式上存在众多相合处:第一,七衡图中,北极星位居中央。太一图中,太一即北极星亦居中央。第二,七衡图中,北极星外的四方出现“角”、“娄”、“牵牛”、“东井”四星宿。太一图中,太一外的四方出现“鸟”、“火”、“虚”、“昂”四星宿。 它们皆归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在“行于时”的特点上完全相合。第三,七衡图中,夏至居内,春分、秋分同处一环,太一图亦然。虽两者在冬至日的表现上略有不同,但这已表明两者都是依据立表测影法先定夏至、冬至,后分春分、秋分。第四,七衡图由内而外的圆环构成,环数为7。太一图亦由内而外的圆环构成,环数为10。如果将“天”“地”两环、“神明”“阴阳”两环合并,同时去掉七衡图未表现的“岁”环,则环数也是7。
  (2)两者的运行原理一致。七衡图模拟太阳的运行,表现时令的变更,具体是通过盖图来表现。为便于阐述,笔者绘制盖图(图4)。图中,底面就是七衡图,覆盖其上的阴影图则代表日照,圆心代表太阳的运行位置,半径代表太阳的光照极限。通过分析,可印证盖图的运作规律和太一图的演化规律一致:首先,盖图中,昼夜长短变化是通过太阳于各环间的往返运动表现,可以视为向北极星作回归年运动。太一图中,存在一个“反辅”运动,即万物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往返运动。也正因此,诞生了昼夜的更替,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其次,盖图中,阴影图代表日照,它围绕北极星作周期运动,也往返于不同的环,因此阴影部分有时超过外环,有时又无法到达外环。这便存在盈缺现象。“太一生水”简文日:“一缺一盈,以为天地经。”太一图只相当于盖图中的底面,就像七衡图一样,单独的它无法直接表现出这种日照缺盈,但只要把阴影图覆盖在上面,便可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之,太一图和盖天家的七衡六间图在图式特点和运行原理上存在众多一致性,这表明太一图是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也是七衡六间图的前身。
  3
  它是原始的太极图(宇宙万物化生图)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宇宙哲学发展大体经历了“星象一历法一术数一哲学”的过程,而“太一生水”形而上内涵所论述的正是宇宙万物化生的过程,太一图也应具有宇宙万物化生图的特点。太一图是原始太极图。将周敦颐太极图(图5)与之对照,便可确认。
  (1)《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无形无象无质的“太极”是万物之源。太极图中,“太极”由空心圆表示。《老子》云“道”(“太一”形而上内涵)具虚无之性。太一图中,太一亦以空心圆表示。
  (2)《太极图说》日:“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先生“阳”,再生“阴”,最终诞生“阴阳”。“太一生水”简文亦云太一先生水,此后在生成物的辅助下,也是先生“阳”,再生“阴”,最后出阴阳。不论太极图,还是太一图,在“阴阳”环节的图式都是“内阳外阴”结构,即背负阴怀抱阳的形态。可见,太极图中的“阳动阴静”阶段图形和太一生水中的对应图形也是相合的。
  (3)《太极图说》云:“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⑩“阴阳”之后是“五气”和“四时”的阶段。太极图中,“阳动阴静”图后连接着“五行变化图”。其中亦出现空心圆,空心圆连接金木水火,后者分处四方。表明太极在该过程中依然作为核心而存在,四气皆与它互动。“太一生水”简文云太一生阴阳后,又生四时和沧热湿燥。即“阴阳”之后也直接连接着“四时”、“沧热湿燥”四气阶段。太一图中,空心圆亦居中央,外连四时、四气,而后者亦分处四方。两者基本一致。实则,正如上文所言,沧热湿燥四种气候本是金木水火四气的朴素的前身。
  (4)《太极图说》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太极图说》曰:“五行一阴阳也。”不论是阴阳,还是五行,都可以分为“二”――健行之气和沉静之气。“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阶段正是这两气的交感,亦即五行的相克相生。太极图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阶段以空心圆表示五行和合,这空心圆也代表太极。太一图中,在四季诞生的同时,就意味着万物在沧热、湿燥中交互孕生。它也依然是以中央的空心圆(太一)为孕场。
  (5)《太极图说》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中,“万物化生”亦以空心圆表示。空心圆是“多”、“一”同体的存在,既指万物化生,又指太极的生生不息。“太一生水”简文云:“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太一图中,“岁”亦以大圆表示,既指万物化生,又指太一自身,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6)太极化生万物中,太极无处不在。太极图中,每个阶段都不乏圆圈。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太极藏身于万物之中,万物也具有类似返辅太极的运动。太一生水中,太一藏于万物,为孕场。太一图中,从始至终也伴随着空心圆。同时,通过虚线明确表示万物“反辅”太一。
  (7)当然,太极与太一间也存有部分差异。第一,《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级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首先,太极本身具有“动”与“静”的运动,但在太一里,太一是虚静的;其次,太极中,阳由太极的“动”产生,阴由太极的“静”产生,阴阳更替由太极的动静变化产生。而在太一里,阴阳是天地回归太一,相对而成,而阴阳更替是由万物围绕太一运动产生。第二,太极图中出现五行,而太一图只有沧热湿燥(金木水火四气对应),缺少与“土”气对应的元素。太一图中没有“土”气,可能由于太一一直居中为孕场,“土”的作用被削弱了,或者“土”其本身就是太极图的一个创新发展。
  总之,太一与太极存有诸多重合之处,太一图和太极图亦然。在相同之外,它们也存在差异。这些异同表明太极图和太一图之间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太一图是太极图的前身,太极图是太一图发展变化的结果。
  楚简“太一生水”所引发的学术讨论十分激烈,但前人关于“太一生水”内涵及图式的解读与绘制皆有待商榷。(1)“太一生水形”本身有多重内涵。形而下层面,它描绘了星象运行规律,同时也论述了以盖天说宇宙模型为基础的历法知识。形而上层面,它阐述了“道”生成物,物又返回“道”,辅其化生新事物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过程。(2)与“太一生水”内涵的多重性相对应,“太一图”也有多重性质。它本身是原始星象图、盖天说历法图,也是后世太极图的前身。这也印证宋儒所传太极图非陈抟生造或周敦颐杜撰,系传承发展于上古图式。
  责任编辑:涵含

标签:图式 生水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