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度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关键在于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倾吐真情,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 真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94――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解读。它要求我们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语文学科比其他各门学科更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优势,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要用语文的魅力启迪和挖掘学生的智慧,塑造和培养学生心灵,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度。
  1 面向全体,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得享共鸣
  增加语文知识涵养,提高全体学生的高尚素养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赋予语文教育的职责。所以只有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位学生,尽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让他们积极投身其中,提高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锻炼表达能力。如果只照顾优等生忽视另外一部分学生参与进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提供全体学生许多展示的机会,比如《江南的冬景》,可以集小组之思,赏析一两幅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寒郊散步图,淡雅写意的微雨寒村图,悠闲快乐的江南雪景图以获得美的体验。比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让每位学生自己点评、演绎。在注意语调、动作、感情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还有《雷雨》一文教学,完全可以组织一个戏剧表演,让全体学生参与表演,感知那个年代的血泪等等。这些例子在语文的教学中几乎处处可见。所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也只有在共享中更好地实现审美目标。
  2 注重个性,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落到实处。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或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前进哪怕是一小步,都将会成为他的思维情绪刺激的源泉”。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语文,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表达。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长,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氛围。只有激发学生的个性、情绪,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效落实。
  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鉴赏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学生对“梅”有着多种出乎我意料的解读方法。有的同学喜欢搜集各种梅花的美图,还自己做成课件,配以音乐,美图悦乐实在让人陶醉;有的喜欢图书馆查询或网上搜索查找历代文人咏梅的有关诗句,那极富深情的朗诵是学生情感的流露;有的从咏梅之人人手知人论世,后再比较阅读这些文人笔下的梅花,其独到的见解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自然的把课文与自己的解读结合起来,侃侃而谈,发言积极而踊跃。即能深刻又透彻的解读出陆游笔下寂寞凄凉的孤梅,也能个性化的解读出毛泽东乐观傲然的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读出陈亮笔下坚贞不屈的洁梅(陈亮《咏梅》);读出张谓笔下凌寒独开的早梅(张谓《早梅》)等等。老师不需要讲得口干舌燥,同学们却受益多多,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 倾吐真情,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生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师生间的知识传递,另一条是情感交流,即感情融洽与心灵交融的问题。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缺少分析和评价教师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能力,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偏重于兴趣和情感方面。”这就使教学的各环节渗透了情感的意识,染上感情的色彩。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流露真感情。
  我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西地平线上》设问时就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班的很多孩子连县城都没出过,缺少生活经历,自然是感悟不到那种世间大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自己解读高建群笔下的三次落日,任你教师讲的口若悬河,学生思维也发散不了,那么在情感共享上,就体现得不那么充分了。这个时候,教师可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段描绘落日的文字。用师生的情感魅力博得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受到的最美落日,比如运河堤畔那车轮般的落日,乡村树梢红红的夕阳的美,如此一来,更贴近真实,师生在交流中更有话说了,也更能有所感悟。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除了教师自己积极展示之外,另一个途径就是充分地倾听学生并适宜的评价。让学生在真情中愉快的成长。在《江南的冬景》一文教学中,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来理解呢?除了常规解答为失意的文人在苦闷和踌躇下,寄情于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惆怅外,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声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此言一出,班里立刻炸开了锅,议论沸沸扬扬。如果此时我不顾学生,先高度赞扬,把自己的肯定强加给他们,势必会有人被动的接受,有人不服气。于是展开分组讨论,看看这种解读有没有道理。最终我们师生一起为这个个性化解读喝彩。在这次探究中我们也多了一份心灵感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语文教学要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做到真正的“情感的呼吸”,进而激发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得到升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继续践行的。

标签:价值观 态度 提高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