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我国翻拍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翻拍剧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目前我国翻拍剧存在剧情上抄袭原著,鲜有突破;在一些情节上用噱头吸引大众眼球,由此引发观众信任危机;观众的“老版”情结等问题。笔者认为要改进上述问题,应该从提高编剧的地位,增加对原创剧的扶持,规范电视创意产业等政策层面和要有时代特色,要有创新意识,人物要丰满,制作要精良等技术层面上双管齐下。
  【关键词】翻拍剧 噱头 创新
  
  众所周知,电视剧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法宝,而翻拍剧无疑是快速获利的一条捷径。从2010年翻拍剧成为中国最热门的剧种以来,我国翻拍剧现象一年比一年火爆,一时间,中国的电视产业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一边是观众抗议翻拍泛滥却又争相收看,另一边是业界宣称翻拍扼杀原创力却又不断上马新的翻拍剧。笔者以为当下我国翻拍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翻拍剧的“文化啃老”
  翻拍剧是靠着以前经典剧目的噱头进行拍摄,它的演员会变,场景会变,但基本的故事构架不会变。靠着啃老是无法长久发展的,终究要“自立”。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而且在2011电视导演委员会年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也宣布,近期内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专家认为,翻拍脱离了原创,久而久之容易限制编剧的思路和视野,助长创作者的惰性。这种创作模式本身有强烈的商业动机,一开始就先将商业元素植入到创作中,必然会影响其艺术质量。所以为了使中国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制作方必须要有求新求变的职业精神,学会保护那只会下金蛋的鹅,即保护成功的故事创意。为短期利益而当影视界的“啃老族”,将注意力集中于“反复榨取”旧作品,势必断送中国影视剧的原创力,无论对制作方还是观众,都是损失。
  2、翻拍剧的“雷人之处”
  许多翻拍剧不注重剧集质量,有些故意加入一些噱头,如在古装剧集中加入现代流行话语,有些甚至使用RAP等现代音乐元素。有些翻拍剧为了制造话题,不顾观众感受,对剧中主角的服装造型进行非常理的设计,最终引发观众反感。87版《红楼梦》的珠玉在前深入人心,因此,新版《红楼梦》对服饰的大胆创新以及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备受争议。新版《红楼梦》一路走来,网友便一路拍砖,之前舞美效果图出来之后,被指“超现实太离奇”,而人物造型公布之后,更是“雷声隆隆”,少年宝钗、黛玉被讽刺为青蛇、白蛇,而后妙玉的造型被讽刺为“头戴粉色牡丹”、“额贴黑色CD唱片”的媒婆。“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定妆照,“额妆”、“红眼妆”更是千夫所指,认为这个昆曲造型叶锦添设计得异想天开,新《红楼梦》是想拍成穿越时空的好莱坞大片,还是想拍成集唐明清服饰于一身的四不像呢?更有网友戏言,妃子“元春”的“红眼妆”简直和王菲一个经典的舞台妆如出一辙。而新翻拍的浙江版《西游记》中阴狠毒辣的白骨精被改编成了用情至深的怨女,而且被孙悟空亲切的称为“翩翩姐”,完全失去了原著的精神,只是靠一些噱头哗众取宠赢得一时的观众而已,长此以往,必将对观众的收视心理造成伤害。
  3、观众的“老版”情结
  除了少数优秀的翻拍剧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大部分的翻拍剧都不能使观众满意,观众对翻拍的电视剧已经没有最初的热情了。对翻拍剧的猛烈批评大多来自观众的怀旧心态。早年的经典电视剧,美好回忆经过多年沉淀,已同化为观众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六小龄童版孙悟空的一举一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主题歌,翁美玲黄日华版的蓉儿靖哥哥……这一切都涉及70后、80后这个上网主群体的自我回忆。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很顽固的情结,然而翻拍剧又不可能没有改变,所以就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就有了长年不衰的拍砖运动。而从制片方的角度看来,翻拍最大的好处在于踩在前作经典的名气之上,具有话题性和原著粉丝团等天然优势,省力不少。翻拍剧严格来说,只是在利用短暂的话题来吸引观众眼球,它只是对市场的一次透支消费。久而久之其负面作用必将显现,如果磨灭了观众对于电视电影的热情,失去了所有电视制作人最根本的“支柱”,那么翻拍剧必将是得不偿失的。
  不在原著本身下功夫,而是利用原版“名人效应”,带有噱头剧情的“翻拍剧”成功几率有多大?《新周刊》曾做过统计,2002年至2009年的100部翻拍剧,被观众基本认可的不超过10部。所以翻拍剧要长远发展,必需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双管齐下。
  1、政策层面
  (1)提高编剧的地位。中国影视业的现状是重演员轻编剧,这种情况十分不健康。重视编剧的地位才能使电视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尽快成立编剧协会,维护编剧利益。只有提高编剧的待遇,才能增加他们创作的积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支持。但当前在电视剧产业中,投资方对编剧的重视程度显然远远不够,甚至在许多颁奖典礼上都没有“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奖项。当某一行业缺乏鼓励时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蓬勃发展。
  (2)增加对原创剧的扶持。广电总局应出台措施,鼓励原创剧目,加大对原创剧目的扶持力度。对一些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剧集,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电视剧行业也是展现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电视是普及率最高的传播方式,电视文化对社会生活发展,社会风气形成有很大影响。如果电视荧屏上到处充斥着以噱头博收视,以暴露假恶丑为目的电视剧,将对人们的生活观念造成不良影响。
  (3)规范电视创意产业。电视创意产业链的不规范是整个翻拍剧鱼目混珠的最大原因,规范电视创意产业,势在必行。据统计,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四千集,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真正能够叫上名字的好剧却寥寥无几,这不但没有提高电视剧产业的竞争力,反而对电视剧资源造成了破坏。知名导演张纪中说:“我们的电视剧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价值却不是最高的,在国外卖不了多少钱。我们就在狭小的范围内自娱自乐,不能形成向外走的产业。”电视行业发展最好的是美国,美国电视剧行业发展好的原因是有规范、有法律,而且惩罚制度也非常严格,“美国(电视产业)的好是基于法律之下的,你有这样的问题,触犯了法律是要告你的,你在业内得到了这样的惩处,就不可能再从事这个行业了,这个处罚很厉害,我们现在就是无规范、无法律。”所以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剧项目盲目上马,盲目跟风,缺乏质量监督的问题,急需要法律及行业的规范。
  2、技术层面
  (1)体现时代特色。科技的不断创新为翻拍剧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平台,使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提高电视质量是使翻拍剧获得发展的不二法门。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版的《西游记》中的演员为了达到特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安全,再想想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TVB版《西游记》中可怜的几个布景,它们和近几年重新拍摄的《西游记》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天壤之别。据张纪中介绍,新《西游记》中的特技镜头超过了总镜头数的一半,总的特效投资超过1500万元,视觉效果更是堪比好莱坞特效。
  (2)增强创新意识。要在老的经典剧目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没有灵魂的东西是得不到观众认可的,比较优秀的翻拍剧是央视热播的《神话》,它翻拍自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同名电影。电视剧版比电影版在“穿越”上扩展了思维,让“穿越剧”再次走俏市场,成为翻拍剧中的亮点之一。而新版的《江姐》也在日常的生活中还原了英雄的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加贴近生活。
  (3)人物要丰满,制作要精良。内地电视剧的翻拍摒弃了以前电视中对人物脸谱化的塑造,避免高大全,注重从人物内心去发掘、演绎。由于时代的原因,解放初期作品里大部分是脸谱化的人物,凡是我方人员,必定浓眉大眼、正气凛然、机智勇敢且没有重大伤亡,而敌方则是贼眉鼠眼、心智不全甚至总是上来送死。这样的影视作品,在现代不再受到认可,观众渴望看到的是更紧张更有内涵的斗智斗勇。时代的发展,观众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这些剧集必须重新演绎,这几年几部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例如《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江姐》的再度被翻拍弥补了原本人物形象单薄的情况。
  武侠与言情题材同样为翻拍剧所热衷。他们拥有稳定而庞大的粉丝群,冲突十足的情节也十分适应改编成影视作品。更重要的是,这类明显带有幻想色彩的题材是年轻人的最爱。而一批年轻人老去,另一批年轻人又在成长,面对不断更新的观众层,武侠、言情类剧集只有在剪辑、演员服装、场景布置、特效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市场才能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①季娴,《翻拍剧并不都是吃剩的甘蔗―论翻拍剧如何名利双收》[N].《电影评介》,2010(12)
  ②梁玉峰,《电视剧翻拍流行的传播学解读》[N].《新闻界》,2010(5)
  ③谢建华,《跨文化语境的文化移植与创新“美剧翻拍热”现象释读》[N].《中国电视》,2010(3)
  ④向天渊,《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从程版〈西游记〉看经典翻拍》[J].《艺术百家》,2010(3)
  ⑤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4)
  ⑥郭艳民,《中国电视剧创作仿鉴美国电视剧的方法及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作者: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
  责编:周蕾

标签:翻拍 对策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