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记述文 > 正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实践课【以《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谈课堂中的有效生成】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题内涵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根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案例描述我是一名五年级的老师,在前段时间教学“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通过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来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并总结出它们的概念。学生积极性很高,掌握得挺不错。正准备布置课堂作业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张长方形纸是不是长方体?”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真让我又惊又喜。但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张长方形纸不是长方体,一种认为是长方体。看到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电视上辩论赛的做法,认为是长方体的为正方,认为不是长方体的为反方。正方:我们认为一张长方形纸张具有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所以它是长方体。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长方体,那为什么老师都这样讲“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而不是说“长方体”纸张?而且记得吗?以前学习长方形时,还用长方形纸张做学具呢?正方:那好。请问,这张长方形纸张有什么特点?反方:它是长方形的形状。正方:还有吗?反方:没有了。正方:请问,它有没有高?有没有侧面?反方:那么薄的一张纸,哪有啊?正方:有!请看,(正方几个同学赶紧每人拿一本作业纸重桑起来成为长方体)这不是长方体吗?反方:(点点头)对。正方:这个长方体是由250张长方形作业纸叠成的,它的高是5厘米(边说边量),那么,一张作业纸的高是多少呢?反方:0.02厘米。正方:0.02厘米不是高度吗?所以,我们认为这张作业纸是高为0.02厘米的长方体。
   反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学生的个性真的被放飞了。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改变了原先设计的教案,课堂作业虽然没有当堂完成,但学生在数学思维、表达能力以及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却比完成课堂作业的收获来得多。
  案例反思从上面一个成功的案例,来分析数学课堂如何促进“有效生成”,如何构成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等问题。
  (一)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
   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的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展。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着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的燃烧起来。案例当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同的观点,没有一个学生在等老师的标准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思考,来说服对方,在说服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很快发展,也让数学课堂结束在“高潮”中。
  (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养成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有多大!何许你去催。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新课堂的老师不再居高临下、不再“句句真理”,老师也可能与同学们一样犯错误,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改正错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面对老师提问,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也敢于批评老师,相信人人都是最佳结论的创造者。虽然就知识而言,老师一般会优于学生,但就方法而言,学生的方法可能比老师更佳,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新课堂上的老师只是课堂活动的调控者,是学生课堂活动中一位可以依赖的合作者。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逐步形成的,经过一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案例中,某一个学生能提出“长方形纸是不是长方体?”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深入的,对本人来说是进步的,能够面对老师和同学提出他的疑惑,更是不简单的,说明他已经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任务观念的导向从“过程圆满”到“目标达成”
  事实上,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所以这种终结是处理相对终止的状态,其终止点往往是后续活动的发生起点。“动态生成”教学更重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圆满退居其次。为了目标的达成可以不计较过程的圆满性,可以安排和展示曲折的探索过程,可以突破课节的限制,可以完成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思路而另起炉灶,过程的灵活性服务于目标的达成,把灵活的过程本身视为学习的成果之一。目标达成是课堂教学的最后指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教学视作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才会产生后续手段,在教学空间上予以拓展,在教学时间上予以延伸,直至形成拳的发生状态。因此,每节课既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每一节课都是不竭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案例中,由于这件以外事件,老师的原有计划有所改变,巩固练习时间被学生的辩论占用,表面看教学任务是没有完成,过程欠圆满,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却有了进一步的目标达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展。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

标签:正方体 长方体 一课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