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世界一流专家的中国故事】 6岁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已经身处事业巅峰,尽揽云端风景的他们,缘何愿意投身中国建设且乐此不疲?他们在中国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且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2011年,我国共资助聘请外国专家3.2万多人次,其中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占很大比例,有不少是世界一流专家。
  已经身处事业巅峰,尽揽云端风景的他们,缘何愿意投身中国建设且乐此不疲?他们在中国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且让我们走近维尔纳?米勒,走近沙德洛夫?维克托维奇,走近杜丹德,走近马丁?哥顿,倾听他们的心声。发展在中国
  2006年,我开始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合作。可以骄傲地说,从那时起,通过地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交叉,双方在生物矿化与仿生应用领域的研究占据了国际制高点。
  ――维尔纳-米勒(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学家)
  2006年,米勒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讲学时,偶然在研究员王晓红的实验室看到单根海绵骨针,这恰好是他在海绵骨针研究方面的空白。
  回国后,米勒立即起草申请了德国教育和研究部的德中合作项目,资助测试中心研究人员在德国工作的全部费用,并帮助测试中心先后参与到多个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的研究。
  米勒与地科院科学家的合作,开辟了生物学与地学学科交叉的新天地。中国科学家从他那里学习生物技术,他从中国同事那里得到新的想法,学习地质分析技术,双方不断在生物矿化与仿生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占据了国际制高点。
  在过去的5年中,米勒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合作共同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研究论文50多篇,并于2010年初成立了德中“纳米生物矿化复合材料”合作实验室,为中德双方未来深入、持久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助该研究平台,米勒与测试中心的科学家合作研发用于骨骼和牙齿修复的仿生生物矿物医学材料,改变我国这些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同时将测试中心的研究团队和科学家带进了国际竞争的核心。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米勒不断获得和发现新的研究资源,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比如,通过对西藏地区特有的岩石漆成因的研究,获取火星表面矿物形成机制的信息,为未来火星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米勒说,由于与中国开展合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突破,现在他的德国、美国同行对他的态度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鉴于米勒对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突出贡献,2010年该院特授予他“中国地质科学院荣誉研究员”的称号。德国教育与研究部非常重视米勒与中国学者所开展的德中合作,2011年米勒也因此获得了欧盟授予的个人奖项,获得高达250万欧元的个人研究经费。
  惊喜在中国
  从中国学生的眼里,可以看到学习的愿望、求知的热情,他们必将是未来的科学之星,将会给全世界带来惊喜。
  ――沙德洛夫?维克托维奇(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科学计算专家)
  2010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沙德洛夫?维克托维奇,入选中国“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开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工作。
  当年,沙德洛夫就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有限元方法引论。中国学生的勤奋、好学、刻苦、认真,给沙德洛夫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从他们的眼中看到学习的愿望、求知的热情,他们必将是未来的科学之星,将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作为国际知名科学计算专家,沙德洛夫自1992年第一次来中国后,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来,他与中国同行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有这一切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沙德洛夫。
  到北航工作以后,沙德洛夫不断推动中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0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系统与科学工程计算国际研究中心”揭牌,沙德洛夫担任俄方执行主任。中心提供了一个讨论和研究科学与工程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中重大计算问题的国际合作平台,将会加快大飞机项目的科研进度。
  2011年是忙碌的一年。沙德洛夫在给本科生上课的同时,指导了3个硕士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举办了两个来自德国、法国、俄罗斯青年学者的短期学习班,并以北航教授的名义参加了6次大型国际会议。
  沙德洛夫说,要设计更好的飞机,需要建立数字化的模型,而这需要一些超强的学者与专家参与。2011年,沙德洛夫还主持制定了北航计算数学未来几年的科研线路图。按照这个线路图,北航将从不同国家邀请不同学者组建团队,进行科研工作,并向青年学者提出具体要求和任务,引导他们共同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沙德洛夫为温家宝总理准备了一个小礼物,里面是两个超音速飞机的纪念币。他说,世界上目前只有两种超音速客机曾经在航线上使用。这就是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飞机和苏联的图一144。新一代超音速客机的设计研发正在进行,这一次希望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业在中国
  环境保护是我毕生的追求。而中国这么大,有众多的人口,为中国做一件事就是为很多人在作贡献,很有成就感。
  ――杜丹德(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2011年,杜丹德有近半年的时间用于在中国工作。这一年中,让杜丹德感到最有成就的事是,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十二五’污染减排战略与政策机制研究”课题组的外方组长,他在深入分析总结中国“十一五”减排经验的基础上,为“十二五”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提出有益建议,并提交给温家宝总理。
  1996年起,杜丹德作为美国环保协会国际项目负责人,把“碳交易”的概念首先引入中国,并推动很多地方逐步建立和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多年来,他的主要精力都用于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上面。在付出巨大精力与心血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他指出,中国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很大,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在环保领域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确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包括COD等削减目标,执行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常年在中国工作,又收养了两个中国女儿的杜丹德,觉得自己是半个中国人。即使回到美国的家中,他也要每天阅读《中国日报》、《中国经济评论》,时刻关心中国的情况。每年中国春节,他都要和女儿们一起庆祝,并给她们发压岁钱。
  受到杜丹德的感染,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对中国越来越关注。在他的团队中,也不断有各领域的外国专家加入进来,共同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献计献策。杜丹德说,愿意把终生的精力都投入中 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
  牵挂在中国
  3年前,有个13岁的湖北男孩,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了艾滋病,当时全家陷入绝望。我去看望了他们母子,给他们一些经济援助,并出钱让孩子上音乐课。现在这个孩子健康状况良好,在小提琴演奏上表现出极大的天分。这让我感到快乐和震撼。
  ――马丁?哥顿(贝利?马丁基金会创始人,欧洲著名投资银行家)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马丁在英国华宝银行工作T40年,曾任银行副主席兼亚洲部总裁,1994年获女王颁发的爵士勋位。
  1996年,马丁的一个华裔朋友贝利?陈因感染艾滋病离世。“贝利是在香港染病的,与很多中国人缺少艾滋病常识有关。我愿尽自己的一一份力,在中国减少这样的悲剧。”马丁在万分悲痛之余决定拿出部分个人积蓄,创办一个以他俩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即贝利?马丁基金会,帮助中国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1998年起,马丁?哥顿决定每年资助若干名中国医护人员到英国的医院学习培训,并与母校牛津大学的艾滋病研究室建立起紧密联系。2000年,基金会决定每年在中国举办针对艾滋病治疗与护理的学习班。同年,基金会设立了“贝利?马丁”奖。2005年,马丁决定在北京地坛医院建立艾滋病模范诊所,3年内以每年2M3名医护人员-赴英、2名英国医生来京指导的方式集中培训,使之尽快达到英美现有的艾滋病防治水平。此后,基金会又与北京、新疆、成都等地的多家传染病院开展了多项合作,资助他们成立“艾滋病家园”和“红丝带之家”。这样,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以重点地区为辐射的艾滋病防治体系。
  马丁还运用个人魅力,影响了其他英国慈善社团参与我国相关工作。最近几年,他与英国医疗卫生保健界的私人慈善社团玛丽?金若丝慈善基金会主席伊丽莎白希尔兹女士一起,把艾滋病救助和关怀工作推向中国更广大的地区。
  就在几个星期前,一个和基金会保持联络的工作组向马丁求援,在河北保定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因为别的病情要做手术,但是病人没有钱,马丁当即汇钱过去,当天晚上病人就进医院做了手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云南思茅听说要建一所医院,他二话没说便捐出了10万元。在河南乡下,看到艾滋病孤儿和即将成为孤儿的孩子,他当场掏空所有口袋,把身上带的五六万元全部捐出。
  尽管马丁对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极为慷慨,但他自己的生活却是极为节俭的――在出行时经常坐大巴,乘飞机时只坐经济舱。基金会也只雇了一个秘书来处理日常事务,而秘书的家就是基金会的办公室。

标签:中国 世界一流 专家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