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大全 > 正文

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3000字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在教学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探索出大学生喜欢、适合中国国情的就业指导课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还停留在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技巧及应聘礼仪指导等层面上,很少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上信息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对课程兴趣不大听课热情不高,甚至使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丧失兴趣,出现逃课或厌烦上课的现象,因此,正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同,就业指导氛围不浓
  就业指导课应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及时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而且要与学生一起研究人才市场的变化,根据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特点,指导他们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参与竞争。但是调查表明,多数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安排为讲座,很少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即使纳入教学计划中的高校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学时数随意性很大。同时,部分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向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不够,造成高校就业指导氛围不浓,学生不满意,效果不理想。
  2.教材选择泛化,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课教材的选择上,主要是参照国外译著,教材过于西化,缺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教材信息陈旧,有针对性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甚至没有教材。
  3.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效果不佳
  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采用传统的讲课式或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又缺少能够代表现在大学生普遍问题的真实案例,缺少学生目标行业的特点分析,缺少深入社会实践的过程,缺少企事业人力资源领导的讲座等专业化、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过程缺少吸引力,让学生感到“上不上就业指导课没啥两样”,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1]。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师专兼结合的方式,由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部分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很少接受专业培训或是接受的培训不够专业,因此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能力,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5.课程体系不健全,全程指导弱化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的择业技巧,使学生过于看重制作简历、面试包装等方面,而忽视了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应该是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传授学生职业的意识,使他们明确将来的职业方向,再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最后才是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的解读。对于大四的学生,还应加强就业权益保障和就业心理辅导的教育。每一步都不可或缺[2]。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只是停留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或学生毕业前开设几场求职讲座而已,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较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弱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临时性和突击性。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探索
  1.逐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好的课程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尤其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这样的新开课程,选用或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完整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还应进一步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树立明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针,保证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设置和管理。
  2.拓展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式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教学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等[3]。在教学方式上应减少“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模式,多用“学生讲,学生听,老师评”的师生互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独特的授课形式,如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分组讨论式、报告式、讲座式、咨询式、网络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体会、结合专业特色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开展“就业沙龙”活动、开展就业和创业竞赛、鼓励毕业生就业实习与见习等活动,解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在校内教师中选择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理论扎实且有热情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配套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鼓励他们多走出去到企业和社会机构接受培训和提高,同时,高校也可吸收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吸引企业中有管理经验和人事工作经历的人士充实学校的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些老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并对企业用人有深刻体验,必将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增添新的活力。
  4.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业指导要做到系统化、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可逆转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要针对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例如,大一时以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明确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帮助学生制定大学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二时以就业能力训练和素质拓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大三时以做好求职准备和心理调适为主,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选择,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大四时以就业服务和就业心理辅导为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信心。
  5.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加大职业观教育的内容。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强调为毕业生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和信息平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完善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自觉地规划人生,主动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能只强调实用性、速效性和技巧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前瞻性。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要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国家的就业法规和政策,引导学生把实现职业理想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6.加强就业指导课的督导和评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要求。
  7.就业指导中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利用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找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逐步实现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
  8.重视个体差异,突出个性化指导。高校中现在使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针对每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和家庭环境等情况的不同,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9.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10.加强就业指导教学研究,树立“以研究带工作”的理念,一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加强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行业需求分析、就业市场前景分析和预测、个性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变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将会不断上升。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毕业能够顺利就业、就业质量高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受欢迎将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事情,因此,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善就业指导环境,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史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41.
  [2]邓清华,郑平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47):205.
  [3]马飙.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45.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1―),女,河南偃师人,助教,现供职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标签:就业指导 课教学 思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