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军训作文 > 正文

濒危语言浅析_濒危语言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濒危语言的概念及其现状,提到濒危语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认为没有语言的应用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弱势语言成为濒危语言并趋于消亡是客观趋势。双语化作为延缓濒危语言消亡的一种途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因此推行濒危语言使用者双语化,抓紧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与保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濒危语言;应用;双语化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濒危语言及其现状
  濒危语言即濒临消亡的语言,一般指少年儿童已不再使用,将在一两代人之内消失的语言(李锦芳,2005)。近几十年来,濒危语言问题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调查、研究、拯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已经成为语言学家面临的一个日渐紧迫的问题。一些弱势语言的陆续衰亡,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全球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日益普及,随着封闭,半封闭地区、族群日益开放与外界接触,随着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传播力度的加强,一些弱势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功能将更加衰弱,最后濒临消亡。目前国际上多把濒危语言分为三个级别:一般濒危语言,严重濒危语言和极其严重濒危语言。据联合国估计,史前约有15000种语言,目前世界上有6000多种,其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名使用者,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都要灭亡。有人预计在21世纪全世界将有70%-80%的语言陆续失去其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濒危语言这一全球性问题。
  二、濒危语言与语言的应用传承
  我国的濒危语言问题也很突出。我国有56个民族约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有20多种语言使用人数不足1000人,已经濒临消亡。有些语言使用人口虽然超过1000人,但是也属于弱势语言,若不加以保护,假以时日也有可能濒临消亡。有的语言虽然使用人口不多,但仍有一定生命力,目前还不属于濒危语言。如云南的独龙语。(孙宏开,2001)而有的语言则不同,比如满族虽然有几百万人口,但仅有少数老人会使用满语,若不对满语加以抢救和保护,满语很可能消亡。畲族人口几十万,但会畲语的不足1000人,他们大都是双语人,并且大部分人的第二语言比母语流利。类似的还有仫佬语、赫哲语、阿侬语等也都处于消亡边缘,已经成为濒危语言。
  造成濒危语言的原因很多,比如民族融合、民族杂居、不同民族间通婚、人口稀少、文化教育、语言接触及受强势语言影响等都会造成双语现象的产生,弱势语言使用者转为双语使用者,从而使弱势语言进一步被强势语言影响、同化,最终成为濒危语言。所有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条:没有语言的应用就没有语言生存的土壤,更谈不上语言的发展。从而使得该种语言失去生命力。上面提到的满语和畲语就是很好的例证。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思维和交际以及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一种语言在用于交际和传递信息以及辅助思维方面的功能对于使用它的特定人群来说都是够用的。语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忠实地履行人们交际和辅助思维的职能,因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语言存在的必要,没有应用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在日常交际中不断使用语言,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语言,才能使语言之树保持活力而常青。没有应用的语言是静止的语言,孤立的语言,因而也是没有前途的语言。语言就像生命体一样,生命在于运动,语言在于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没有应用就没有活力。离开了应用的语言就像停止了运动的生命体,是没有生机的,垂死的。没有生机就会僵化,语言的僵化必然导致功能的衰退,从而造成语言濒危。唯有语言的应用,才有语言生存的空间,才有语言发展的天地。
  语言的应用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使用不使用母语,个人有自主选择性。但是这种选择性是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域、职业、语言观念和个人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这些因素造成了语言选择性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可能产生语言的转用。语言的转用是通过双语实现的。双语化是延缓弱势语言成为濒危语言的有效手段。例如满语的消亡经历了300多年的历程。其消亡历程之所以如此持久,是和清朝统治者与满洲贵族阶层坚持双语化分不开的。满人入关前和明朝政府进行过多次战争,战败的汉人被满人俘获后成为满人的奴隶、佣工。这些汉人为了生存融入了满人的生活圈,而在这种环境中满语是一种强势语言,汉语反成为弱势语言。交际的需要使得这些汉人不得不学习满语,成为双语使用者,有的人甚至放弃了汉语转用满语。1644年满洲入关,建立清政权,这时作为弱势语言的满语受到强势语言汉语的影响,使用频率开始降低,交际功能逐渐衰退,满语出现濒危化的趋势。为了保存满语不至于濒临消亡,满清统治者与贵族阶层开始推行双语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双语运动保留了满语赖以生存的空间与土壤,使得满语在清政府统治的300年间虽然逐渐沦为濒危语言但仍然得以保留而没有消亡。但是一旦清政府垮台,双语化进程中断,处于弱势地位的满语由于没有了生存空间得不到应用,很快就被强势语言汉语所取代而濒临消亡。
  三、双语化及濒危语言的保护
  双语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濒危语言的消亡进程,起到了保护弱势语言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双语的使用和发展也会促使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语言进一步削弱其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强势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弱势语言的生存空间,从而加速了弱势语言转为濒危语言的进程,并最终导致其消亡。一种语言能否生存并发展下去,关键看它能不能在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的语言具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因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而没有语言的应用,就不可能有语言的生存与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小,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语言功能日渐衰退,最终成为濒危语言而趋于消亡。
  语言是辅助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认知的工具。一些弱势语言由于缺乏应用,不能承担这些功能而陆续丧失其交际能力,为强势语言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族群的思维模式及甚是世界的方式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认知模式的丧失(周滨,2003)。所以在濒危语言消亡之前尽可能做好记录,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的实现世界。因此保护濒危语言使其尽可能延续,就需要大力扶持和推广双语化教育,倡导弱势语言使用者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加强母语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使用通用语的同时尽量保留其母语。同时抓紧时机,利用一切方法,记录和保存即将消失的语言资源:深入描写该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用音像手段大量记录和保存口语,大量搜集和记录该语言的词汇,编辑汉语和本民族语双语词典,等等。尽可能掌握该濒危语言最完备的语言材料,录入信息数据库,以便日后整理、研究该语言,这也是延缓濒危语言衰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宏开.关于濒危语言问题[M].应用教学与研究,2001,(1).
  [2]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M].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3]周滨.抢救濒危语言我们能够做什么[M].满语研究,2003,(1).
  [4]黄行.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纪要[M].民族语文,2000,(6).

标签:濒危 浅析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