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家庭电路图的基本画法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电路分析”课程是高校电气信息类的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根据多年“电路分析”课程一线教学工作的经验,对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路分析;宽口径;教考分离
  作者简介:汪莉丽(1977-),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吴东升(1966-),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竞技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20100770)、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编号:20100756)、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质量工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信号与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92-02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即高校在本科招生时,按照学科的大类来进行,不分具体的专业。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进校后,进行通识教育,用前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大类的基础课,之后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基础,再具体选择专业,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实行分流培养。这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同时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有利于“宽口径”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电路分析”是高校电气信息类的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开展好“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
  一、“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点多,学时紧张,与其它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学生少学时的实验等,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由于该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学生所涉及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部分新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节奏,特别是学生要同步学习该课程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生还不能自如地将这些课程的知识运用到电路分析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在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需要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在对多年“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促进“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扩充课堂信息量
  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之后,要进行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教师要根据“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注重大类中各个专业面的涉及和渗透,力争淡化专业界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1],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做到“厚基础”。同时多引用一些工程实例,做到“重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即将选择的专业更加了解,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此外,电子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适当拓宽知识面,要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融入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结合日常生活中和工程实践中的实例,补充目前电子学科前沿技术和应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方式,这种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理解,应当加以改进。
  (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图片、文字和声音同时出现,使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同时节约时间,提高了上课的效率[3]。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方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思考、记录,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更加细致和精确。这种教学方式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因此,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2)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上课时,不要一味地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要采用“精讲”和“泛讲”结合,要留出“空白”,促进学生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堂,这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伸。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上传至网络课堂,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网上答疑和交流的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深化课堂教学,巩固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有效途径。
  3.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
  针对电子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优化“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与“模拟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教学内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移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将“电路复频域分析”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将“MATLAB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融入电路分析中,通过演示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
  4.改革实验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电路课程的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虚拟实验三个部分[1]。
  (1)基础实验。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定理定律,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故障检测。基础实验以电路基本理论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实验。这类实验一般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和需要完成的要求或指标,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思路并实现,综合运用知识完成实验设计[2]。通过这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文献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技能,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虚拟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MATLAB、EWB等仿真软件[3],对一些实验条件不允许或受限制的实验进行虚拟研究[3]。通过这类实验,既可以克服实验室仪器仪表场地有限等不足,又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
  实验室要定期向学生开放,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主轴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环节
  在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考核时,传统的做法都是由平时上课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构成平时成绩,再和卷面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给出最终的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对实践环节没有体现。我们在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由教师进行项目命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给出方法和结论,采用答辩的形式,给出实践环节的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和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得到最终的该课程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同时,卷面理论知识考试的内容也要进行改革,要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4],集体阅卷。试题库的试题要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内容的掌握和基本运算能力为主,避免出一些纯记忆性的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的机械化试题,以增强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仅仅靠考试前的短暂记忆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式是不可行的[5]。其有效督促和检查了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能客观地反映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该课程理论严密,方法多样,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在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分流意愿和专业的学习,我们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体系的衔接、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有利于电子学科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质量工程的推进[7]。
  
  参考文献:
  [1]杨子鸣.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79-82.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章心因,李先允.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93-99.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34-36.
  [5]王竹萍.高校电路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3.
  [6]张国光,林晓梅.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4.
  (责任编辑:刘辉)

标签:教学改革 大类 电路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