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看图作文 > 正文

倾城娇女:将军,太生猛 [从书生到将军]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曾国藩谱名传豫,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曾国藩天资平平,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身体也不好。二十四岁时,曾国藩入岳麓书院学习了不到一年,那时他喜好诗文。虽然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的时间不长,但他年少时从学的那些老师都是岳麓学风的波及者。曾国藩毕生都在整理王船山的遗著,是王的忠实信徒。1838年,曾国藩进士及第,始定名“国藩”,意为“国之屏障”。此后长期在翰林院供职。
  曾国藩在朝廷是个边缘者,落寞中的他就孜孜读书,退可怡情自娱,进可储才治国。三十一岁时,曾国藩拜理学家唐鉴为师,认真学习程朱理学,坚持修炼个人道德,同时注重研究经世之学。曾国藩说:“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曾国藩律己很严,订下了十二条戒律: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曾国藩每日做记录,每月写诗文,终生不辍,毅力惊人。曾国藩只有一个小妾,陪他没几年就病死了。为了振兴社会道德,曾国藩在振压太平天国后就没有再娶。作为压力很大的军政统帅,曾国藩是比较清苦的,以苦行和清修闻名于近现代。
  三十五岁时,曾国藩鉴于自己名声、地位越来越高,特将书房定名为“求阙(缺)斋”,“求阙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希望自己不要事事顺利。曾国藩的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经世实学、桐城文风的影响。他喜欢魏源的“综核名实”原则,就是将理学和实学结合起来,要明道救世。他既提倡返本务要,又主张中庸。由于曾国藩品行较好、学问较大,最终做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曾国藩长期兼理科举考试,这使得很多青年士子纷纷投至其门下,拜其为师,著名的有江忠源、李鸿章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部社会危机加剧,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湖南西南部的新宁边区,白莲教和三合会组织了暴动,雷再浩和李沅发是他们的领头人。1844年,江忠源从京师回到家乡新宁,建立了地方民团来对付暴动农民。江忠源办民团注重对乡勇灌输忠孝礼义,教授兵法武技。地方上其他世家大族的头面人物也纷纷起而效法,最终镇压了暴乱。江忠源成了正统上层人物中投笔从戎的先行者,事后被任命为知县。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朝廷派钦差大臣赛尚阿赴广西平叛,调素有经验的江忠源做参谋。江忠源开始他的军事生涯是为了维持地方上的稳定,现在他投身于镇压太平军的战斗则主要是出于功名之心。江忠源不久便认识到依靠现有的官军去击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于是从家乡湖南新宁征募了一支五百人的乡勇去广西,号“楚勇”。这是湘军的雏形,也是清代地方武装首次出省作战。这支乡勇很有战斗力,曾在蓑衣渡大败太平军,阻挠了太平军攻击长沙,此战是太平军早期遭遇的一次主要挫败。
  同时,另一个湖南人胡林翼则以知府的身份在贵州开始了军事活动,胡林翼制定《保甲团练条约》,征募了一支人数不多但经过精选的雇佣兵跟当地暴动农民作战。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和岳父陶澍都是岳麓书院的学生,胡达源为嘉庆进士,官至正四品,陶澍更是清朝一代名臣。胡林翼和曾国藩一样,也在京师翰林院做过官。胡林翼很有才干,较为清廉,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灵魂人物,他制定了战略,集合了人材。湘淮军事政治集团很多重要人物的出头都离不开陶澍、胡林翼翁婿的举荐。胡林翼与曾国藩并称为“曾胡”,但他五十岁就病死了。胡林翼死后谥封“文忠公”,与李鸿章是同样的级别。英年早逝也使胡林翼避开了日后的很多难题,为其留下了较好的口碑。胡林翼三十五岁去贵州做官时曾表示:“某初为政,此邦贫瘠,或可以保清白之风。”胡林翼精通军事,曾作《读史兵略》46卷和《大清一统舆图》,后者是我国早期较完善的全国地图。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被蔡锷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影响深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读了胡林翼的著作后,很欣赏胡林翼的文韬武略,以胡林翼的号“润芝”作为自己的字。
  从江忠源、胡林翼开始,以湘勇为代表的地方武装登上历史舞台,在以后逐渐壮大,纵横中国一百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朝政府起初对地方武装是反对的,对汉族官员、士绅也是不信任的。清朝统治者的军事力量,一开始是八旗兵,即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进入山海关以后,又大批招募汉人,收编汉族地主武装,成立了以绿旗为标志的绿营兵。清朝后期有八旗兵20万人,其中京师八旗10万人,其余的分散驻防在全国35个地方。绿营兵有60万人,是分省驻扎的,非常分散,一个驻扎点通常是20到50人,负责维持各地治安,相当于警察。由于天下太平渐久,八旗兵和绿营兵变得腐败、懒散,战斗力很差。因此,太平军贫苦的农民一揭竿而起,就打得清军落花流水,望风而逃。万般无奈之下,清廷被迫同意地方建立武装镇压起义农民。
  这些地主武装之所以在湖南开始兴起,是有其地域原因的。长期以来,在岳麓书院的教化下,湖南士人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程朱理学非常强调纲常秩序,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和装饰就明显地体现了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理学教化出的这些岳麓书院子弟对传统社会等级秩序非常信仰,他们不能容忍农民暴动起来挑战传统等级、破坏社会秩序、捣毁民族文化。同时,湖南士人有着很强的功名之心。中国儒家思想一直教导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真为书生必投笔,从来志士皆从戎”。王船山最崇拜的理学大师张载曾号召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岳麓书院注重经邦济世、知行并进的特色使得湖南士人有了经世的志向和能力。“军事为庶政之父”,岳麓书院对军事是很重视的。南宋时张?就研究《孙子兵法》,而且他认为《孙子兵法》是每个儒生都必须要研究的。胡林翼说:“兵事为儒学之至精,非寻常士流所能及也。”通过对传统兵学范畴的改造,岳麓书生很大地消解了自古以来存在的兵学与儒学的对峙,促进了兵学与儒学的合流。身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也在1849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有强将还需要有精兵。湖南旧为蛮荒之地,民风一向剽悍、倔强,自谓“霸蛮”,人称“湖南骡子”。三湘四水、多民族混居又使得湖南人很“灵泛”。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被派往江西督察科举考试的曾国藩计划在公务结束后回湖南省亲,这是曾国藩入京做官十四年来首次有机会返乡。行至安徽,曾国藩得知母亲去世,就弃江西而回湖南湘乡奔丧,10月初到家。这时候,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湖南一片混乱,但湘乡县有儒生罗泽南、王?、李续宾、李续宜、刘蓉等地方名流组织训练了乡勇,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总负责,较为安定。12月,朝廷任命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在家乡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在其他省份也颁布了同样的任命,全国共有43个团练大臣。其实朝廷并不是授权搞什么新的军事计划,而只想通过一名受到信任的京官对地方的军事化加强控制。曾国藩原打算在家守孝,经过同乡好友郭嵩焘的劝导,听到各地书院被毁、儒生被杀,最终决定出面组建武装,以实现其“澄清天下”的大志。
  团练其实就是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大多局限在县、乡一带。由于太平军势头很盛,湖南方面决定在省城长沙成立一大团,将各县团练集中,正规化操练,以增强实力。朝廷没有反对,这就使得湖南的团练开始转化为职业军队,湘军自此萌芽。曾国藩具体负责领导这支队伍,队伍主要包括罗泽南率领的湘乡人和江忠源率领的新宁人。起初的发展并不顺利,长沙官军总是欺负湘军,于是曾国藩就把湘军移到衡阳训练,避开了官军的排挤。这时候的曾国藩手段强硬,在团练大臣公馆设立了审案局,会同乡绅大肆捕杀暴动农民,“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曾国藩自称乱事当用重典,“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老百姓纷纷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曾国藩直到后期对太平军屡战屡败时才醒悟悔改,从法家思想转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的铁血政策下,湖南治安好转,朝廷于是给予了曾国藩更大的权力,地方士绅也纷纷支持他。
  曾国藩鉴于官军将不识兵、兵不从将、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弱点,采用了新的练兵方法。这种方法源于戚继光的兵书,戚继光在明朝正规军事系统以外创建了一支私人的“戚家军”,与日本海盗作战时很有战斗力。戚继光的兵书在十九世纪前期被经世派士人广为传布,罗泽南和王?在湘乡本地训练乡勇时,都袭用了戚继光的某些思想。曾国藩的练兵模式其实就是“宗法制”,依靠同族、同乡、同学的关系把士兵结成一体,上级挑选下级,军官招募士兵,“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国藩提出,带兵之道,用恩不如用仁,用威不如用礼,“扬善于宫廷,归过于私室”。湘军士兵待遇很高,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倍。曾国藩说:“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则从此天下无宁日矣。”湘军建军之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次战斗,一百人当中可以提拔三人,此后逐年增加。曾国藩严整军纪,对作息、操练、扎营、行军、服装、号令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严禁抽鸦片、赌博、奸淫等不良习气。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很有理学家的特色,非常注意人的道德品质。他坚信“人存而后政举”,“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他要农民出身的“纯朴”的人来当下级军官和士兵,“凡募勇,取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气者,其有市井衙门气者不用”。在选用将领时,他特别强调候选人要有“忠义朴诚之气质”,“血性”、“廉明”,这比具备军事经验更重要。他要求:“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曾国藩宁愿用文人来带兵,他认为书生有血性、有精神,能够“扎硬寨”、“打死仗”,“朝出鏖兵,暮归讲道”。在湘军将领中,书生士人的比例达到了58%,特别是统领一路或多路的高级将领,书生的比例高达67%。
  曾国藩注意教育部属,毛泽东曾评价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既是军政长官,又是业师;部属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子。曾国藩曾在给部属江南制造局负责人丁日昌的信中说:“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司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试之以文,考之以事……”曾给曾国藩做幕僚多年的李鸿章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是要和我辈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心悦而诚服,受化于无形焉。”曾国藩注意对士兵进行精神教育,老塾师也被请进兵营讲授四书五经。
  考虑到士兵们大多没有文化,曾国藩创造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教育形式――歌谣,对士兵进行思想和技能教育,著名的有《爱民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等。《爱民歌》非常详实,反映了曾国藩做事的认真,曾国藩曾说:“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错乱。”后世有很多带兵之人都仿效曾国藩编辑歌曲来训练教育士兵。
  曾国藩治军采取了淘汰制。一支部队,打败了就地解散;如果长官死在战场上,这支部队同样解散;打胜了就给长官银子回乡再招人,一个营变成两个营,小队伍变成大队伍。这样打胜仗的部队越打越多,打败仗的部队就消亡了。湘军的基本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崇尚“守拙”,强调“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反对投机取巧、冒险侥幸。湘军到了一个地方,即使非常安全,也要马上安营扎寨,一丝不苟,挖壕沟、垒墙、搭篱笆都有严格的标准。湘军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城市,办法就是围。到了一个城市边上,就开始挖壕沟,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的围。断敌粮道、断敌出路,一直把城里的人困死。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湘军就“结硬寨”,不理他。曾国藩就这样攻陷了安庆、九江、南京,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
  曾国藩的对手太平天国也并非乌合之众。太平军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经过了中国化的天主教“拜上帝会”的教育。官兵们互称兄弟姐妹,要为上帝而战斗,为天国而献身。这些农民身上有一种质朴清新的精神,比为饷银、官位而卖命的湘军兵卒境界高很多。曾国藩打出了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号,他说太平天国的主张是对整个中国道统的毁灭,自己起兵来和太平军作战,其实主要不是去拯救满族的朝廷,不是社稷存亡、改朝换代的事情,是天下兴亡、民族存废的事情,天下士子要“奋起以卫吾道”。应该说,经过两千年的教化,孔孟之道在中国老百姓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湘军官兵在战斗中多多少少具有了一种文化上的使命感。
  维系湘军需要很大的财力,依靠政府拨付的饷银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采取了非常实用的手段。早期在财政上实施的权宜措施是卖官鬻爵,监生以及各式名誉学衔证书被朝廷批给湖南再转到湘军总部出售。曾国藩被指责为“伪君子”与此就有关系,有人认为后世“卖文凭”的坦然感就源于曾国藩。当军队扩大以后,卖官爵募款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在地方上新增了一些税种,厘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它是一种商税,对存货、运输中的货物、产地的茶叶等商品征税。表面上称厘金,实际上税率达到了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十。这种商税有别于清朝以往的农业税,其权力被地方把持。省下成立了厘金局,不受中央直管的省布政使(负责财政)控制。
  清朝原来的制度是省里的四大官员(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分别听命于中央,到曾国藩及其部属执掌地方政权以后,权力尽归于总督、巡抚之手。为了控制地方财政来支援战争,曾国藩拼命举荐湘军部属出任总督、巡抚,这也给他的那些士大夫部属开辟了仕途。曾国藩认为自己是用慧眼识别的正直之士来改变官场的不良风气。在曾国藩的作用下,地方权力越来越大,曾国藩因此被认为是近代军阀的鼻祖。到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号召各地“勤王”,东南各省搞起了“互保”,拒不发兵解救朝廷,慈禧太后被迫带着光绪离京。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一个月之内,全国18个行省,有15个宣布独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地方权力一直是大问题。

标签:书生 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