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拘守陈规是什么意思_突破陈规,以探究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而教学过程本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必须遵循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探究,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持续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特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让学生理解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的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进行报道,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还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又如,“日本教科书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侵华日军遗留的毒气罐毒气泄露事件”,指导学生探究《当代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侵华的历史》。将学生编成各文化层次调查组、各职业调查组、各年龄调查组,采用问卷调查、采访、查阅书籍等手段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锻炼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历史书本知识的延伸,将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此外,可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时探究《端午节的起源》,尤其是当地发生的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事件都可成为拟设历史探究性问题的重要源泉。
  二、 以问导之,鼓励质疑,培养乐于探究精神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精心设疑。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美]肯尼思•H•胡佛)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例如,我在《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国民党政府覆灭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然而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问:腐败的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以后,为什么能把台湾治理成亚洲四小龙之一呢?我没有研究过这方面问题,哑口无言,但我承认“不知道”,肯定了学生注意思考、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留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原因。对质疑的处理,无疑给这节课添了“彩”,体现出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 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合作,搭建互动课堂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互动课堂兴趣最浓,他们喜欢自己参与的课堂,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个“互动式”的历史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曾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的富国强兵之路。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了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在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开展多种方法实现师生互动,也要注重生生互动,来增进课堂生命活力。如:“张骞辞行”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合作模拟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增强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再如,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达到了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目的。
  四、 运用探究结论,强化实践探究能力
  探究的目的在于主动获得技能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在学过《隋唐时期的文化》一课后,要求学生① 围绕本课内容给外国游客写一篇解说词,并设计一条旅游路线, ②围绕唐太宗写一篇历史小论文,③ 观看相关电视剧后,写一篇观后感,任选一题。学生试着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中学历史教学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张前方 江苏省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 223800)

标签:陈规 探究 生动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