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阿朱临终前托付乔峰 [为了婆婆临终前的托付]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1月17日下午,崇川区任港街道战胜社区74岁的单盘英老人怀着悲痛的心情送走了92岁的公公刘加银。两天前的下午5时许,老人因感冒突然引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辞世。社区居民闻讯后,纷纷赶到单家给刘加银送行。人们说,刘加银真是个有福之人,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生前对他百依百顺,娶到的这位南通媳妇对他比亲娘老子还要亲,服侍老头子三十个年头没有一句怨言,这样的好媳妇现在打着灯笼也难找,不愧是省里评出的“江苏孝星”。
  
  说起单盘英侍奉刘加银老人的事,还得提到30年前的那个漆黑的夜晚。得知如东农村的婆婆病危,单盘英匆忙赶到婆婆家。看到没走几天的南通媳妇又来到床前,奄奄一息的婆婆挣扎着将头靠在单盘英的肩膀上,含泪抓住她的手说:“姑娘,我要走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那个不明事理的老头子。我这一走,就没有人再照顾他了。你是个好人,只能托付给你了,无论如何请你照顾好他……”单盘英擦干眼泪坚定地向婆婆承诺:“妈,你放心,往后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绝对不会让他喝粥。”婆婆的手松了下来,放心地离开了人世。单盘英和丈夫刘克刚料理完婆婆的丧事后,夫妻二人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将那个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公公刘加银接到南通共同生活。
  30个寒暑,单盘英为刘加银端茶递水、舀汤盛饭、浆衣洗被、擦脸搓脚,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无限的爱心兑现着自己对婆婆的庄严承诺。光阴和苦难雕刻了这个女人慈祥的脸庞,却没有衰减她对公公的一颗孝心。正是这颗大爱之心,单盘英给了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单盘英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让通城上下无数人为之动容。在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全力推举下,2011年11月,单盘英走进了江苏省“百佳孝星”的行列。
  我们见到单盘英,还是在他公公去世前的一个星期的下午,和煦的阳光洒满了她家简陋的小院子,慈眉善目的单盘英正在忙着家务。听明来意,老人连称“我做的都是些平常小事,哪值得让你们记者费心,真是不好意思……”
  单盘英18岁入团,19岁入党。1959年,21岁的单盘英响应市里的号召主动报名支援新疆建设,来到沙漠边缘的吉木萨尔县当了农工。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日三餐的粗食,没到半年就有不少同去的南通青年有了怨言。单盘英也想家,但她认为自己是党员,当初戴在身上的大红花不能枯萎,凭着毅力硬坚持了下来。由于表现突出,第二年就被县里授予了“三八红旗手”称号。3年后,她在骑马送一位来农场探亲的家属回县城时,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成了骨折。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农场党委只能将她紧急送回南通治伤。骨折虽然严重却不难治,想不到的是,单盘英的腹中竟查出了10公分的肝肿大。考虑她的身体已无法再回疆务农,当时的任港公社党委在与新疆方面达成共识后,安排单盘英进了公社棉织厂工作,后又调入南通电机厂,55岁那年,勤勤恳恳、忠厚老实的单盘英带着几十张花花绿绿的先进奖状、五好工人证书光荣退休。
  说起自己的婚姻,单盘英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感。她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命运相似的好人,他叫刘克刚,老家在如东农村,是南通锅炉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单盘英10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刘克刚未满周岁便没了亲爹,母亲也改了嫁。苦水中泡大的刘克刚18岁那年因“大炼钢铁的高潮”招工进了南通锅炉厂。相似的经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单盘英32岁那年,和刘克刚白手起家,自建了三间一直居住到现在的简陋平房,结婚,生子。
  然而,婚后第5年,刘克刚却患上了肺炎,他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那年小儿子才4岁,丈夫干不了重活后被单位照顾在传达室收发报纸,一年到有半年住在医院中。挑起大梁的单盘英起早带晚,既要照料两个孩子上学,又要经常送丈夫去医院,每月还要去如东看望公公婆婆。难,太难了!但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在许多人同情、疑虑的眼光下成功地坚持下来。不仅在厂里的工作没有耽误,还将有限的工资安排得井井有条,哪怕自己天天青菜豆腐,丈夫必须的营养、孩子的伙食都要保证。在丈夫患病的24年里,单盘英一直陪伴在他的病床边,不离不弃,从无怨言。1996年,饱受肺癌折磨的丈夫撒手人间。单盘英强忍悲痛,将家中一切安排妥当,又将照料重点放到了生活渐渐不能自理的刘加银身上。
  单盘英和刘克刚结婚三十多年,即使是丈夫患重病多年、两个孩子上学,经济上几乎无法支撑的情况下,单盘英每月都要给刘克刚在如东的养父母送上生活费,一次都没落下。后来,丈夫走了,两个儿子找对象必须要有房子,许多好心人劝她“你是个苦人,半辈子对得起自己生病这么多年的男人了,何必还要再负担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乡下老头呢?再说,两个儿子在厂里当工人,收入这么低怎么找对象?”单盘英说,儿子的大事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有病的公公我怎能不问事,年纪大了又有病,难不成让他一个人在如东乡下连口热汤也喝不上?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
  1982年,婆婆临终前又将老伴托付给了单盘英。从此,公公刘加银住进了南通媳妇的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呢?三间平房,芦芭帐的屋顶、砖头地、旧式木门,南通市区已不多见。在这简陋而又整洁的平房中,单盘英收拾好西房,为老人铺好新被褥,还将家中的一台电视机搬到老人房中。养子刘克刚在的时候,刘加银还好说话,每天三餐,单盘英餐餐盛好;缝补浆洗,新衣上身,单盘英像哄孩子一样将老人侍候得无话可说。刘克刚病逝后,性格古怪的刘加银却换了个人,动不动还冲着媳妇发脾气,不是嫌汤咸了就是说没人打小牌,不如在如东人多热闹。单盘英没办法只能赔着笑脸哄着他让他高兴。前些年,单盘英还买了辆三轮车,常常载着老人到都市华城、桃坞路一带热闹地段看稀奇。一天天,一年年,老人在单盘英的大爱孝心滋润下健康地迎来了九十大寿,单盘英和她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又红红火火地为他举办了庆生喜宴。
  在单盘英家,挂在屋檐上自制的香肠中有好几根瘦肉不多。现在城里人谁还对肥肉有兴趣?见我们好奇,单盘英笑着说,公公牙不好,瘦肉一多他就吃不动,这几根是专门为他做的,盐放得也少,他就喜欢这味道。单盘英说,这些年家中条件好了一些,每天都要有一二样荤菜,还得有一样清淡的汤,我每天也换着花样让他多吃一点,图的是让他开心,多活几年。
  我们第二次去单盘英家采访时,老人还是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单盘英正忙着给老人喝水服药。原来,老人受凉患了感冒,气色不太好。单盘英说,多年来,公公生活还是很有规律,每天下午一点睡午觉,四点起床后洗把脸,屋前屋后转悠转悠。五点半后,单盘英晚饭送上桌,六七点钟,老人洗漱完毕看会儿电视就休息。不过,这次老人身体好像有点不对头,一直不肯起来,单盘英准备等儿子下班后一起送老人去医院再检查一下,配点好药。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单盘英的两个儿子虽然文化不高,初中毕业就进了厂,收入也低,但他们都很孝顺。也许是传承了父母忠厚善良的爱心,找的两房媳妇也都十分贤惠,对单盘英特别敬重,对刘加银老人也关爱有加。平时,给自己孩子买一点饼干或水果,总会送一份来给老人。前些年,企业不景气,两个儿子和媳妇全下了岗。在母亲的鼓励下,儿子媳妇们全到私营企业打了一份工,虽说收入很低,一大家子人生活不富足。但祖孙四代相处融洽,让社区无数人家羡慕不已。
  对于如今的生活现状,单盘英感到特别温馨,她说再大的苦和难都已过去,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公能长寿,自家能早日拆迁让两个儿子也能住上楼房,孙子、孙女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
  单盘英相信对人好是有回报的。她有高血压,血粘度也高,早在十几年前,就有过一次小中风,现在常年吃药,每年还要通过输液来疏通血管。这些年来,儿子、媳妇天天嘘寒问暖,有点好吃的就往这里送,连耳朵上一对金耳环都是孙女用多年的压岁钱买来孝敬她的。单盘英说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很知足了!现在她只希望自己身体好好的,这样才能一直将公公照顾好,不加重孩子们的负担,一家子才能越过越幸福。
  茫茫人海中,74岁的单盘英只是一个平凡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妇女。一生艰辛,命运多舛,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用她那颗朴实的心,用她的简朴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人间大爱,什么才是和谐社会的真谛。
  单盘英,我们敬重您!

标签:临终 托付 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