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儿童朗读诗歌【浅谈加强中学诗歌朗读教学的意义】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除了通过讲清诗中的用典新意、词类活用、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及其意义来再现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朗读训练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朗读训练是中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朗读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识文断句,会读会背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并学会运用诗歌语言的技能技巧的能力。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切实地体味诗歌语言节奏的鲜明,韵律的和谐。所谓节奏,就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节拍,即音节的长短、强弱、快慢?有规律地出现所形成的节拍。韵律便是合乎规格的相同或相似的音节在诗歌中有规律的反复,即押韵。比如,我教学生朗读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的第一段时,引导学生赏识其节奏可分为:
  我/是一条/小河 1 3 2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1 2 3 2 2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1 2 2 4 2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4 3 2
  从结构上看,它虽不是格律诗,但第二句中的"过"与第四句中的"波"押同一韵,且与第一句中的"河"字韵相近,形成语言上的和谐、节奏上的明快,富有音乐美?这些都得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出来。
  加强诗歌朗读,可以再现诗歌意境,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往往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会饱含着诗人的情怀。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感悟到诗人放眼一望,昔日号称国都的长安城如今已残垣断壁,野草遍地,树木丛生。过去在那耀眼的飞?楼廓、亭台轩榭装扮下的豪华繁盛之景;那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怡游欢乐场景都一概不见了,眼前的一切与过去相比,唯一相同的只是山河依旧罢了。目睹"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这一深重灾难,真有令人潸然泪下之感啊!又如,当学生朗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他们也会自然地领悟到在那连续几个月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人们要想知道亲人及好友的安危,那是多么不易的事呀。当诗人收到一封家信时,就像得到一件价值万金的珠宝一般那么珍贵,那么喜悦。透过这两副图景,师生仿佛身临其景,亲眼目睹了诗人由愁怅、哀叹变为惊喜的情态。
  反复进行诗歌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加深理解诗歌中的联想、想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时。班上大多数学生就能理解到:作者首先采用联想、互喻的方式,把地上的街灯比作天上的明星,又把天上的明星比作地上的街灯。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既然天上有明亮的街灯,那么,天上就一定有美丽的街市;有美丽的街市,就一定有珍奇异物;有物,就必然有人,有人的活动――此时,牛郎、织女肯定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上奇特的比喻,把一幅自由、美好、生活丰富多彩的天上街市图描绘了出来。这自然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极积向往。如果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就会对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以极怎样运用"比喻",体会得更具体、更深刻一些。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还可以在脑海中增加诗歌量的积累,并学会运用。南宋的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只要多读遍数,就会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说明了要想记忆深刻,就必须反复诵读。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只是点明了唐诗艺术的高雅,还道出了多读、熟读的重要性。再好的诗歌,如果不去反复诵读,只是淡淡地念一遍或两遍了之,这样连吟就不会,又怎能谈得上"用"呢?很显然,这是绝对不会有什么收获的。相反,只要反复诵读,且在"读"字上狠下功夫,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就会在学生的记忆的粉板上打上"烙印"。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多,烙印就会加深。诵读的范围扩大,量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多。一旦记得多了,学生不仅会吟,还能运用。比如,每当课堂上有个别同学不认真听课,偷偷玩耍时,我只要向同学们一提《长歌行》中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学生就会众口一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立即背诵出来,警示、激励这个不认真的同学。当阳春三月,学生在校园内悠然自得时,遇到阵阵春风送爽之时,又会自言自语地吟诵起志南僧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佳句来。班上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家乡巨变》中先对乡间一幢幢楼房进行一番描写之后写到,"现在真可谓现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啊!诗圣老爷爷,你千多年前的愿望,我们今天已经实现了"。至于学生当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绢"来赠亲慰友;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春雨的轻盈、珍贵;借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比喻某个同学内心世界的矛盾;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某个同学绝处逢生的情景就更多了。这些恰切的运用都是与反复朗读、不断积累分不开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身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在认真讲析诗歌的同时,重视朗读――采取范读、自读、齐读、分组交叉读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逗和节奏,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知诗文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过程中不断增加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如此坚持下去,我们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的教学要求,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标签:朗读 浅谈 诗歌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