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创新是繁荣?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 什么叫哲学社会科学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学科的?展。不管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改革开放30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展来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从中外思想?展的历程来看,创新和争鸣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表现和较高的?展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当然,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人民性的特征。
  关键词:创新;争鸣;社会实践;方向意识;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018-05
  创新是人类产生和?展的基础,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有了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劳动具有创造性,而其他动物不具有这种特性。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问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展的不竭动力。
  一、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是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展中国家。我们在为所取得伟大成就自豪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家的?展还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创造性地回答。
  第一,从学科性质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展必须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繁荣和?展。所以有人说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之路,“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创新中繁荣”;“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等等。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要繁荣和?展就必须要创新。人类在?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自然科学从物质形态上加以解决,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特征,它们能够在精神形态上去解决人类?展的一些问题。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人们精神世界、研究由人组成的社会等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创新性地去解决人类?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当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时代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邓小平1977年8月在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并指出“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江泽民曾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展极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5月,胡锦涛专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强调要“进一步办好社会科学院”。胡锦涛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繁荣就必须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学科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最终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学术成果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哲学社会科学?展的基础。学术观点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表现,学术观点的创新前提是观念的转变和对现实思考的结果,对学术研究、探索和争鸣具有引领作用。研究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途径,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还能够提升研究水平。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创新,创新的研究方法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第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展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创新的结果。但从经济社会?展的要求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的?展还很不够,只有进一步面向实践的创新才能更好地繁荣和?展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的实践既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展,也带来了许多过去我们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和矛盾,但我们平稳的高速?展到今天。这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理论创新的结果。
  30多年来,我们不只是遇到了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问题,还遇到了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观念、情感和心理等不适应的问题。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等等,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成就。这些创新首先涉及的就是观念的更新问题,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创新、理论引导和理论解释。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进人攻坚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现转变经济?展方式,都产生了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调研和回答都必然会进一步繁荣和?展哲学社会科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就更加注重进一步繁荣和?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更是把“创新”作为繁荣和?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创新”作为对繁荣和?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04年中共中央还以3号文件形式颁?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些都为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创新始终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主线。
  一个民族要兴旺?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思维,这是人类文明?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表现是学术创新和争鸣
  学术创新与学术争鸣总是相伴而生。历史上所出现的原创事物没有引起争论的是非常少见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展既要有创新性的成果,也要允许人们对创新性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创新就是科学的本质性繁荣和内涵式繁荣。由于创新是一个新事物产生和成熟的过程,所以创新在自身完善的过程和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不同观念的碰撞,也就是说,学术争鸣就成为创新的必然显现。学术创新成果的争鸣和进一步探索则是外在表现上的繁荣和形式上的显现。人类历史和学术史都显性地告诉人们,学术 争鸣的时代都是科学大?展的时代、学科大创新的时代。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在1951年就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上百花齐放就是要鼓励各种创新、各种观念的呈现,而百家争鸣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不同角度的考量、辩论和争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门知识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共同性,但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手段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所不同;特别是由于研究者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研究也可能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来。当然,认识、判断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既要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展真理,也必须要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展的阶段都表现为科学的原创和学术争鸣共同展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就是因为当时的思想家们能够打破原有的和现有的思想理论体系,根据现实的状况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或者对传统的思想理论赋予符合时代?展要求的新的理论。孔子“礼”“仁”体系就是建立在西周的德性伦理的基础之上的。孟子荀子则是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之上分别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和“隆礼”的思想体系。同样墨家虽然也讲“仁爱”,但是墨家批评儒家的仁爱,提出了不同于儒家的亲疏之爱、并形成超出儒家的更高境界的“兼爱”的思想体系。墨家批评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能达到兼爱天下,所以墨子提出“兼以易别”(《墨子?兼爱中》),就是要用“兼爱”代替有差别的仁爱。当然,墨家的“兼爱”也是仁爱,墨子说:“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兼爱下》)。不过,这是墨家在对儒家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仁爱主张。道家则跟儒墨都不一样,在关于“仁爱”的问题,道家认为仁爱是不存在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在道家看来天地、圣人是没有仁爱,自然界任凭万物的生长,而圣人也是放任百姓的生存。正因此,道家得出了不同于儒家的对政治、道德、伦理等的认识。比如《老子》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可见中国早期思想的创新和?展都是在学术争鸣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三大思想派别的思想家分别用自己的视角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关于现实生活的一套理论,并都在学术创新的思想争论中坚持自己的理论。同样可以用以佐证的是西方早期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是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展形同中国历史上的孔、孟、荀。冯友兰先生说:“孔子颇似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经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之?挥光大,遂为西洋哲学之正统。孔子之宗派,亦经孟子、荀子之?挥光大,遂为重哲学之正统。”实际上,儒家学派的学术创新和繁荣与古希腊早期的学术创新和?展非常一致。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展都源于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事物?展的过程中,相对于肯定来说,否定是事物?展的较高的环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展过程中出现争鸣、批评乃至于批判等,不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的表现和进一步?展的动力,而且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步?展的较高阶段。
  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根据是社会实践
  创新只能产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要想有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是实践主体的人依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对实践客体所实施的物质活动。实际上,不只是实践具有合目的性的指向性,而且只有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面对全新的生产和生活,而这才是创新的源泉。
  马克思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以物质生产为首要形式的实践看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这就使本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创造性地分成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二重世界。人类要面对客观的实然世界,要赋予实然世界以人类的道德意志,就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可以说,实践不只是这二重世界的基础,也是创造这二重世界的前提。在理论上,我们要了解、认识、审美眼前的客观世界就只能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基于此,实践便成了认识的来源、认识?展的动力,自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只能是实践。从人类的生存方式来看,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这就是人类认识?展的规律,也是人类认识创新的规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面对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展。
  哲学是面向生活的鲜活的学问,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有不尽的创新材料和源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创新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历经了许多艰辛和曲折,这些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内容。我们从革命、解放到改革,从打土豪分田地、土改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解决温饱、小康到和谐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是基于现实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创新。即使我们历经的教训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展的生动教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向老牌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了,结果是“水土不服”,社会主义建设的20多年留给了我们一大笔精神财富。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但是从对社会主义建设?展阶段的重新认识到对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这些生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前提。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机遇需要把握,把握机遇需要创新理论的引导;挑战需要面对,面对挑战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都是现实的新问题,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很难应对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所以都必须要寻找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 段,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创新。
  从价值哲学的观念看,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研究好回答好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才能实现自身的繁荣和再生价值。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把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充分?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的课题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展方式,赢得?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
  实际上,我们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界也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也必须加强。而这就必须要面向现实的生活实践,始终把实践作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基础。反过来说,脱离了实践的创新就是纸上谈兵,是空洞虚无的,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所以,深入实际,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智慧,善于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为加快转变经济?展方式提供强大理论支撑。这就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也是繁荣?展哲学社会科学所必须的。
  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及其视角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提出的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方法是独特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剥削方法的分析是独具视角的,是社会科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创新之一。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展规律的探索及其?展动力的认识,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在社会历史领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真理,也是开放和?展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从不认为自己是包医百病的神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新鲜的创新源泉,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存?展的重要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表现在从不惧怕批评,并欢迎各种批评。“马克思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他始终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态度,……。”正因此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在开放的环境和与谬误的斗争中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并获得新的?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一贯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正确对待人类认识的优秀文化成果。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展离不开借鉴和汲取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又植根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了解时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不通晓历史我们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辩证法告诉我们,文化?展是连续的传承,决不能割断历史。对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成果,我们也必须谦虚学习,缜密思考,谨慎求证,小心借鉴。我们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同时也反对盲目排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展的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厚古薄今的复古主义和国粹主义,同时也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数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2005年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出强大生命力。要把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努力取得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展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方向意识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方向,而是为了方向所体现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任何脱离了人民需要的研究都是没有市场的,也不可能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总之,创新是繁荣?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所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的、基于人民需要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内涵上跃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当今的转变经济?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标签: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 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