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生命之旅_圣洁的生命之旅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平凡得像婆罗树的落叶,平凡得像拘尸那罗小村,平凡得如你我的身躯,佛陀也走过老、病而终进人寂灭。   2010年4月29日沿着西行的行程,我们来到佛陀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印度北方邦东北部的边陲小镇――拘尸那罗。
  平凡的佛陀,2500年前在这里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这座清净优雅的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前后毗连的主要建筑物――卧佛殿和涅?塔。它们被涂以本色,建立在一个高大的平台上。前方是低平的一大片古代僧房和塔的残基,几株不大的婆罗树和小花草。今天的园林里显得异常清幽,除了我们一行,几乎别无游客。
  进内,道两旁低矮、修剪整齐的、不高的花草树木默默地向我们摇曳着,仿佛宣示着神秘、静穆,和一种淡淡的落寞。
  当年法显来到这里,在《法显传》里记载,这里也是一处处古迹废墟,说道:拘尸那罗城“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那时的印度佛教尚处在发达时期,法显在这里却隐约看到了荒凉。
  在200多年后,唐玄奘又来到这里。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说,这里有砖砌的精舍,精舍中安放着佛陀的涅?像旁边有塔,是阿育王修建的,塔前还立有石柱。虽然现在已看不到从前的塔和石柱,但卧佛殿前的许多小塔的残留基座和排列整齐、连成一片的僧房废墟,使人们想象得出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日,可以证明唐玄奘的记载应当是可靠的。他没提到那里有僧人,只是说,拘尸那罗城“居人稀旷,阎巷荒芜”。当时,印度佛教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奘在自己一心向往的圣地竟然没有见到僧人,竟然如此荒芜,心中怎能不掠过一阵阵的凄凉?
  死亡之地,确实使这里无法让活人亲近,不知当年玄奘和我们现在的感觉是否有些相近。看来人类内心对于死亡的忌讳,有着共同的抵触本能吧!
  我的脚步也有些沉重,怀着敬仰的心情登上高高的台阶,和前几个圣地一样,在供有佛陀的阶梯下脱下鞋子,还未进入佛殿内,清甜的花香、呛人的蜡烟,混合着诵经声,一下子将我们带入肃穆的氛围之中。这里,面积不大,却安放着一尊巨大的卧佛像,显得有些局促。这尊卧佛雕像应当就是玄奘当年看到的那尊释迦牟尼涅?像。这尊佛像与床座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岩雕刻而成型,长约2.2米佛像脸上的金色,是信徒们后来贴的金箔,身上则被覆盖以黄色绸缎。
  据说,这尊卧佛像是5世纪时由一名僧人从马图拉运到这里的。马图拉地处新德里东南约150公里处。公元1世纪和2世纪,那里盛行佛像雕刻艺术,当时,正是笈多王朝国王鸿摩罗?笈多在位时期。这位国王酷爱艺术,使印度的佛像雕刻艺术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将原犍陀罗风格逐渐改变,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佛像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被称为“马图拉派”风格。这尊卧佛像就体现了那个时期印度佛像雕刻的特点。身上的袭装纹理流畅,如同水的波纹,佛的面部安详自然,如同睡去一般。
  这尊卧佛在雕刻艺术上最有特点的是头部的表情,如果驻寺的僧人不是很忙的话,就会带着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座佛像:看,如果从头顶往脚部看,佛陀的表情是微微的笑着……如果你站在中间看,就会发现佛陀的表情转为安静的沉思……若是从脚部往头部看,佛陀的面容又变为庄严肃穆……
  大约从13世纪开始,寺庙便屡遭毁坏,这尊卧佛雕像曾不知去向。过了数百年,直到1876年才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出来。
  释迦牟尼佛陀静静地卧在这里,那姿势如佛经上记载的一样。当年佛陀在拘尸那罗的两棵婆罗树之间,将僧衣叠作枕头,右肋而卧,两脚相叠,心境安稳,如狮子般睡着。他没有悲哀和恐惧的表情,因为他参透了人生的奥秘,早已超越了生死的境界。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生前早在毗舍离时,因误食蘑菇中毒一直无法恢复时,就已经知道自己住世的时间不多了,但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躯,继续他的传教活动,度过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雨季。最后,当他来到拘尸那罗城外的婆罗树林时,病情恶化,不能继续前进了。佛陀对弟子的最后遗教:“诸比丘啊!现在我劝告汝等,诸因缘皆为无常之法,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啊!”
  在我的思绪中,一直反复体味佛陀的这句话的份量――生活是无常之法,而对自己的目标要精勤,千万不要放逸。我不信佛,但这种对理想不放弃的精神,对我们人类的进步确实起到了鞭策作用。
  后人把拘尸那罗认定为佛教的第四大圣地。
  就要离开拘尸那罗了,当我们走到园林门口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围了上来,大的不到10岁,小的只有二三岁,有的大孩子还抱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子。他们齐刷刷地向我们伸出肮脏的小手要钱,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们一路走,他们一路追,一直追到车门口。
  这情况在印度本属常见,可是在这里,却使我本来就有些沉重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了。

标签:之旅 圣洁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