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我为广州测PM2.5:花城不要变『雾都』:广州花城广场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相继发生大规模烟雾事件,伤亡惨重,也使大气污染问题第一次为西方世界重视。2011年秋天,   一份美国使馆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让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PM2.5』第一次进入不少国人视线,北京、上海、广州,谁能挽救它们不要变成下一个『雾都』?
  
   2011年底,一个热词“PM2.5”诞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各地“两会”的热点话题,风头甚至盖过了“GDP”。这是一场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促进官方关注PM2.5的推手,正是像拜客广州一样的民间环保组织。
   “我是广州蓝天分子陈嘉俊,真挚地邀请建华市长参与我们的民间测空气活动。”2012年2月8日,环保志愿者陈嘉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市长邮箱发了一封“测空气邀请函”。3月2日下午,他意外地收到了广州市长陈建华亲手写的回复函,惊喜过望的陈嘉俊在微博上晒出“华哥回复函”照片,引发了广州网友热转。
   事实上,在邀请市长之前,“拜客?广州”的负责人陈嘉俊与南方电视台合作的“广州蓝天行动”,已经成功邀请到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省政府参事王则楚等10余位名人先后参与到用激光粉尘检测仪“为广州测空气”的接力活动中。
   邮件还以“广州蓝天行动”的名义被发给市委书记万庆良,也很快得到了回复,书记还委托陈如桂常务副市长会见志愿者代表。
   一个草根NGO(民间组织),凭什么让政府如此“给面子”?
  
  与媒体“勾结”
  
   陈嘉俊是“广州蓝天行动”的组织者,也是“拜客?广州”的创始人。对于陈嘉俊来说,邀请市长并不是第一次。
   早在2009年12月,“拜客?广州”就曾策划过“送单车给市长”活动,一时之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传统媒体也纷纷报道。陈嘉俊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媒体的力量”。
   “其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民间与媒体‘勾结’在一起”,谈到如何让政府更加关注环保问题,陈嘉俊笑着说。事实上,自从上次送单车以来,“拜客?广州”以及嘉俊本人,都被政府和媒体所熟知,于是再遇到什么公益项目,政府和媒体往往就会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他们合作。
   去年的PM2.5风波过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PM2.5这个名词,也关心起身边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市民测出的PM2.5数据说明空气污染的程度也许比政府数据显示的要严重得多,那上海呢?南京呢?广州呢?
   陈嘉俊从微博上看到大家都在谈论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很多名人大力推动民间自测PM2.5,其他地区如南京也出现了用便携设备测空气质量的环保爱好者。而在当时的广州,还没什么人去在意这个事情。
   “我把自己看成这个环保事业的推动者,因为广州也要热闹起来,这是全国的事情。”陈嘉俊决心以民间组织的力量去号召大家关注PM2.5。没有专业设备,“拜客”们先从表象入手,从2011年11月开始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广州蓝天”的活动。
   2011年12月底,国内著名的环保NG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发起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传到了羊城,“达尔问”创始人冯永锋将他在微博上发动网友集资募捐的两台便携式激光粉尘检测仪的其中一台赠送给了“拜客?广州”。
   此时,南方电视台也主动找到陈嘉俊,商议发起一场“广州蓝天行动”,邀请市长和广州地区的名人们参与到PM2.5检测中来,藉此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
   上一次成功邀请到了市长,这一次“故伎重演”的话,还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温柔的“倒逼”艺术
  
   “上一次的运气成分太大了。”陈嘉俊说,但与送单车相比,这一次的成功来得“更有策略”。
   “上一次是单车送过之后才有一个‘势’出来,而这一次是一直都在造”,陈嘉俊说。在与南方电视台合作的一个月里,“蓝天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征集测试方案,组织市民讨论活动,邀请市民一起试用检测仪。“想跟我们一起检测空气吗?在微博上@拜客广州吧!”
   第一次做公众试用活动时,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聚在一起,用了一个下午查资料,了解PM 2.5的标准,查找相关指数和新闻报道。这种便携式检测仪并不难用,根据说明书选择采样时间、切割粒径,然后,按开始键,一分钟后,广州首个民间检测的“PM 2.5浓度”0.068毫克/立方米产生。
   测试结果通过微博公布出来,引起了广州网友热议,很多人通过电视了解到这次活动,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从2月1日起,“广州蓝天行动”每天寻找一位“蓝天先锋”,参与PM2.5数据的监测。
   随着影响力的增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2012年2月8日,陈嘉俊正式对市长发出了邀请。
   “其实我用了一个小小的策略,”说到这里,陈嘉俊笑了,“我用个人的身份去邀请陈建华市长,用公开的组织的身份去邀请万庆良书记,这样的话,一个表态了,另外一个不表态就不太好。”
   民间监测如火如荼,面对“蓝天志愿者”们的热情邀请,政府终于“接招”。
   在回复函里,市长陈建华这样写道:“市政府已决定实施PM2.5检测及发布。爱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倡导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不仅是在广州,全国各地都有民间组织在推动PM2.5监测。北京的“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很早就招募志愿者自测空气,去年12月更是发起了一场“我为祖国测空气”的环保活动,长沙的“绿色潇湘”环保组织、广州的“拜客”们相继接过了接力棒。
   在台湾,2011年11月25日,由多个民间团体共同主办的“细悬浮微粒(PM2.5)对民众健康影响与对策高峰会”举行,建议台湾当局关注环保议题。
   在香港,2012年1月17日,一个巨大的“等”字占据了一家港媒的广告版,它来自于一个叫“地球之友”的环保组织,他们曾发起万人联署签名,呼吁港府重视空气质量。
   民间发起的自测浪潮无疑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倒逼”力量,迫使政府发力,公布PM2.5监测结果,更新监测标准,并依此采取治理措施。
   “广州蓝天行动”也经历了从不被承认到“政府撑腰”的“合法化”转变,当初活动发动时,曾有广东省气象局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民间检测“没什么意义”,在他看来“完全是儿戏”。而对于检测出来的数据,“官方是绝对不会认可的”。
   而现在,政府的态度变得宽容。“高调支持他们追求的目的。”对于“广州蓝天行动”的环保行动,广州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杨柳公开表示。
  “很多时候,倡导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政府职能有缺失,所以能给到它一些压力。”陈嘉俊说。
  
  《赢未来》对话陈嘉俊
  赢未来 为什么在“拜客?广州”之后又组建“广州蓝天行动”?
  陈嘉俊 我希望广州能百家争鸣,不同的环保议题都有人关注,我不愿意什么事情都是“拜客?广州”去关注,它的关注点主要是单车出行,而“广州蓝天行动”是直接回应空气问题。以后我还会去建立新的NGO。
  
  赢未来 这么多组织,你兼顾得过来吗?
  陈嘉俊 有个名词叫做“社会创业家”,我觉得我是有这种特质的人。我看到很多有必要改变的东西,都需要有人去做。
   我觉得群体智慧比个人领袖的智慧更强大,现在我很在意后来加入的人,或者说骨干能不能把组织的事情变成他们的事情。有一个成员,他说:我现在是一个零件,但是未来希望成为一个引擎。我也是这样。
  
  赢未来 你们做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陈嘉俊 我现在觉得团队内部的问题是最大的阻力。很多人会觉得一些事太困难了,看不到成功或者希望,他就不会去做。但我是从一个更长远或者更宏观的角度看,你这个事情虽然没成功,但下一个行动或许会因此得到帮助。
  
  赢未来 跟媒体的合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了很多机会,你觉得媒体对你有什么影响?
  陈嘉俊 这个也是逼着我往前走的原因,像媒体采访,如果半个月之后,接到媒体记者的电话说:哎,嘉俊,最近绿道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我说:啊!我已经不关心很久了。那我觉得他会失望,很多关心这个的人也会失望。所以这也是逼着我往前走的一个原因。
  
  赢未来 如果有一天,你们跟政府测的数据相差非常大,然后大家纷纷质疑政府,你会不会担心政府干预你们?
  陈嘉俊 这个是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我不想看到公众因为数据的不同,就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反应,去质疑政府。因为两个数据有差异也是正常,在一个城市里,有些地方污染特别严重,但并不代表平均值就很差。
   现在很多人去质疑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我感觉大家都把责任都归于一方。无论是检测还是环保,没想到自己该怎么做。
   我不希望以这种(其实是一种暴力的)力量去推动政府。因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批判,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证明政府是错的,否则这种盲目的批判对于整个事情的发展没有好处。
  
  赢未来 接下来有什么活动计划?
  陈嘉俊 我们接下来有个活动叫“广州蓝天大使”,过去是一个人一个地方测一次,那接下来就是将检测仪给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机构,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随便你做什么。提供一个平台给其他人发挥聪明才智。
   大家做这些之后会有一个承诺,比如《南方都市报》会承诺做研究,广州大学会承诺做一个科普节。甚至我们要做一些PK,看你能不能做到你的承诺,然后写在这一周的微博上。

标签:花城 我为 广州 P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