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正文

心灵深处的敬拜诗谱 [诗应有心灵深处的认知和诗的大境界]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诗少了心灵深处的认知,有的仅是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喟叹;诗消解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背景,有的仅仅是一点浅浅的感觉;多的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哲理或是平白的格言短语,而没有作者深厚的体悟和高华的哲理境界。
  
   当前的诗歌创作应该向何处发展,这是我几年来一直思索或困惑的一个问题,总感觉当下诗歌的繁荣迹象缺失一种气度。何为气度?气度即是诗的境界。诗是可长可短,可大可小的,但是,一定要有境界,气度一定要大、要高远深邃,不要萎缩。
   诗的体制,可大可小,是指题材与篇幅而言,如诗经之四言、绝句之七言;如艾青的《雨花石》、顾城的《一代人》。鲁藜的《泥土》,只有短短的数行:
   ……把自己当成珍珠
   就有被埋没的危险
   把自己当成泥土吧
   让众多的人踏成一条路,正如刘勰所说:“辞约而旨丰。”艾青的《火把》长达数千行,他的《吹号者》也有数百行,但同样也令人神驰。诗可长可短,无一定则,亘古皆然。
   汉民族少有成千上万行的诗作,如西方的《伊利亚特》《奥得修记》,或是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
   就诗的思想深度与文化意义层面而言,也有小大之别,“大”者深远,“小”者浅近。一般来说人们追求深远,但是浅近也有妙处,巨澜排空,小桥流水,浓妆与淡抹,各有所宜。诗不能个个博大精深,若是篇篇如此,读者也受不了,浅近亦是诗的一种,但浅近不等于浮华,更不是浅薄。
   诗无论“大”还是“小”,气度一定要大,不可小,气度小便没有境界,那便是小家子气;“小”只能小在题材上,篇幅上,而切忌小在气度上,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气度,一是指作者的主观修养,二是指诗要有高大深远的境界。
   近年来,诗坛价值标准非常杂乱,可谓“江南草长,群莺乱飞”。探索无可厚非,但是经过探索,总要建构一些东西。目前,诗少了心灵深处的认知,有的仅是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喟叹;诗消解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背景,有的仅仅是一点浅浅的感觉;多的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哲理或是平白的格言短语,而没有作者深厚的体悟和高华的哲理境界;诗只能是生命的坦白与宣言,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拳拳忧心,它满怀着对人类真实生命的关爱,它维护着人类灵性的翅膀,隐忍着生命的痛苦,担当起人类的失落,抗击着现实的丑恶,歌赞着人间的正义,呼唤着这个世界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
  
   这是一种诗人的坚守和浩然之气,这一线法脉贯穿古今:屈原的《哀郢》与《怀沙》,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说“何陋之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的“士穷乃见节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都是一种诗性的高贵气质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超拔的、爱的大境界,是一种处世情怀与人的尊严的开张与挥洒。
   然而,目前一股追求自我幽闭的风尚袭裹着诗坛,以己的得失宠辱,个人的恩怨甘苦,风花雪月,甚至吃喝拉撒睡及男女的隐私都成了一些诗人的创作主流。这些无以聊赖的清谈和创作,只能意味着诗人对时代对人生现实生活的逃避和萎缩,不能面对血与火,不能面对改革的进步与坎坷,不敢面对道德的堕落与滑坡,这只能意味着诗人的人生的卑微,意味着诗人不敢担当大的使命。诗,它应该介入时代、个人人生、个人社会,它是一代人的思考的印记,它满布着痛苦与欢乐,汗水与泪水,挫折与辉煌。
   我以为,诗的气度境界要大,要反映一个时代及人民的主体精神,它既关注人生的疾苦,也关注人们的心灵,它应具有哲学的情怀和大地的宽广。在艺术上,既有对历史的传承性,又有对未来的开拓性。
   诗的境界要大,要表现新旧交替时新旧力量的消长,要迎接和赞颂阳光,抨击黑暗,要关注13亿人的心理,要触摸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历史,要为中华民族筑建一处心灵的居所。诗既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时代的。
   胸有丘壑,才能浑厚凝重,做人以真,方可为文以诚,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责任编辑 王 童

标签:认知 心灵深处 应有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