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美术高考 > 正文

[浅谈化学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探究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通过化学实验或化学实践活动“做”出来的,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建议”;“讨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应从“选课题”、“引方法”、“弱评价”,并将其融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探究的时段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课前“选问题”
  
  课前先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提出质疑或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取舍问题,看问题是否有探究的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情景,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等来创设学习情景。
  
  二、课中“引方法”
  
  探究学习需要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要的、指导性的方法介绍和引导才能发挥作用。课堂中“引方法”要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教会学生应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探究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讨论,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出现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应用各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论证的局面,这尽管能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但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逐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就会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不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地认识事物,也就不会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第二,突出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全员参与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类型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能传递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方法。第三,教会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合作、吸纳和宽容。学生的思想在探究中会产生碰撞,冲突,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吵。教学生如何平等的发表意见,学会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和尊重,学会从别人的不同意见中吸纳、补充、完善自己的看法,学会与他人达成共识,分享共同成果。
  
  三、课后“弱评价”
  
  新课程的探究学习重在探究过程中本身,即活到要从参与整个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仅仅停留在小论文、小答辩、小报告、小制作、小发明等有形的研究成果上。评价标准应是有“弹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学生探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新颖程度;学生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堂探究的结束,并不是探究学习的完成。为了进一步延伸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还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作业应体现“四性”:一是层次性,即思考题不是简单地重复课堂已讨论过的问题,应当比其更深一步,应该是课堂讨论中尚未解决的,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二是开放性,即学生对布置的思考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看书籍,网上阅览,请教他人等),各种形式(写成文字,演讲、个别交流等)来完成;三是实践性,所布置的问题尽可能通过学生动手或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得解决;四是创新性,鼓励学生提出别的同学没有想到的问题或老师所给问题以外的问题。
  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特殊的学科特点,不是全部内容都可以使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科学地分析教材内容,挖掘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素材,并加以科学指导。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形象”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主体,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产生自信,获得主动学习的技能,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以及终身学习意识。

标签:浅谈 探究 化学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