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的障碍及路径选择研究 孕产期心身障碍临床路径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建筑设计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功不可没。文章通过分析发展建筑设计产业的意义,并结合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政府、建筑设计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多个维度,勾勒出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产业;管理体制;品牌建设;本源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36-03
  一、发展建筑设计产业的意义
  (一)建筑设计产业为推崇创新注入源源活力
  建筑设计跃居资本之上独领时代风骚的筹码源于创新。设计创意的灵光闪现得益于设计师在经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运用开拓性思维进行的创新,接踵而至的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建筑商品的体验与消费……可以说,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不乏创新的元素,创新实为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设计产业源于创新,盛于创新。不讲创新,举全国之力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就无从谈起;舍弃创新,建筑产业终将变得无所适从。
  事实上,创新不仅对于建筑设计产业不可或缺,在社会发展的任一领域同样弥足珍贵,遗憾的是,伴随着产业资本的扩张和消费文化的勃兴,快节奏下的芸芸众生将其价值观更多地停留于物质崇拜层面,而甚少涉及精神层面的创新文化。这一经年积累的文化硬伤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愈,终将成为我国阔步迈向制高点的严重桎梏。在这方面,建筑设计产业的直接成果――无处不在的建筑产品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在日常语境中最广泛地影响社会公众,最直观地传播创新文化,对于增强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意立国的先进理念大有裨益。
  
  (二)建筑设计产业为产业竞争积蓄后备力量
  软实力和硬实力一如产业发展的两翼,应两翼齐飞,交互发展。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必将偏离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初衷。然而,在资源、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空前增强的今天,软实力短板却一直广为诟病,因此,扫清这一羁绊是当下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建筑设计产业以其作为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集大成者得以在产业竞争中拔得头筹。不同于单凭资本、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传统产业,建筑设计产业以建筑文化价值为引擎,以建筑科技价值为支撑,以建筑经济价值为导向,以建筑社会价值为本位,一体联动,彼此交融。由建筑设计所引致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的迅速提升,可从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案例中得到有效的佐证,“悉尼歌剧院不仅是一件个人在布局上和感觉上如诗一般的瑰丽珍奇艺术品,也是表演艺术场所进行有效营运的经典范例(章明,2009)。”据统计,悉尼歌剧院每年举办公共活动2400场,其中表演活动达1700余场,接纳各地观众120万人次,另有400万游客。随之而来的是营运收入的逐年递增,据统计,2005年度歌剧院的营运收入达41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
  (三)建筑设计产业为链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迈克尔?波特,2005)。就建筑产业而言,完整的价值链涵盖了处于上游的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处于中游的施工、监理以及处于下游的运营、装备制造等诸多环节,上中下游通过资源整合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此外,在实现建筑产业内部价值链顺畅衔接的同时,必然会在建筑产业之外衍生出无数创新产品和服务,开辟新兴市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内外双赢”的产业格局。
  二、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管理体制有欠完备
  根据英国建筑权威杂志《WorldArchitecture》2003年1月发布的数据,美国A Epstein and Sons International公司的建筑师人均创收为166.67万美元,全球建筑设计企业排名第一的日本日建设计(Niken Sekkei),其建筑师人均创收为26.86万美元。另据我国2001年的行业统计数据,我国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前14家建筑设计企业平均人均创收仅为29.04万元人民币(温晓俊等,2004)。两相对照,我国建筑设计产业的整体创收能力相形见绌。究其原因,落后的管理体制是竞争乏力的重要推手。受制于旧有观念的束缚,目前除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大型建筑设计单位在业务结构从专业化和特色化方面的改革略有建树外,陕西省内其他同行鲜有质的飞跃。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浮于事、分配不公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带来的是人才硬伤。以全国12个主要城市的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数量为例,省会城市西安与北京、上海等建筑设计产业的领军城市在绝对数量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见表-1)。
  (二)品牌意识尚需提升
  如前所述,亟待健全的管理体制已成为陕西建筑设计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的沉疴痼疾。在这样的环境下,陕西建筑设计单位普遍处于将主要精力投放在通过绘图、简单设计等低附加值的劳务输出以获取微薄利润的基本生存层面,品牌意识差强人意,品牌建设尚显稚嫩。从目前陕西建筑设计单位的现状看,对于品牌建设的理解,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品牌物质化。基于传统有形资产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简单考量,部分建筑设计单位片面认为只要不惜重金加大投入,随着单位规模的扩大,其品牌价值必然随之攀升。然而,不同于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作为建筑设计单位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的品牌,其最具魅力之处莫过于通过智力创新设计具有显著性的标识,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和设计理念中,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实现设计品质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二是将品牌单一化。不少建筑设计单位的员工盲目地将品牌等同于符号,除标识服务来源之外,再无其他任何意义可言。长此以往,为设计师提供宽松的设计时空和丰厚的设计费用,以期提升陕西建筑设计整体品质和技术水平的美好愿景终将化为泡影。事实上,品牌犹如建筑设计单位这颗果实的果核,其发展壮大与内里的果核密切相关。如果一味聚焦于资本扩张,或将能够斩获一时的成功,却终将难以取得长足进展。
  (三)本源文化亟待回归
  根据人世承诺,截至2006年12月11日,我国人世五年的保护期终结。目前,包括建筑、金融、汽车在内的诸多行业已完全放开市场。建筑设计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迫使内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伴随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及西安世园的成功举办,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巨大蛋糕逐渐成为境外公 司觊觎的对象。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等部分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相继“失守”于境外公司便是明证。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场馆设计方案甫一出台,便遭到王梦恕、吴良镛等多位权威专家的强烈质疑,他们认为现有建筑设计“片面营造视觉冲击力”,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与“经济、适用、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背道而驰。此前的“鸟巢”设计方案,造价为38.9亿元,用钢量高达13.6万吨,由求大、求异、求洋而带来的安全与浪费问题,正在逐步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硬伤”(李武英,2010)。陕西作为全国文化大省,以陕北为代表的黄土窑洞文化,以关中平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陕南为代表的巴楚文化,共同铸就了本源文化的丰富样态。然而近年来,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合力作用下,本源文化的原生环境正逐渐被化解,建筑规模、造价屡屡攀升,建筑风格、造型频遭扭曲,建筑风向、主旨渐趋异化实为当下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真实写照。
  三、陕西建筑设计产业何去何从
  (一)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产业创新意识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文中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是创新引起的增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上个世纪的5%~10%上升到近期的60%~80%。”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意浪潮此起彼伏,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创新对于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的意义弥显重大。有鉴于此,着力打破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体制瓶颈,强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实为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为更有效地应对国际竞争,我国政府于21世纪初便着手部署建筑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十年过后,尚未完成改企抑或改企转制不甚成功者不在少数,脱胎换骨转制者凤毛麟角。改企建制是政府管理从与国际接轨,转变职能的要求出发,对企事业单位所提出的相应的要求。只有企事业单位成为自主的市场主体,政府的管理才能变革。为此,建筑设计单位应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产权分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业务。
  (二)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品牌认可度。毋庸置疑,耗资大、历时长、风险高是建筑产品的典型特点。一方面,鉴于建筑产品体积巨大,品牌难以固定且不甚醒目,进而失去了品牌作为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最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受制于建筑产品作为不动产的不可移动性,其品牌影响力难以与普通制造类产品相提并论,通常仅限于该地区内的特定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产品的品牌建设唯有聚焦于企业品牌而非产品品牌的塑造上,向消费者传达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及价值观,方能有效突破地域壁垒,构筑广泛的品牌认可度。
  2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品牌知名度。21世纪的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全球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源(毛家泉,2005)。建筑设计产业的高智力资本属性决定了其对于人才更强的依附性。开拓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力的关键无一不在于人才。由表-1可知,陕西省的建筑设计产业从业人员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前景不容乐观。为此,要营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3 强化设计服务意识,提升品牌美誉度。作为服务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建筑设计单位应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谨防单凭扩充产业资本、购置仪器设备就能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唯有资本“硬件”和服务“软件”比翼齐飞,方能真正、全面地体现品牌价值。如前所述,建筑设计产业是建筑产业庞大价值链的一部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上中下游通过资源整合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共同构筑起整个建筑产业完整的价值链。因此,在诸如投资立项、项目施工及竣工使用等建筑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建筑设计单位应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和品质设计,理顺与投资商、开发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建筑设计品牌的美誉度。
  (三)扬弃外来经验,传承本源建筑文化
  1 政府层面。作为传统文化大省,陕西省政府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践行“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建筑设计方针,制定《陕西省建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统一认识,既要融贯中外建筑文化,更要发挥中国本源建筑文化的独创性。第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效应。在现行的建筑类法律法规中,最具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本法律屈指可数,取而代之的是占绝对比例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并且在几部典型的基本法律如《建筑法》、《招投标法》中,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规制着墨甚少,多体现对项目施工、招投标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尽快出台建筑设计产业的专门立法,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建筑设计单位及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重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进一步发挥各类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提高《陕西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等优秀学术刊物的办刊质量,力争跻身“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行列,推动建筑设计产业的发展和本源建筑文化的传承。
  2 单位层面。植根于千百年中华文明的建筑文化,惟有回归本源,方能大放异彩。一味地通过外力扶持并非治本之策,建筑设计单位自身意识的提高才是终极出路。首先,摒弃为市场利益为重的错误观念,自觉担负起传承本源建筑文化的重担,辩证对待外来文化,吸收有益成分,同时保留本源文化的原真性,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当下普遍开展的中外建筑合作设计中,并将成就陕西建筑设计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其次,提高产业集中度,革新大而全的旧有体制,向专、精、新的设计方向推进。最后,设计师应加深对传统本源文化的研究,除理解建筑设计的外在表征外,还需要深入领会建筑设计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传达的文化理念,最终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彰显本源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认同。
  3 公众层面。有步骤地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建筑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讲座,在校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使建筑文化不仅在业内,且在整个社会熠熠生辉。此外,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定期开展代表本源文化的建筑设计成果展示,定能让广大社会公众在享受一场场完美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而逐渐唤醒其内心深处的传统民族精神,终将形成全社会回归传统、崇尚本源文化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武英,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10年(2000-2010)[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66-67
  [2]毛家泉,建筑企业发展之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33
  [3]金维兴,等,中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
  [4]温晓俊,张阳,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与国外的差距和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4,(3):8
  [5]章明,张姿,建筑设计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35-37
  [6](关)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40
  [责任编辑:汤伟山]

标签:产业发展 建筑设计 路径 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