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史上没有“俞伯牙”|俞伯牙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品味人生的新著(《于丹趣品人生》),是一本很美的书。作者文辞清丽,广采博撷,让我们从喝茶、品酒、听琴、亲山临水中感悟生活的情趣,读来赏心悦目。   但读到《琴之趣》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发现作者有一点小小的疏漏:误以伯牙为俞伯牙了。行文中多次提到。譬如,第151页,“俞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琴艺呢?”第152页,“俞伯牙身处荒岛,不知如何度日。”第153页,“俞伯牙向‘空’中学‘移情’”等,共7处之多。
  伯牙,非俞伯牙。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东汉高诱对之注解时明确指出:“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荀子?劝学篇》说:“昔日觚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伯牙是当时的古琴名师,技艺高妙,马为听琴忘了吃草料。《琴操》、《乐府题解》则记有伯牙向连成先生学琴的故事。以上文献所述,皆直指伯牙。现代的《词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皆伯姓。
  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然而,这又不能全怪冯梦龙,事情另有原委。
  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警世通言》流传广泛,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我久居汉阳,遇、俞二字读音确实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不听走音才怪。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无疑。
  以为伯牙即俞伯牙,连文化人亦被忽悠。作者行文严谨,引据翔实,但若不了解这一段公案,也就难免不出现“百密一疏”的问题了。
  这位作者是受人尊重的学者,著述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这点疏漏在下倘不指出,伯牙戴着“俞伯牙”的帽子,恐怕长久不得“正名”。“知而不言三分罪”,这里,也就顾不得“为尊者讳”了。

标签:史上 俞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