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温情诗意的春天】 诗意温情的团队口号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是一位可敬老人与和中外记者在人民大会堂的第10次相约!   这是一位70岁长者与在场的“记者朋友”聊了整整3个小时的真心话。   这是温家宝总理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两会”记者会,许多老记者称这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次记者会”
  14家媒体的提问涉及各方关注热点不乏诸多敏感尖锐问题。温家宝不仅不回避,而且还在期间与大会发言人低声商议延时,精彩回答不断。同往年紧扣记者问题作答不同的是,他这次说了很多感慨和告别之言,情感表露朴实自然,感染力强。
  我荣幸得到到温家宝总理记者会采访的机会,捕捉到很多细节,见证到一个比现场直播更为生动的总理记者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大国总理的平民情结、赤子情怀及理国智慧。
  
  “负轭的老马”记者会上“吐心声”
  3月14日10时50分,温家宝微笑着走过来,身着深色西服、白色衬衣、红蓝两色相间的领带。霎时间,中外媒体的“长枪短炮”随即纷纷转向总理,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不绝于耳,闪光灯如电交织。温家宝含笑向大家挥手致意。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发言人李肇星的引导下走向主席台。就座前,温总理高举起右手,带着他招牌式的温和微笑再次向与会记者致意,现场的掌声再起。前排记者自发起立:“总理好!”
  “记者朋友们,这是我在两会之后最后一次同大家见面了。我要感谢多年来记者朋友们对于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关注。”温家宝一开口,场内气氛顿时就带上了点感伤。他在开场白中如是说:“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为此,温家宝总理第10次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序幕正式拉开。
  新华社记者陈二厚有幸成为第一个被点名提问的记者,他一亮相,成了摄影记者抓拍的焦点。“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请问总理,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
  “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温家宝有感而发。
  “我懂得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应尽的责任。我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为人民办些实事而感到欣慰。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温家宝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时地将手指回指自己,也不时伸出手掌,收合有度:“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
  记者会上,温家宝坐姿端庄大方、两眼炯炯有神、手势有力有节,对非语言信号的把握和运用非常到位。作为政府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勇于面对任期内出现的问题,真挚地表达歉疚之情,让中外记者感动不已。这是一种十分坦诚的举动,这种反思尤为珍贵。
  每到换届之年,总是容易人心浮动,而那些操劳多时的官员难免产生松弛懈怠之心。温家宝显然对此问题有所预见,他说:“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英国广播公司在次日评论时,总结为中国总理“吐心声”。
  温家宝的话将我的思绪带入到10年前的朱?基总理记者会。当年的记者会也是在人民大会堂3楼举行,被称之为“中央大厅”,但还没有装饰成如今的金色大厅。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记者会,相同的期待。2002年3月,朱?基总理在这里举行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被问及谁将是他的接班人时,朱?基总理没有点出“温家宝”的名字,但是他说:“一定会是比我干得更好、更努力的人”。一年后,新当选的温家宝总理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的记者会会场。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温家宝在担任总理前,全国2500多个县(区),他就“跑遍了1800多个”。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温家宝在最后一次记者会上语重心长,坦荡而真诚。
  记录完总理解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有意无意间觉察到温家宝已经把“人民”二字重复了8次之多,加上开场白共有11次。
  从2003年温家宝总理第一次记者会时称,“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到2006年坦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人民的儿子”,“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2007年,“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2011年又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一直到今天,“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总理把“人民”二字一直顶礼膜拜、敬而重之的诚惶诚恐,溢于言表。
   “这个奖与其说是授予我的,不如说是中美经贸互利共赢的一个范例。”在回答完有关美国码头工人协会授予的“美国工人之友奖”的提问后,温家宝稍作停顿正准备继续往下说,突然翻译张璐翻译起来;此时他伸出手,向翻译小声地说,“你说……”。这是张璐在这次记者会中间惟一一次出现与总理“抢话”,此后都是总理完整讲完一个问题或经他提示后再进行翻译。
  这一细节应该被全场记者捕捉到,且表露在全世界面前。总理对翻译的尊重,彰显平等交流。“平民总理”的这种尊重,也是对人民的尊重。
  
  “走走看看”的心愿让记者热泪盈眶
  主席台上每人面前放置有两支铅笔:一支是墨绿色的杆,另一支是红色的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不时地用铅笔作记录以备忘。
  “总理,您好。我今天请教的问题是在过去4年两岸实现了‘三通’直航,有关人民往来和经贸交流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的高峰。过去台湾媒体评价认为,过去4年大概是两岸关系60年来最稳定、最和平发展的4年。未来4年可能要延续这样发展机遇。在今年政府最后任期一年里面,您所期待两岸文化交流前景是什么样的状况?在去年6月份,您提到过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情况,在台湾展出,不晓得您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今天大家很关心在明年3月你退休以后有没有可能到台湾自由行?”
  这次,温家宝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提问时说,“我已经连续10年在这个场合谈台湾问题了,每一次心情都很不平静。”深厚的情感溢于言表。
  这次记者会上,温家宝说:“我很高兴地看到,去年两岸同胞交往更频繁,感情更融洽,关系更紧密。‘九二共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更牢固。如果说在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特别是在加强经贸关系方面再做一点什么实事的话,那么我首先考虑的是,要加快ECFA的后续谈判。在加强两岸经贸交往当中特别要照顾台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尤其是中南部群众的利益。两岸的金融合作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推进银行结算体系的合作,鼓励双边银行相互参股,为支持经贸合作发挥金融的作用。对于台资在大陆的企业,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转型升级、扩大内销市场。”
   “2009年,我在这里讲了《富春山居图》的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常想,难道几千年的文化恩泽就不能消弭几十年的政治恩怨?我真诚希望两岸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温家宝的深情诘问感人至深。
  温家宝在随后接受香港无线电视记者提问时,他动情地说:“我是爱香港的,2003年我曾经去过一次香港,我在那里用了黄遵宪先生的一句诗来形容:寸寸河山寸寸金。香港回归15年了,15年香港发展的变化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香港确实有困难,但是我想起邓小平先生的一句话:港人是能够治理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我真想再去一次香港,到淘大花园看看那里的居民,到港大同学生们进行交流。请记者转达我对香港同胞的问候。”听到这话,在坐的有些记者热泪盈眶。
  每每温家宝有手势,闪光灯便会闪成一片,相机有节奏的快门声成了温家宝答问的最佳背景音。摄影记者最喜欢有动感的画面,总是盼望总理多些手势,以便抓拍到最佳镜头。记者会气氛庄重严肃但也不乏轻松幽默,记我们张弛有度,得到很好的精神调节。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人生,温家宝一一坦诚作答。
  
  “人民总理”的直言不讳与掐指而数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最近几年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请问您多次反复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在哪里?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又在什么地方?”
  温家宝直言不讳:“是的,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次日,答中外记者问公开发表,对照直播的回答,我看到“‘文革’的错误”发表时改为“‘文革’错误的遗毒”,其他几乎没有改动。温家宝的这句话迅速被国际媒体解读为“警告”。俄新社猜测,被警告的对象是不积极推进地方民主的地方政府。美联社说,温家宝是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最多的中国领导人。英国广播公司称,温家宝谈及此事时甚至触碰了一个在中国很少被公开提及的话题――“文革”。
  记者会上,温家宝强调:“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面临难得的改革窗口期、发展机遇期。推进改革大业,不仅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而且需要更科学的谋划与决策。正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中国研究学者迈克?迪伦所说,中国走任何一条改革的道路,都不会手拿西方的地图。
  在2012年“两会”后的记者会上,温家宝说:“当然,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有位参加过温总理记者会的老记者讲,温总理在回答这个问题讲到最后一句话时用右手攥成拳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桌子,这好像是自己第一次看到总理敲桌子表达意志。
  面对人们关切的目光,温家宝语气坚定地说,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一件件,一桩桩,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温家宝娓娓道来。
  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时谈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他说:“我们在2003年已经提出了6条调控措施,2005年制定了‘国八条’,2006年又制定了‘国六条’。但是,为什么调控不见成效?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关系到财政、金融、土地、企业等各项政策,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地方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大量的收入。涉及金融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利益,改革的阻力相当之大。”
  “为什么这两年房地产调控在艰难中看到一点曙光、有所进展?”温家宝自问自答:“首先是我们调控的决心坚定而不动摇;其次,我们抓住了一个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的要害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房地产市场,我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又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对住房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将会是持续的。当然,我们说住有其居,并不意味着住者有其屋。从方向上看,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租房。”他右手做出执笔状,引得摄影记者们一片快门声。
  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温家宝谈了几个观点。第一,要保持房地产长期平稳和健康发展。如果盲目发展,出现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会拖累整个经济。第二,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
  他伸出左手,右手掰着左手手指边数边回答记者提问,一个观点没谈完时,一个手指就长时间竖着。他有时伸出右掌,轻轻向前推,有时亮出一个食指以加强语气,有时边作进一步的阐述,边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并成一个尖尖的环形。“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讲到这里,他的语气明显提高了不少。
  “第三,房地产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但是政府这只手也不可以缺少,因为它更具有稳定性和促进公平。”总理亮出左掌,目光坚定,语气进一步加重。
  新华社次日播发的《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对温总理在记者会上的现场谈话进行了若干修正,更为准确。其中,删除了“特别是地方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大量的收入”,“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改成”一些地方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
  
  用坦率和真诚征服中外记者
  在网络的助推下,总理记者会成为“全民两会”的载体。借助网络,数以百万的网友提交了数万个问题,其中不乏“高房价”、“看病难”等民生焦点问题。
  得悉总理在出席人大记者招待会前上网以了解民声、民意做“功课”的消息时,网友们群情激昂、反应热烈:“总理高度重视网络,重视网民的意见,这给了网民们莫大的鼓舞,体现了本届中央政府亲民和务实的风格,谢谢总理的关注,更感谢总理的尊重!”
  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和前提条件是善听民声、会纳民意。网络发达,让总理直接有了一个了解民情的一个渠道。但是,也让部分网名抡起了“砖头”,严肃批评政府,甚至批评温总理本人。
  在此次记者会场上,温家宝说:“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我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如果你们注意的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听取意见的安排中,我们已经尝试做了,但还很不够。”在答问过程中,总理手势十分丰富,而每一个手势都会引发了一次闪光“冲击波”。
  13时23分,当温家宝回答完法新社记者有关“藏人自焚”事件问题之后,记者会已进行了2个半小时。这时,李肇星趁张璐作英文翻译的空档凑过头与温家宝耳语,很明显应该是在问:“总理,记者会是不是到此为止?”尽管谁也不知新闻发言人真实的在说些什么,但麦克里传出了总理轻声的声音:“没关系。”
  实际上,在过去的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顺应“民意”,10次记者会8次提出增加提问或延长记者会时间。
  待张璐作完翻译,李肇星说:“对不起,记者会……”温家宝风趣地主动抢白说:“如果记者不累的话,请再提两个问题。”现场气氛一下稍稍活跃起来,一时间记者的手臂高举成一片森林。我伸长脖子右手高高举起红书《参政的艺术》以寻求提问机会时,被《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资深记者巨锋抓拍了几个镜头,成了我在现场难得的提问瞬间定格。
  这次最后的两个宝贵机会,分别给了中国新闻社和英国路透社。
  13时32分,当路透社那位男记者被点到提问时,整个会场气氛开始变得缓和,似乎没有“新闻战役”的味道了,毕竟再也没有提问机会。然而,这位记者一次性提了两个问题,且第二个问题是敏感的“王立军事件”问题,一下子将刚刚缓解的会场气氛又拉回到空前的寂静状态。
  13点40分,温家宝回答路透社记者第一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地方债务”问题之后,许多看电视直播的民众或许与现场记者一样误以为记者会就此结束了。随后,温家宝笑了笑,说:“第二个问题,我一会儿回答啊。”
  记者会上,温家宝边思考,边回答:“‘王立军事件’发生以后,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全场一片寂静,只有摄影记者的“咔嚓咔嚓”的拍摄声。
  “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央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调查。目前调查已经取得进展,我们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严格依法办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一定会给人民以回答,并且经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温家宝毫不避讳,答问坚定有力,掷地有声,尽管语速显明放缓,期间他还托着腮沉思,从他的眼神中读出坚毅。这时,有记者在现场交头接耳,嘀咕着什么。
  “多年来,重庆市历届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改革建设事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其中的“必须”二字语调显得尤其重,抿了抿嘴。
  “我在这里想讲一段话。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央作出关于正确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抉择。历史告诉我们,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都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这个道理全国人民懂得。因此,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
  这是现场原话,次日新华社授权《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发表时,只是将其中的“建国以来”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正确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为规范的说法。我关注到处于风暴中心的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在次日也按例完整刊发了新华社有关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电讯稿。
  有一位媒体主编在发出的微博中感叹:“这是10年来最有含金量、最有料的一次发会布。”尽管网络文字直播实录稍稍滞后,但是网上一片沸腾。有人评论:“‘敏感话题’走出了中南海!”
  “我认真、没有敷衍地回答了记者朋友的每一个问题。”2012年3月14日13时52时分,说着说着,在记者会上温家宝左手亮出手表,用商量的口吻说:“整整3个小时了。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全场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同行站起着举起手掌鼓……
  这次记者会出乎寻常地进行了182分钟,是温家宝10次记者会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在记者会前,他刚参加完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紧接着又是认真地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可谓工作超负荷而不辞劳累。他正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我将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到最后绝不松套”。
  每个问题回答完后,温家宝不忘道声“谢谢”,最后他起身离开主席台时,同样没有忘记对他口口声声的“记者朋友们”说:“谢谢大家,再见!”
  记者会结束后,温家宝像往常几次一样,径直走下台来,试图与记者们握手。中外记者立即围拢上去,温家宝和前面的记者一一握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记者群马上被中央警卫局的警卫隔开。
  前所未有的超长记者会结束了。温家宝在2012年“两会”上带有告别意味的答问,让我们听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肺腑之言,看到了一个大国总理为政的不易。
  走出人民大会堂,春天的阳光是那么的明媚、灿烂!温家宝的许多话言犹在耳:“‘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
  温家宝总理离开记者会现场时挥别的影子在我脑海里越来越高大、挥之不去,最后那次掌声宛若一曲有关春天的旋律自心底里唱起……

标签:诗意 温情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