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拟人句 > 正文

对于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独立学院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大学生是媒介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发展任务,而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独立学院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建构课程体系,结合校园媒介等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独立学院
  
  “媒介素养”是英文media literacy的中译,这一概念从英国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大卫?白金汉(David Buckingham)教授率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为了使用和解读媒介所必须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到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最后由国内学者进行读解性的表述: 张志安、沈国麟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话、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张冠文、于健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批判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段京肃、杜骏飞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下作和生话,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井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路演化传承,为普及媒介素养意识以及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 Leavis)和D?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媒介素养教育从20世纪的30年代的英国逐渐发展到西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目前,在韩国、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等传媒业较为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都设置了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体制当中,逐步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的提高。
  而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这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大陆地区,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而这些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以新闻传媒学科为依托,以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为重点对象逐步普及和推广至非专业学生,以媒介素养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切入点。根据已有的研究,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案例。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根据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规范民办二级学院办学的“八号文件”开始建立的。独立学院必须在培养介于学科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目标之间的定位上办出特色,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主要培养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科学、职业三位一体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而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中,媒介素养是体现信息整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重要标志。
  就如专家所指:“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能否接受和怎样接受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能否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这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过渡到大众教育模式中担负重任的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独立学院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信息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让他们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基本的认识,以提高他们辨识媒介信息与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高尚的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成员。
  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天德教授所主持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中专门提及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品行状况,适合大学生对媒介渴望的能动性需求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认知知识、情感知识和媒介知识。”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系统是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对于独立学院这类建校历史不到十年的年轻学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方面就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明确校园媒体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想平台。通过校园媒体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系刊和网站可以通过介绍,或者举办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并在校内分发和传阅,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校园媒体尽可能为大学生媒介实践提供相应的空间,如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校园广播台、青年电视台和校报、《文理青年》杂志以及院系网站和新闻类社团等组织和机构,可以给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记者、编辑及其他自由撰稿的机会;宣传栏上的海报制作也是一种参与媒介的实践行为;另外,还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成立读报评报会,共同交流和讨论等,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并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和角力中,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待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挖掘。
  建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明确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是成熟的课程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的必修课程;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分;选修课。目前 ,国内各高校系统而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名至实归”,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有之义”。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可以通过在传媒学院的新闻、编导专业进行媒介素养试点教学,在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而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独立选修课。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入式教学的尝试。这种方式可以融入政治课(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融入相关网络课程和信息课程、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英语课程、融入相关艺术,特别是广播电视艺术类课程、融入传播类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既体现学科知识的融合,更从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和对媒介认知的实际出发,要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媒介生活,防止空洞的理论说教。比如,以“学会在新闻中了解国家大事”、“流行文化和偶像崇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编剧”、 “神奇的电视剧制作”、“广告,想说信你不容易吗?”……尝试从每种媒介形态的基本概念、内涵,媒介形态可能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当如何防范,在防范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等方面进行授课,基本能够达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活动,明确高校与媒体组织及社会的联动是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高校单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媒体机构以及全社会。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媒体或社会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并赴媒体进行实践。此外,媒体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相关节目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信息社会中各种媒介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平台,促进媒介自律与学生媒介素质的双向提高。
  在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很多方法可行,相信随着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的传播以及相关部门对此项教育的重视,必能促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白传之,阎欢. 媒介教育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志安,沈国麟. 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 青年记者,2004.
  [3] 张冠文,于健. 浅论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
  [4]“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组. 论新形势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特征. 现代传播,2008.
  [5]王天德.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52.

标签:素养 媒介 独立学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