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与象共舞评课稿

时间:2017-03-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与象共舞评课稿

与象共舞评课稿(3篇)黄小星的空间与象共舞评课稿(3篇)发布时间:2014-06-13 11:35 | 日记本:与象共舞评课稿(篇1)

《与象共舞》一文是对异国民情风俗的介绍性文章,那么今天孙老师便带着我们走进了泰国,不仅领略了其中的独特风情,更把握了泰国独特的民情脉动,那就是——和谐。

本课教学在结构上相当清晰。

一、突破一点,形成一线

教学略读课文要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带而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是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象共舞》一课孙老师抓课题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质疑: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将目标直接锁定在第五自然段,通过师生反反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渲染再现那热烈、难忘的场景。在学生将这一“天地间美妙的奇观”深深地留在脑海后,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快速理清其他自然段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朗读体验等方式感受人和象的关系。最后再抓课题质疑: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人和象的密切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以“与象共舞”为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畅谈学习感受。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与象共舞是泰国人象和谐相处的极致表现,人与象不仅共舞,甚至共生共乐,从而提升课题。

二.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在课堂上,孙老师尝试授以学生方法:透过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第四自然段先总起后分述的表达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词语的拟人手法等表达出人象共处的和谐景象。但这些方法的渗透总显得呆板、生硬。以至整节略读课上仅有学法的牵引,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是略读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所追寻的途径。细想,尊重编写意图,本课学习可联系上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通过比较学习,从而既了解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更大发挥。

与象共舞评课稿(篇2)

巧妙构思,与生为舞

——评黄建跃老师的《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是对异国民情风俗的介绍性文章。今天黄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泰国,不仅领略了其中的独特风情,更体会到了泰国人民与大象之间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本课教学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让课堂气氛显得既浓郁,又轻松。

本课教学设计巧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铺设,直接引入

上课伊始,黄老师出示泰国图片,简单的话语带领学生走进异国风情。接着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泰国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入情入境做好了铺设。针对这一环节,我有感于黄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更有感于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的精彩呈现。在这样充分的感情基础上,黄老师带领着学生很自然地走入课文。

二、巧用成语,初识大象

本课是略读课文,对于生字词不必花过多的时间教学,甚至可以一带而过。

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却呈现不一样的教学策略。首先,黄老师呈现“熟视无睹”等8个成语,开火车朗读,检查预习。接着,让学生观察,读着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都是描写大象的。然后老师给学生一个句式“在泰国,( )”,让他们选择一个成语来介绍大象。这样一来,成语的理解就在句子中体现,而不是枯燥地反复强调成语的释义。而且学生也乐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大象,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三、示范引导,给予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阅读方法的掌握。本节课,黄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找中心句。语文阅读方法的习得需要老师的示范引领,做到由扶到放,最后运用自如。课上,老师先让学生浏览第一段,想想这段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适时引导:文中有一句能概括意思,并且追问:哪些词可以省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抓中心句中的关键信息能简洁明了地概括本段的内容。接下来,学生就用这种方法练习概括3-5段的内容。这就是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四、抓住重点,想象感悟

整体感知课文之后,黄老师根据课题,抓住“与象共舞”的片段,结合运用想象和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自然体会到“人与象”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平时我们都说,把篇读成段,把段读成句,把句读成词,今天的方法是把字读成画,把画融进文字。如:看看大象的动作,脑海中想象怎样的画面?大象轻轻地按摩,想象趟在下面的人有什么感觉?这些都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从文字中发现乐趣,品味乐趣。

五、学以致用,模仿写作

在概括段落意思的时候,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意思。在这一环节,可谓是前后呼应,学以致用。“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么样介绍泰国?”老师给出这样一个提示:在泰国,( 中心句 )。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未能完成写作,我也无法看到他们作为一位导游将会怎样来生动地介绍。

总体来说,黄老师这堂《与象共舞》,舞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舞出了教学的亮点。

与象共舞评课稿(篇3)

我有幸得以亲身感受王老师的课堂艺术,遂录感想如下:

一、“从容镇定”也是一种理念。

许久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譬如“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教学专业理念,而把“从容镇定”作为教师个人的素质,然而,通过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深深的被王老师挥洒自如、从从容容、不急不躁的魅力打动了,他的语调、神态、动作,都那么舒缓自然,没有牵强附会,没有强迫学习的痕迹。我就在想:为什么王老师能够如此?思索的答案是,在王老师的心中,只有从容才能彰显对学生的尊重;只有从容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其声;只有从容才能感染学生,从而让他们冷静、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在浮躁的气氛中,匆忙地、肤浅地应答老师的问题。是的,“从容镇定”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只有从容镇定的老师,才能教出从容镇定的学生,也只有从容镇定的课堂,学生才能深入地思考文本。

二、“无为、无痕、无课”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无为、无痕、无课”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无为”,是指教师不妄为;所谓“无痕”,是指潜移默化;所谓“无课”,是指少雕琢,追求自然而弱化形式性的东西。在王老师执教的两节《与象共舞》中,他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三个特点:从检查预习让学生读成语,到由成语找文中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由中心句到重点段的朗读;从课题“共舞”找中心段,从读中心段到延伸到“你愿与谁共舞”等等,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水到渠成,环环相扣,自然舒缓,学生听课的过程不是被牵着鼻子走,而似乎是跟着一个长者在漫步,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聊天,然而就是在平静的聊天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这真是每个教师都该追求的境界啊!

三、“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老师们:“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然而,事实上,由于应试体制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们的应试思维也依然根深蒂固,以至于老师上课,总怕遗漏题眼,从而影响成绩,当然这样想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努力把教材讲细、讲透,把有可能考试的地方强调再强调,这自然就停留在了“教教材”的层面上了,而王崧舟老师则是在“用”教材,

王老师显然侧重于朗读的训练,也就是说他把朗读作为训练目标和突破口。因此,在读“共舞”一段时,王老师把句中的“我”分别换成了“自己、观众、大象”等词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去感悟与象共舞的快乐和和谐,教材在他的手中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对每个语言文字有了真真切切的感悟。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内容只是王老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例子。

再者侧重于写作的指导,因此,朗读的形式相对少一些,王老师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圈画一些重点词语,(如“共舞一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抓住那些有灵性的词语进行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表达出的情感。然后,开展拓展延伸,由“与象共舞”引出“与墙共舞”“与狼共舞”“与书共舞”“与飞碟共舞”“与沙漠共舞”,甚至“与吸血鬼共舞”,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内心中涌起了“与××”共舞的冲动,写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莫说是学生,就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都产生了写一篇《与××共舞》文章的冲动,然而,请注意,课文五个自然段,王老师只重点处理了“共舞一段”,为什么?因为这一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看,这就是“用教材”。

四、朗读能力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朗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高超的朗读能力。王老师是朗读的高手,你看他读词、读句,总是那么有魅力,围绕一个“熟视无睹” 读句子,让他读来,就颇有“亲密无

与象共舞评课稿

间”之感;围绕一个“节奏”,在他读来,就有了长短、强弱、快慢的变化;围绕一个“拥”字读文,他就能读出人多、急切、热烈……正因为自身的朗读素质,才能让学生爱听、爱读、爱想,所以,朗读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范读更应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与象共舞评课稿(3篇)  2006-2016

与象共舞评课稿

今天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一课,让我们见证了“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的共舞。

《与象共舞》甲向我们呈现的是“阅读本位”的思想。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阅读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我们今天的中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这一观念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今天已经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和教师的“集体意识”。《与象共舞》甲就是立足“阅读本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如王老师在课中依托重点语段(第五自然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王老师在第三个环节中抓中心句整体感知,也是着眼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而概括能力就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与象共舞》甲是向我们呈现的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那么《与象共舞》乙向我们呈现的就是颠覆传统的“写作本位”的教学思想。“写作本位”是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核心。他主张阅读应指向言语的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个“写作本位”的观念把原先的“阅读本位”教学观念翻了个底朝天。他认为语文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王老师在《与象共舞》乙中,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如"课题猜想"这一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是对学生写作能力中选材扩大命题范围,开阔学生的选题思路与写作思路。同样,对于重点段(第5自然段)的教学,他看重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有别于《与象共舞》甲中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

可以说,《与象共舞》甲和乙其实就是叶圣陶先生“阅读本位”与潘新和教授“写作本位”教学思想的共舞。感谢王崧舟老师,他以高远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将这两种教学思想以同课异构的形式直观呈现。至于哪种思想更先进,更正确,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老师们自己去判断了。可以预见,因了王老师的《与象共舞》,“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孰优孰劣的争论将是继“人文性与工具性”之后的又一热议话题。

1  

与象共舞评课稿

《与象共舞》评课反思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 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经验,运用了“朗读感悟”为主, “情境表演” 和“对比阅读”为辅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完成学习 任务。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大象的特点,以及大象与人的亲密关系; 难点是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 老师们的评课及自已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 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 特色,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 课件,通过放映视频,把学生带进翩翩起舞起舞的象群,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

二、教学主线清晰,层次感强,但细节部分落实还不到位。

整课围绕着“人与象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纵贯始终,引导 学生通过“读——悟——读” 展开教学,悟出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 美好境界, 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 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但关键词句的理解还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挖。

三 分段教学能从局部回到整体,体现了段落教学的整体性。

作为文章的一大写作特色——先概括叙述再具体叙述, 老师在分 段教学时都有涉及,但没直接点明,建议能用一句话点明。

四、按点的设计有利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 课设置的两个按点,第一个按点的设置,突破了多个难读字的读音, 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个按点的设置, 为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把学到的先概括叙述再具体叙述的 方法运用过来, 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在 “说” 前, 老师明确地点明了“说”的要求,如果也点明“评”的要求,学生在 评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方向了。

标签:与象共舞课件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与象共舞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