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请假条 > 正文

漫谈语文教学_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地位看,其内涵是创新的。语文作为母语,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担负着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及传递各种信息的任务。不只创作文学作品、表达崭新观念是一种创造,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也都富有个性,多姿多彩。诚如有人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它是一门活的学科,其本质是创新的。这里借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中设举的一个例子来谈谈语文的任务。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看到一朵樱花,如果他们都遵从各自的思考习惯,那么就会产生三种不同态度:商人会想到谋利,他会计算这朵花在市场上能卖出的价钱,并且会和园丁谈这笔生意;植物学家则会去数花瓣和花柱,把开花的原因归结为土质肥沃,给花分类,并给它起一个拉丁文的学名;在诗人面前,把花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或微笑或哭泣,诗人自己似乎也变成一朵花,分享着花的生命和感情。我们的学生当然并不是商人、植物学家,也不是诗人,那也许是他们的未来。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学生却要学商人如何连贯、得体地谈生意,学习植物学家如何简明准确地说明这朵樱花,学习体会诗人多情善感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事实上,学生还会有更多的想象、更多的思想、情感,那么就必须学习更多的表达交流。另一方面,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学习时也离不开创新。正如皮尔森所说:“文化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与作为认识、行动、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存在物的完整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化没有创造的传承,便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才能不断丰富、发展。
  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其一,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母语,学生在儿童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口语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活动。到小学阶段,他们已积累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初步掌握了书面言语形式。有些课文甚至老师不讲他们也能看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的,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其二,学生也是家庭、社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必然有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的参与。他们对教师的教材提供的外部信息具有鲜明、灵敏的选择性。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语文学习可能会南辕北辙。基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更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主体观就理论层面上讲,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如何真正体现还是个大问题。我们认为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习的引路人及合作者,首先要做并要一以贯之的是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的多义性,学生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教师的见解,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以为自己是“主导”,可以说了算,给学生一个死答案。正确的做法是“存异”。这种平等交流,不以权威自居的做法才能从根本上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表现在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制定上。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认为他所面对的就是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非常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学习任务是他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他才能主动去做。传统的教学活动只关心是否通过考试。原因即在于教师并未真正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去制定目标,而是根据教材、教参,参照自己的理解,死板的罗列出来。鉴于此,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实际、习得水平,这样的目标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体现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简单地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否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便是徒有虚名。西方教育家托马斯.阿奎那曾指出:“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对学习的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权。学习中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并要成为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我们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具体地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或讲解,或练习,或讨论,或自习,或读,或写,一切要服从于学习主体的习得规律。传统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样呆板的教学程序漠视学生的心理,泯灭了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学习的精神。这里还包括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写作需要,写生活抒真情,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找“米”,指导多样化的原则。学生写作活动中,教师布置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多提供一些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想结合,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推敲词句、构思布局,让他们言语具有和谐性、感染力。创新精神并非高不可及的神秘之物,立足学生本体,创新的火花便会熠熠闪光。
  最后,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教师更应该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写日记、心得,在生活中提高思想境界,生活品味。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辩论比赛。教师不能一手包办,只需提出整体设想,明确活动目的,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行了。还可以组织文学社、记者团等语文活动的外延组织,放手让学生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提高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性,提高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标签:漫谈 语文 创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