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生活 > 正文

促进消费,如何搞活“一江春水”?|一江春水活水来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编者: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欧美的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外需疲软的背号下,如何深挖内需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里,消费被提到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从直接推动“家电下乡”到扩大消费信贷,再到各地纷纷启动的“收入倍增计划”,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但居民消费的热情总是不温不火。如何激活居民消费热情?我们尝试从分析消费的制约因素入手,从突破消费瓶颈和扩大消费需求涉及的消费领域、消费环境、消费文化、消费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索更好促消费、扩内需的路径,让老百姓既手里有钱,又舍得花钱,既愿意消费,又满意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消费缘何“疲软”?
  华明:教育、医疗、房产等民生关键领域的畸形消费预期,压得普通百姓不敢消费。
  当下中国,老百姓收入增速跑不过CPI,更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在物价飞涨、银行利率实际为“负”的时代,老百姓的钱包在不断“缩水”。虽然房价上涨的趋势得到控制,但是和居民的实际收入比,仍是一笔“天大”的开支;医疗改革不彻底,以药养医的体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老百姓的医疗消费开支降不下来,“因病致贫”的案例不在少数;教育体制迟迟不能理顺,从小学到大学,在孩子教育上的开销逐年增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攀比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医疗、房产成了新时期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逼得老百姓不得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要通过多储蓄为长远做打算。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侈谈启动消费不现实。
  李跃华:产品无竞争力使人缺乏消费欲望。
  国内产品总体上仍停留在“加工”阶段,具有创意、拥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凤毛麟角,产品没有竞争力,使人产生不了消费的欲望。像苹果“iPhone”、“iPad”这类集尖端科技、品牌内涵于一体的产品严重缺乏,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市场疲软,而国外总是不乏中国人组团采购场景的原因。另外,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各行各业的“产品危机”。近年来,从食品药品到工业产品,各种质量安全事故不断,“达芬奇”事件,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倒下,双汇因瘦肉精事件身陷困局……这些案例表明,当质量安全底线失守,伤害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消费者,最终也将影响“中国制造”的声誉,迫使有条件的群众转移到国外选购产品以保障生活质量。
  陈志龙:普通劳动者收入不高,直接影响着消费的结构、数量和水平。
  内需增长的前提是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收入增长是消费信心的源泉。我们在增收上下了功夫,但是要看到,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以我省为例,去年9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3500元后,有7800万人口的江苏,“达线”不足200万人。有专家测算说,全国13万亿的总收入,如果对应13亿人口,人均贡献度为1万元。而目前全国年人均收入尚不到1.5万元。我省居民收入相对较高,2010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也只有2.3万元,农民年收入接近1万元。这说明,在社会财富大蛋糕的分配中,普通劳动者收入仍有待提高,消费增长最大的潜力恰恰蕴藏在中、低收入群体中。
  童天武:宏观的、微观的,直接的、间接的,环境的、心理的,多种因素制约消费。
  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而言,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宏观的、微观的,直接的、间接的,环境的、心理的都有。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物价高企下的通货通胀预期,加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支出,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其次,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看,消费者收入(实际购买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消费需求,在消费者收入不能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消费者新增消费意愿必然不能有效提升。再次,不同的消费观念,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偏好等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爱好减弱了,即使该种商品价格不变,其需求量也会减少,反之就会增加。最后,整个消费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行政执法不到位、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导致经营者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消费侵权事件广泛存在,难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尤其是一些重大消费侵权事件产生的影响,如乳制品等食品领域,导致群体性消费信心的丧失,遏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消费瓶颈如何突破?
  沈坤荣: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关键。在初次分配领域应探索工资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等,通过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扩大居民消费的基础,特别应注重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城乡居民“想花没钱花”的问题。在再分配政策上,一方面要阻止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也应努力缩小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构建“橄榄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财税政策也是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现行财税体制下,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及税种结构划分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等因素往往只会考虑不断扩大投资,甚至容忍鼓励低水平重复建设,忽视民生问题。公共支出转型的滞后限制了公共支出消费效应的充分发挥,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在保证财政收入和支出稳定增长的条件下,进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规范中央和地方的税种结构,强化预算和监管,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大公共支出支农力度,优化公共(支农)支出结构。通过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加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品和服务的供给,提振公共服务需求。
  陈颐:引导房价合理回归。
  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越来越高。高房价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不起住房,住房需求无法满足,也直接限制着内需的扩大。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国务院调控房价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房价合理回归。要确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方针,形成长期稳定的“商品房和公租房并重”的新型二元住房供应体系。将廉租房纳入公租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发放租赁补贴。要引导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先租住公租房,若干年后再购买商品房,形成理性的住房消费导向。政府应多建公租房。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只要自己没私有住房,都可以申请公租房。只要公租房的租金反映成本,政府就不会背上沉重的财政支出“包袱”,也不会重蹈以前“福利分房”的覆辙。租房的人多了,“炒房”的就少了;把不合理、不理性的需求控制住了,房价就会合理回归,那时就不需要“大建”保障性住房了。一旦人们从高房价中解放出来,其他消费将会 有效扩大。
  陈志龙:就业和社保是内需提振的双引擎。
  就业和社保是内需提振的双引擎。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建立居民消费信心的源头。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适时适度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地区平均水平,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放心消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促进消费的机理是:当人们不再担心遭遇生活风险时,就解除了后顾之忧,没有必要自己准备一大笔风险储备,从而大大促进即期消费。近年来,殷实的财力为我们的社保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以江苏为例,已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基本养老全覆盖,新农保、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的覆盖面等指标也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要看到,我们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进一步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要关注被征地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城乡保障制度接轨,把农村社会保障的“短腿”补上,为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总之,一张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同时辅以立体的、全覆盖、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的社会保障网,才能给人以安全感和消费的信心。
  童天武:优化消费环境,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将“消费与安全”确定为年主题,消费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是提振和扩大消费的重要环节。要加强立法保障及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对消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经营者必须切实履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相关义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费保障。要加快消费诚信文化建设,推动企业诚信自律,促使其生产安全的产品,提供安全的服务,预防和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损害。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消费教育活动,引导经营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监督,建立和完善消费维权救助渠道,促进消费环境进一步净化。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对不同收入阶层,正确认识其存在的消费差异,取消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过时文件和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改变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高、消费环境差的局面,使“三农”领域成为强劲的消费新增长点。
  让消费更丰富更多元更理性
  陈颐:扩大消费要重视开辟服务领域。
  以养老服务为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老龄化成为本世纪上半叶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最基本的国情。与此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大规模境内外流动、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原因,我国家庭规模持续缩小。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养老服务”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保守估计,到2020年时全国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就将可能达5000万;而到2050年时,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至少将达1亿,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的人数。养老服务本身将是多么巨大的消费总量!由此将带动多少人的就业,又将增加多么巨大的消费需求!当然,开辟新的消费领域,需要合理的政策。仍以养老服务为例,如果我们能够把宏观政策层面的福利性、公益性原则和微观机构经营层面的产业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资本踊跃进入,大量劳动者乐意从事,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都能享受不同档次可选择的服务,养老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局面。
  童天武:找准创新切入点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
  近年来,手机、电脑、轿车更新换代频繁,各种物品换得快,换得勤。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换出了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的风气。从发展角度说,换新本无过。但是有些企业每年产品的翻新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而不实实在在地创造有价值的消费需求,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要扩大消费领域,应当找准创新、创意的切入点,着力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比如,文化消费是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但是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只有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才可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考虑精神文化消费。因此,国家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可适当给予财政补贴,针对特定文化领域发放消费券,鼓励人们增加文化消费,以引导新的消费习惯、培育新的消费文化来打开新的消费领域。
  李跃华:创造消费需求根本在于把握未来。
  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老百姓的个性化需求也就越多样化,消费层次也会越高。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好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如何创造消费需求?我认为,根本在于把握社会未来趋势,根据消费者的心态,去设计和创新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产品,从而引导未来社会消费时尚。苹果系列电子产品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苹果公司决定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时,HTC和黑莓、诺基亚等手机厂家已经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几大巨头,如何能撬动并迅速占领市场,乔布斯紧紧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敏锐觉察到市场对移动智能手机的追求,开发触摸屏上网手机,并提供开放平台让全世界软件开发者参与软件开发,开辟了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时代,苹果手机也成为时代新宠。我们应该多培育像苹果这样的企业,把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源更多投到与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领域上去,而不是房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这些领域也许可以产生更多“GDP”,却产生不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编者:消费需求本质是终极需求、有效需求,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消费活,则经济活。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不仅关乎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在经济“严冬”下,让消费升温,激活的是市场,温暖的则是民心。
  责任编辑:孟庆彬

标签:搞活 消费 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