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讲的话有权柄_世道人心话权柄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淮南王刘安于公元前139年觐见汉武帝时所呈《淮南子》一书,是一个生活在惴惴不安中的附庸政治集团首领、处“七国之乱”中立态度的惊魂未定的王爷的政治立场书。书中表达的思想讲究火候,在政治话问题上,措词斟酌委婉,用心良苦。
  关键词:淮南子;权柄;委婉;温情
  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无为的权柄之术与“有天下”
  战国分封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的社会习气,隔过短命的秦朝到西汉建立,算是彻底结束了,然而这只是强权和武力在形式上改变的东西,要想让所有人在心理、意识上适应并接受这种改变,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西汉尽管理论上是中央集权,但分封诸侯的政策造成了权利的分散。异姓王叛乱,同姓王依然叛乱,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暧昧的短暂和平之外,归宿都是权力的争夺、抗衡。鉴于此,中央政府文化界的臣子们或著书立说,或直接谏言,就君主“权”和地方“安”以及各方面的问题向君主献言献策。亲历“七国之乱”的淮南王刘安自然也不能沉默,召集门客作《淮南子》,开篇就是关于君治王权的“原道训”。鉴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刘安用的是委婉温情的语言,以刘姓一家人的姿态,明确《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无为。“夫有天下者,岂必摄权持势,操杀生之柄,而以行其号令邪?……”(《淮南子?主术训》)。刘安认为,明君拥有权势不是靠它发号施令、玩生杀游戏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把天下放在心里,在外不显露,达到清虚无为而治的境界。《淮南子》有“备帝王之道”的宏大动机,对治国之道的探讨占很大比重,立论分析深刻,蕴含丰富的政治思想。这与刘安自身特殊身份有关,也和当时社会背景相契合。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以吴、楚为首的一批刘姓诸侯国举兵造反,淮南国在这个局势中处中立角色,后来中央政府评定叛乱,淮南很幸运,既没有遭乱军破坏,也未被中央秋后算账,平安度过景帝执政的十六年。与民生息的黄老之术、清虚无为的治世之道并没有阻挡“七国之乱”,武帝即位,既要往前看,以图新发展,又不能忘记历史血的教训,所以对权柄的把握,“无为”之谈,已成局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彻底让刘安“有天下”之论与权柄运用间的关系失去立足之地。幸亏刘安当时不是倚老卖老,用皇叔的身份对皇帝侄子“耳提面命”,灌输这则理论,否则至少是提早结束淮南王的称号。
  二:权力与用人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刘向《说苑?谈丛》),表明用人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利用,为自己服务。在朝廷,即为主观的权力运用与客观的人才安放间的碰撞。碰撞出何果,则意味着君主英明与否。权力是把双刃剑,用不得当会伤及自身,有意识的善加利用,则是其他方法和工具难以相比的。刘安应是本着对大汉天子名声负责的态度才说下面话的,事实上,也是自己对待权势与用人的表白:“权势者,人主之车舆……”(《淮南子?主术训》)。君主的权利和车舆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让对象发挥能力的渠道。马是有灵性的动物,驾驭时给与合理的方术,就能发挥马奔驰向前的潜力,从而飞速前进。辔衔用松紧力度控制马的进退行止,与之相应的是人臣的爵禄,用爵禄奖惩升降来对人臣进行调整评价。君权不仅属于君主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权力体系,作为人臣,在特定的领域和范围同样享有权利,而这正是大臣发挥自身能力的必要前提。《颜氏家训》“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权在自己侄子手里,不是自己手里,更何况“七国之乱”的先例,中央对地方藩国的信任度究竟还有几层,都在皇帝心里,不敢揣度。作为侯王,他自然希望皇帝的打治永远不要用到自己头上,同时还要规避嫌疑,只推衍到用人之处,委婉不乏温情。
  三:向百姓学治理
  历史上对《淮南子》的创造动机一直有争论,影响最深的是班固“谋反舆论”说。到近现代,后人虽仍有坚持班固观点的,但也不乏有持相反意见的较有说服力的观点。牟钟鉴认为:“有个人和社会动机两个方面。从个人讲,是为了避祸求福,养生保身,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从社会方面讲,作者是要总结先秦和秦汉以来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学说。”无论皇帝如何看待自己,分内的事情还是不能怠慢的,谨慎行事,礼节、法度都按中央精神,至少不会有大错误。常规的外交活动――给皇帝献上自己的文化作品,也是不可或缺,还要有所建议,才不枉皇恩浩荡。“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淮南子?原道训》)。治水要根据水的特性采取措施,种庄稼要根据庄稼的生长规律指导行动。这些均来自民间活动,大禹时代并不彰显权力,仅仅是英雄崇拜,为民除害、力大能做、授植作之术的人,都是人民的英雄,英雄本身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员,不分高低贵贱。后来有了国家,任何思想指导下的治国实践都不可能没有法令制度,作者这里所反对的并不是这些方法本身,而是方法使用的范围和程度。这正是治与被治的两个方面。如果君主对百姓的关注就像百姓对农作物等农事的关注一样,都按其规律来操作,治理一个国家,就不难了。现代人看来,这样的讽谏文辞似乎过于童话,实则不然,放在西汉那个年代去看待这一理论和作者进谏的态度,也是与当时儒家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仪”(《论语》)及“温柔敦厚”的文艺宗旨相符合的。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既达情,又委婉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大量的比喻。
  四: “藏天下于天下”的朴素民主意识
  西汉初的两大社会问题――少数民族侵犯中原和地方诸侯叛乱。面对这两大问题,朝廷内外劳力劳心不止,如何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淮南王刘安提出“藏天下于天下”。“夫大块载我以形……乃所以善我死也……(《淮南子?主术训》)。这段话应该在讲一个宏大的概念:治理天下的君主,要想永远拥有天下,就要把自己容身于天下,与天下一体,同生死共命运。“夫大块载我以形……”,谁在这里主导着“我”的一切?人民也!“夫藏舟于壑……”,这是君主生活的土地、河山! “虽然”有转折之意,也有假设的味道,总之是意料外的“不测风雨”,暗说政权有难以料想的意外更替,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藏天下于天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一个“天下”是指君主的王朝,后者则是指人民群众,也该包括各诸侯王在内的所有参政的人们。刘安能说出这样的话本身也反映了他作为天下一分子的心愿。这样的语言,在今天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之,《淮南子》是刘安对天地、社会、人生所进行的思考,也是他“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变”的努力,而且鉴于当时的历史境遇,创作动机上也隐含着保护自己的意图。“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胡适)。这种说法表明了《淮南子》的立论思想――道家的虚空和清静无为,所以他对君主为政之道、权势运用上提出自己的“道学”观点,同时语言委婉含蓄,甚至包含温情,也让后世研究者们看到了一个侯王爷谦恭、卑微的血肉之躯和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安 等.淮南子.燕山出版社,2009
  [2]马庆洲.淮南子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邓俊庆.淮南子>建构的道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胡适.淮南王书.新月书店,1931
  [5]孔子等.论语.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6]陈鸿桥.6节科学管理课.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标签:世道人心 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