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18-03
  
   中国三十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并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目的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同志把对外开放同改革联系在一起,指出:“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党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定要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完全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是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因为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人民激发出空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的精辟论断,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成就,揭示和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激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伟大的发展成就。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宏乐章。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以世界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2 165亿美元增长到33 700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和钢铁、煤炭、化肥、水泥以及电视机、电脑等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 60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财政收入从1 132亿元增长到5.1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7亿美元增长到15 34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1 759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3 587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 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首次超过1 000美元,2010年又超过4 000美元,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世界日益得到关注和肯定,“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国际上许多人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引起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中国已经穿越河流,同时也摸到相当多的石头。”“中国经济转型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当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在遵循华盛顿共识,堂?吉诃德式地追求GDP高增长时,中国清晰地表明其追求的是可持续的、更为公平的真实生活水准的提高。”
   三、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总结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着眼,精辟概括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些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作了重要阐述。他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开放,同时以深化改革开放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着既深又广的改革开放任务。所谓深,主要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凸现出来,使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成为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所谓广,主要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成为改革路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议事日程,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更为迫切,从而使改革的广度迅速扩大。这种既深又广的改革格局,没有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是难以圆满完成的。为此,必须把当前和今后的改革开放放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社会保障。
   2.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方向。要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决心,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3.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做到理论准备更充分、政策思路更缜密,方法步骤更慎重。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机制、规则和程序,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每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必须经过必要的程序,既有论证、咨询等环节,又要有公示、听证等要求,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
   4.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新世纪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要统筹好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生机活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改革的受益者,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改革要立足于多赢,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中国经济近些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但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看病难、买房贵、上学贵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为此,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动力,需要采取理性的手段,围绕利益关系进行体制协调和政策疏导,切实推动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不同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标签: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大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