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关怀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的人文关怀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新大纲强调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钱理群老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文关怀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尊重学生,多一点信任,师生平等对话
  
  当前的语文教学如果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和封建性的师道尊严上,必然失去亲和力。教师在学生眼中永远是高高在上,甚至给学生的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师成了绝对的权威,控制着学生的行为,主宰着学生的活动,学生得到的只是压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如果教师始终以命令式的语言要求学生做什么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只能是“迫不得已”的完成学习任务,无从谈对老师的尊重甚至是对自己的尊重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呢?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倾听他们的要求,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注意避免挖苦和讽刺。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为人师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扮演的只是一个“导演”的角色。如何来演好45分钟,需要所有的“演员”共同的配合,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更高明。教师如果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少说一点,多听听学生的了。
  
  二、 多一点真诚,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真诚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信念。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真诚。即使是一些道德训诫的话语,如果是发自你内心的,那么,这些话语也会像磁石一样,对于那些不信赖的人产生吸引力,而你就会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明灯。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当我如实地表现自己时,当我不必带上盔甲去比试,而是无所顾忌出现时――当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有许多缺点和错误……这时,我就能更为真实。”在这基础上的教学活动也才有意义,当然教学活动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应该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三、 多一点欣赏,感受学生的需要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作为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身俱来的成功欲望,鼓励他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使教师能真正的放飞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只要老师有心,就可以通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按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基本上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来覆盖,代替学生的认识理解,师生间缺少了心灵的碰撞和交流,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结果就使课堂成了“温和的暴力”,让学生成了“沉默的羔羊”。学习过程必须强调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自己的创造人生,感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

标签:渗透 关怀 语文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