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述职报告 > 正文

亚盘核心思维【思维的交流和冲突:语文课堂互动的核心】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是指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运行过程。笔者认为:课堂互动的核心是思维的冲突。有思维冲突的课堂是“探究式的课堂”,是将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感态度形成整体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没有思维冲突的课堂是“接受式课堂”,或者是“灌输式”课堂,是缺乏实效性的课堂。
  语文的课堂相比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有它的特殊性。语文不仅仅传递着知识技能,还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的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结构化,强调知识的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这表明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意识依然狭窄,依然是单纯的总结知识,仍未突破“知识中心”的枷锁,而忽视了“能力中心”“价值观中心”。弗洛姆认为,这种学习所使用的方法不外两种,“不是把学过的东西硬塞进记忆里,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他们的笔记。”不少教师的课堂只见教师的思维,少见学生的思维,思维冲突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讲求“探究式”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不仅赋予教师也赋予学生进行探究的权利,教师不再是“布道者”,不再是“理论权威”,而是组织者、探究者,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对此,多尔曾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贮存器”,他们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氛围。教师不再向学生发号施令,灌输那些固定的、教条的知识点,而是主动承担建立“自组织”的教育过程与机制的重任,使课程实施从“输入――产出”式的认同式学习转向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实现课程的知识传递逻辑向知识建构逻辑的转换,形成课堂互动,从而使学生在转换中形成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转换中教师和学生的由于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向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冲突,学生之间的思维冲突。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交流和冲突,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和冲突。
  这种交流和冲突是双向的影响,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这种影响的目标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简单点说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也完成课前的预设目标。在单节课堂,这种互动应该是完成式,至少应该是进行式。
  对于单节课来说,完成式是指教师完成了自己的预设目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进行式是指教师正在完成自己的预设目标,学生正在逐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对于某一教学阶段来说,应该是从进行式到完成式的一个过程。对于单节课,完成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达成的目标。完成式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有效的控制课堂的走向,为了自己的预设的目标服务从而达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思维的交流和冲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应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教师的预定目标是教师根据教材教法制定的,这是全课堂的一个纲,教师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传送给学生,在这个传送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惑,自然而然,冲突就诞生了,在这个时候,不应该是“东风压倒西风”,也不应该是“西风压倒东风”。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获得共识。所谓“东风压倒西风”是指教师以“布道者”的身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西风压倒东风”是指教师一味地拔高学生,即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也一味地叫好,美其名曰: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这两种教学的方式,我们都是应该摒弃的。解决思维冲突的方式只有一个:通过探究,摒弃杂秽,达成共识。
  初中语文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这只是文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对比其它的语言描写来讲,这句对于解释文章的主题,反映人物内心来讲,它并不是很突出的,通常为老师们所忽略。笔者在讲授这一句时,教学时对这句话也没有重视。然而学生却发现了问题:写字是要老师去教的,老师不教,字便不会写;可是说话是与生俱来的,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中,怎么连法国话都不会说了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刻在学生中引发了矛盾。有人说是翻译有误,有人说是都德笔误,有人说书本肯定是对的,却又说不出理由。作为教师,我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感到高兴,但对于学生发现的这个问题也是“说不清”,于是坦率地承认这个问题老师也暂时不清楚。回到办公室上网查询,才发现阿尔萨斯地区虽然是法国领土,却是德语区,不会说法国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上面的思维冲突是突发性的,其实思维冲突也是可以预设的。巧妙的预设思维冲突不仅仅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构思,更能成为课堂这个发动机的动力!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要求学生找出最使你动情的话语、事例和细节。这道题就是开放性探究题。每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而且四个片段之中使人动情的话语、事例和细节又是甚多,难免造成学生之间意见乃至学生意见与教师意见的不一致。这种思维的冲突就为教师的预设思维冲突提供便利,通过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好的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把握母亲的形象,形成对母爱的正确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传递给学生,那不仅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更是迫使学生不再思维。可以说没有思维冲突的课堂教学就象一潭死水,没有涟漪和波澜,没有教学高潮,学生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处于惰性状态,认知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设置思维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调节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标签:互动 冲突 思维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