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背离 [多元对话与创造性阅读]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对话”,是语文新课程中语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大多数人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对话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但是,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些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主要方式。自从巴赫金探讨对话性之后,“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中,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对话为基础,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价值发生变革。
  而所谓的创造?阅读,一般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搜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智能及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创造性阅读,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多元对话,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对话活动,实践证明:在创造性阅读中进行多元对话活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多元对话是创造性阅读的灵魂。
  
  1 文本对话,创造性阅读的本源复归
  
  1.1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文本面前,教师也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但目前阅读教学中少有教师对文本如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而是忙于抄写备课资料或教案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到了课堂上,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传声筒”,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一堆枯燥的语文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消减,语文课就会变成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因此,必须提倡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任务有两个:一是产生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阅读文本,肯定有自己对文本理解上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恰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思想过程,这是非常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想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就不得不依靠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所产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如果抓住自己的这一体验过程,并按照它的思维过程来设计教案,这远比照搬现成的教案更能吸引学生,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之要求,学生对文本会有多元的独特体验,而学生又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话者,他们与文本的对话难免会存在着绝对化、主观化、任意化的不足,这就需要对话在先、对话有方、对话更优的教师相机得法地点拨、扶掖和导引,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发展为相对成熟的对话过程,如果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对话有充分的预料,就为上课时的正确评价做了准备,而这些预料的取得必须来自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直接在文本中进得意义生成和情感体验的主体,与文本对话是促使学生的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同时构建、提升、拓展的有效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和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融为一体时,对话的桥梁才真正建立起来。不然的话,学生的对话交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然而有不少的阅读对话课,教师对学生感知文本却重视不够,课堂上不给学生充足感知文本的时间。学生对文本还没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话”了。由于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对话就容易成为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空中楼阁式的大讨论,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错觉,以为在这节阅读课上进行了对话,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这种浮光掠影式的对话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误区,新课标“注意个性化的阅读”,有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对话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把“读”的任务放在课堂上,让教室里能够不断飞出琅琅的读书声。
  
  2 师生对话,创造性阅读的思维激励
  
  一提到师生对话,也许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师生问答,以为那就是师生对话。作为创造性阅读状态的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创造性阅读状态的师生对话,是“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 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 about 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 with B),以教学资源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巴西教育家 保罗,弗莱雷)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他们在乎等、对话、生成中构建了和谐的语文课堂。
  其实这种和谐的对话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存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采用了这种师生对话的教学方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就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平等的无等级的教育思想。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更是平等的。对于比较满意的发言,孔子马上表示赞赏,对于不大满意的发言,他并不急于当面否定,以免使学生难为情,因而才有了这传之千古的经典的“言志”对话。孔子所营造出的“对话”氛围,至今都令人无限神往。
  师生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是创造?阅读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做到:
  转变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真诚接纳,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体验、多元反应、审美情趣,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平等地对话”。
  机智引导,发挥教师作为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阅读 成为“被引导的创造”(萨特)。
  激发热情,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恰当评价、激励,让学生产生对话的热情,保证对话过程的持续深入,从而让阅读有创造性发挥。
  
  3 生生对话,创造性阅读的交流提升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要为生生对话积极创造条件。
  
  3.1 营造轻松快乐,充满人性关怀和自由的对话氛围。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由独立的、具有内在自由性的多种观念组成的大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在这里得以产生。”(钟启泉)教师要真心倾听,真心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甚至对学生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决不能一棍子打死,在充满爱、信任与希望的合作情境中激发、保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差异性、独特性,以便产生更丰富的多元对话。
  
  3.2 建构有效的小组讨论模式。
  
  生生对话的形式有:两人或多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对话。小组和小组互相对话,大组交流互补,实行小组讨论,教师要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角色,使每位同学都有更多交流对话的机会,学生间彼此纠正错误,相互补充,展开合作、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创造性阅读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3.3 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教师要积极为生生对话搭建平台。
  课堂上,让学生既做提问者,又做释疑者,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获取信息,真诚地层示自我,愉快地接纳别人并丰富自我,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总之,在生生对话中,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彼此间共同处于愉快的交流氛围中,这种氛围就是高品位的人文氛围,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4 自我对话,创造性阅读的理想境界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探索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自我对话,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即“此我”与“彼我”的对话。
  必须注意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对话,不同于一般的自我对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也就是要通过自我对话使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呢?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选人教材的文本都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教育价值,读者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读者从不同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理解,并且联系对照自身,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既有利于让学生明了阅读理解的多元化意义,又加深、拓展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并充实、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家园。
  除了课堂教学行为,让学生写日记、随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将阅读后的自我对话记在日记本上,在一定时间,还会主动地将其过程与结果,或以口头言语的形式,或以书面记录的形式,真诚地呈现出来,构建了学生与自我对话的平台。
  总之,多元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话语”(马丁?布伯),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依托。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对话理论的观照,呈现了蓬勃的教学活力。只有多元对话,才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生成,只有生成,才能发展。多元对话,新课程语文创造性阅读的灵魂!

标签:创造性 对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