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日企败北!真摔还是假摔?:日企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日企败北,哀鸿遍野!如果2011年初有人用这个词形容日本实体经济未来一年形势的话,或许没人会相信。但现在,对于日本实体企业来说,新年的第一个月是喜忧参半的一个月。一方面,日本的支柱型产业,如汽车、家电、钢铁和电子等企业在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天灾等情况下,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或萎缩;另一方面,一些与资源有关的企业伊藤忠商社、三井物产、住友商社等企业却有超预期的增长。全世界似乎都在追问:日本制造怎么了?如果不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变,日本品牌可能会在这些传统行业出现非常大的危机和动荡。
   不过,路透社报道则指出,眼见不一定为实。券商对于日本的看法,并不比对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市场看法更悲观,经历过“3?11”大地震和海啸以及泰国洪灾后,一些券商简直不敢相信,许多日本企业竟然还赚到了钱。目前,日经指数股票预期市盈率(本益比)平均13倍,港股约10倍,澳股则略逾11倍。日企是真的摔了,还是仅有摔的样子?
  
  企业业绩喜忧各有不同
  
   在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尤其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汽车行业始终是日本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作为日本最骄傲的企业之一,丰田汽车这两年在国际市场却有些坎坷。尽管去年9月至12月取得了同比增长51%的营业利润,并上调了截至3月31日的盈利预期――从2000亿日元提高到了2700亿日元,但国际市场中,多年蝉联第一的丰田汽车却被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挤到了第三;同时,美国政府在“召回门”事件后,仍揪着丰田调查车门着火等事件不放。
   2月6日,日本三菱汽车宣布,计划2012年末停止三菱荷兰工厂的汽车生产,“今后销往欧洲的汽车将由日本以及泰国工厂供应”。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三菱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一直低迷不振,高额的生产成本更使得三菱在欧洲市场逐渐丧失竞争力。数据显示,2011财年可能出现了53亿美元的净亏损。
   日本的另一大支柱型产业――电子媒体产业则被媒体用“哀鸿遍野”来形容。曾经的电子行业巨头索尼2011年业绩惨淡,目前250亿美元的市值离曾经1000亿美元的市值相去甚远。夏普、日立和松下也分别预警利润可能大幅下滑或零利润等。据日前松下预计,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财年中,其或亏损102亿美元,据称,“这不仅创出了松下的年度亏损纪录,也创下了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新高”。与松下类似,夏普38亿美元的预亏损成为其成立百年来的新纪录,索尼则将连续4年出现亏损。
   然而,几大支柱型产业呈现的或多或少的危机,并不能说明日本企业的全面沦陷。与日本本土文化消费习惯密切相关的游戏、动漫产业,仍是日本经济向前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今年1月初,央视财经频道曾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正成为助推日本渐进式经济转型的动力。”“目前广义的动漫产业至少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而据查阅的资料,在日本前几大游戏公司2011年的预计财报或2011年第四季财报中,除了传统游戏机领域的“老大”任天堂公布了高达650亿日元的预计净亏损、Sega(世嘉)于去年4月至12月的收益下降7%之外,NAMCO?Bandai、Capcom(卡普空)、KONAMI、Square?Enix等公司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至少与2010年大致持平的成绩。
   不能忽视的是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在日本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很多,竞争十分激烈,由此,高性能、相对低价的机器人不断出现,现在,连欧美都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和技术。数据显示,在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机器人中,有30%以上是由日本企业提供的。
  
  日企财报惨淡“事出有因”
  
   不少分析认为,日企集体出现业绩亏损是必然现象。首先,去年3月的日本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本土的一些精密零部件产业链造成严重打击。由于日本企业对各自的零部件生产进行了精细的生产规划与合作分工,这种高效布局的另一面就是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急预案准备。其次,去年夏季泰国的大规模洪灾又对日本企业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了重大影响。另外,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需求走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诸如索尼、松下、夏普、丰田等日本标志性的、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
   其实,市场对于近期众多日本大企业出现的亏损原因的普遍解读,还只是表象,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如欧洲危机导致的进口市场越来越差)是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去年的两次灾难,只是将随着这一变化而发生的产业链变革过程缩短、放大了。
   对于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的日本企业来说,它的很多机制、高级管理层的观念都是建立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企业因欧美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受益的前提下,这些公司无论从产品设计规划、媒体投放以及人员安排来说,都偏重欧美市场。这在索尼刚刚下课的前CEO霍华德?斯金格的例子中显得格外明显。加上日本政经界人士始终以亚洲的西方国家自居的意识形态,导致很多日企战略判断上出现差错或延迟。另外,从目前三菱在欧洲市场的颓势也可以看出,欧美市场走弱对于日企的影响在数年前就已体现。所以,即使没有2011年的两个灾难,出口导向的日本企业依然会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与中国等新兴市场“此消彼长”的快速、巨大的变化中深受影响。
   同时,近年来,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呈现疲态,市场没有出现特别抢眼的新产品。还有,日本企业管理问题作为其传统强项,却频频曝出问题,如奥林巴斯等企业的丑闻等。种种积累,最终都反映在日本企业近期公布的最新财报上。
   此外,日企的内因也造成了日企目前的现状。据了解,在日本,职场潜规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对企业的忠诚度。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的忠诚度甚至比能力、贡献更重要,这也是日本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主要一点。这也注定了在欧美企业发生危机时,裁掉的往往是拿高薪的一族,但在日企的企业管理文化中,在企业做得越久的员工往往会坚守其位,被裁掉的往往是可能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员工,这不能让日本企业有效降低成本。所以,在危机来临时,日本企业往往反应迟钝,不愿改变,但从根本上说,这有部分原因也是受日本阁僚经济模式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决定力量的是阁僚,即相关执行部门的负责人,而非精英阶层(如首相),同时阁僚往往都是终身雇佣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求稳、不愿创新等也自下而上地影响着日本经济,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等。
  
  日企核心优势并未丧失
  
   尽管不少日本企业遭遇着艰难的业绩考验,但路透社日前的一篇报道却认为,判定日本企业败北“可能言之过早”。“他们遇到史上最大的地震和最大的海啸之一,相当于3个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核危机。之后又是泰国洪灾,那里有日本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此外,还有日元的问题。毫无疑问,情况很糟,但也不会比欧洲的情况更糟糕。”“部分传统的防御性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医疗保健。该行业的整体利润高出市场预估约8%。”
   这也正说明,日本经济不可能一直沉沦,在不远的将来,看似处于困境的企业或将重新崛起。阁僚经济虽然会造成“僵化”等不良影响,但却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日本企业的核心利益优势。首先,在阁僚的主持下,日本产业往往会有强大的产业政策,往往会有动辄十几亿美元的研究资金,如领先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其次,日本有一批根基深厚、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型国际企业,他们从上世纪开始,就不断在全球进行布局,与国际金融财阀、国际产业巨头形成了千丝万缕或竞争或联合的联系。况且,目前部分日本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是核心技术的丧失,而是不可抗力影响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从产业转移角度来看,日本转移的是本土不再领先的技术,“其高精尖的科研力量仍然保留在本土,无论是最新型的产品,还是关键零部件都在本土研制生产”。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日本在全球市场的布局非常合理,它主要是技术主导性国家,研发能力非常强,而成本基地大多是在海外,主要控制的也是上游产业,因此主要核心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受大规模冲击,他们恢复的速度更不会慢。
   再从行业恢复发展看,日本汽车的需求量已从灾后的萧条期恢复。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2011年,日本汽车产量下跌12.8%至大约840万辆,为两年来首次下跌。而自2011年秋季开始,该国市场供需水平就已恢复正常。以丰田为例,直至去年年底,丰田公司各地生产线已经基本恢复,也吹响了大规模反攻的号角。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年底丰田汽车订单为27万辆,是上一年同期的3倍。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对该国2012年汽车需求水平持乐观态度。预计2012年客运车和商用车的总需求量将同比升19.1%。
   当然,如果从供应链角度看,截至今年6月,日本所有核电站将陆续停机,或进行检修或对其关闭,因此日本本土制造业将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这对正在力图对其本土的供应链企业进行修复性布局的日企来说,不是好消息。此外,对于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来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伊朗、叙利亚问题可能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诸多变量,这也将成为日本企业2012年会面临的难题。
   因此,日本企业财报所显示的倒退,更多的只是反映了中低端市场在产业转移后受到的冲击,其高端市场仍居于重要地位。正如日本失去了曾经的市场,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在本身发展停滞的时候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如果日本重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便能使日本企业重新获得反击机会。
  
  日企依然值得借鉴之处
  
   没有一成不变的强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领先者。日本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企业模板”发展到现在人人批判的“企业反应迟钝”、“僵化”等问题,前后仅相隔20多年时间。这期间,日本企业也不可谓不努力,也没有完全停滞,但与当初洛克菲勒广场成为日元资产的风光相比,还是有些让人唏嘘。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企业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因日元升值导致业绩缩水,再到目前面临的转型之苦和“左右两难”的种种经历,或能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诸多国家的企业提供借鉴。
   一方面,日本产业链的海外布局带来的“技术外溢”、“人才缺失”等问题,始终是日本政治、经济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虽然日本企业目前仍然掌握着很多核心技术,但是伴随着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日益严重,“人才积累”这一隐藏在企业财报和经济数据背后的重要因素,将越来越影响到日本企业后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不断地布局海外,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从日本企业退休的高级技工被派到东南亚、中国等地区“发挥余热”,而随着当地企业的工人技术成熟之后,又会有更多的产品零部件在海外生产。日本本土制造业变得越来越“精干”与“核心”,而其海外的生产线变得越来越庞大与成熟。
   虽然日本企业目前面临更多的是“操作性技术”的外溢问题,而且伴随而来的是这些日本企业能继续获得较好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对日本经济来说不是好事。而上述过程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处理好人才与技术的健康发展,或能带来启示。同时,在研究日本企业的变化情况后,中国企业做好自身在亚洲以及国际产业布局的角色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之间,在产业链方面的合作与分工也会遇到日本企业类似的问题。因此,日本企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应成为中国企业的参考。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层面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时候,要注意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以避免在传统技术扩散后,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彻底退出当地市场。
   大企业往往会墨守成规或者固步自封。这在前面对于日本一些企业业绩出现巨幅亏损的时候已提及。那么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来说,学习日本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我们看到发生亏损的日本企业并没有倒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企业在产业布局时,应当对经济格局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不仅仅只关注行业的发展。
   此外,日企在2011年的巨亏更多反映其产业转移后在中低端市场受到的冲击。而在高端市场,日本产品仍然占有重要位置。日本企业长年以来所积累的核心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具有一定优势。

标签:败北 假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