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名家小随笔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名人的读书笔记

《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3篇)《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第1篇) 《名人传》一书讲述了三位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一生。贝多芬为

人类音乐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把纯美的心灵用圣洁的雕塑、绝美的壁画留在人

间;托尔斯泰用真理与爱创造了动人的文章。他们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并未停下为

自己的事业奋斗拼搏的步伐。这本书撰写了这3位伟人伟大而不朽的生平。 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思

想的烦恼,绝望与敌人,还有病魔的一次次来访。命运总是在捉弄他们,但是他们凭着顽强

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不屈不挠的坚持着,熬过了这些坚难困苦。 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世

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面

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面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他们为了崇

高的信念像猛虎那样难以驯服不向世俗低头,他们对真理不屈不挠的坚持像水滴穿石那样锲

而不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像顽石那样坚不可摧,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持之以恒

的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名人传》为我介绍了3位知名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虽然他们以前都是等闲之人,

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伟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真挚的爱、

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品德,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人。

《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第2篇) 英雄在我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当我手捧一本《名人传》细品

其华之时,才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贝多芬伴着失聪的双耳谱写出了千百名曲;米开罗琪罗在岁丧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

终逝世于工作室中;托尔斯泰在战争的烈火中释放满心怒火;他们的巨大痛苦和孤独磨炼

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成为“心灵”伟大的英雄。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

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

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

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

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

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

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

者之列。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

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

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对世界有贡献的名人。看了这本书,我体味出一个道理:

有些事如果认真去做,可能难事就会变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变成难事。纵观历史

上的许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第3篇) 暑假我读了名人传,这本书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他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有名的人物。他们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虽然他拥有如此高的荣誉,

但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

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玩没

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有时把他关在小屋里一整天。使他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贝多芬年轻时前往维也纳去拜访莫扎特,可惜的是他在维也纳学习的时光很快就中断了。

原因是他的母亲患重病且不久要离开人世,失去心目中唯一的亲人贝多芬悲痛欲绝,这些不

幸一起压在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但他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所有的

精力都放在了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虽然他生患重病,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

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摁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世界不曾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给予

世界!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能做到?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认为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用苦难铸成了欢乐,也就是他超于常人的毅力与奋斗精神。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想到要他人帮助。而不是面对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

不是要别人帮助。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朋友,所以他只能孤身一人,奋力应战。虽

然很孤独,却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我希望所有人嫩想贝多芬一样活着,一样用我们的

双手去创造快乐。让我们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篇二:《名人传》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生于法国中部高

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

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

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人们“呼吸英雄的气息”,替英雄

人物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共称《名人传》。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

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

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

音乐写小说。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

传》组成。作者想利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纠正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

芬、文艺复兴时期(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名家小随笔)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是希望这些艺术巨

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

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人物的生平做琐屑的介

绍,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

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

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部“英雄交响

曲”。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

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

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

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

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第一部《贝多芬传》。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母亲是个女仆。他的天分很

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性格粗鲁,爱酗酒,甚至用暴力逼他学音乐,

毫不顾及他的心情,有时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个屋子里,一关就是一整天。贝多芬

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他独自一人

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

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从1796

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这个

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

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

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他面对困难,

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

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第二部《米开朗基罗传》。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

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

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

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很多的名城,

雕塑水平不断地提高。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

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

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

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

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

间。

天才,总有过人的品性。他的意志简直是一无所能;甚至可说他的精神与他的心也是一

无所能。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

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只

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就是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造就了他孤独的性格,而孤独

创造意志,意志则创造英雄 第三部《托尔斯泰传》。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两岁丧母,九岁丧父。1840年入喀山大学,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

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

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

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62年他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与《安娜·卡列尼娜》。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

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

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

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

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最终他以自

己的努力而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从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

念。篇三: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读书笔记李斯琪 高二四

一、关于作者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

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科拉·勃勒尼翁》及《名人传》三

篇。

二、 版本信息

作者:(法)罗曼·罗兰 著,陈筱卿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4-1字数:268000

页数:281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511701978包装:平装

定价:13.00 元

三、 内容简介

《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

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之作。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位文学艺术巨匠一生坎坷,为了追求真善美,历尽

苦难却始终不改初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些英雄的风采,从中汲取成功的力量和战斗的勇

气。

四、章节目录

译序贝多芬传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米开朗琪罗传

序篇

上篇:斗争

下篇:舍弃

结束语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五、 精彩片段

(1)人生是艰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往往是悲惨的,没有

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2)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3)贝多芬、弥盖郎基罗、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

由于疾病的折磨,或由于悲惨地的遭遇、或由于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

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他们凭着对人类的爱,对人

类的信心,他们坚持着艰苦的里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弥盖郎基罗

用他的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须仰视才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

时候,尘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4)这一切卑微的心灵对于托尔斯泰的长成上的影响当然是昭然若揭的事.暮年的托尔

斯泰似乎已在这些灵魂上萌蘖,试练了.他们的祈祷与爱,在儿童的精神上散播了信仰的种子,

到老年时便看到这种子的收获.

(5)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

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

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

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

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六、 读后感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作品展示了处于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

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传记写出了他

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名人传》给人的启发和教益是非常

丰富的,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三位艺术家面对困难苦厄时 表现出来的无比坚强与执着。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

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

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

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

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

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

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

还能理解吗?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虽然鲜花和掌声不可或缺,但更多的是

荆棘与坎坷、磨难与挫折。《名人传》通过三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用艺术的语言告诉我们:

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坚强地面对它,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纵观历史长河,但凡作出杰出

成就者,无一不是勇于战胜困难的强者。无论是遭宫刑受羞辱愤而作《史记》的司马迁,还

是高位截瘫而成就斐然的张海迪,无论是盲聋哑残疾却精通多国语言而蜚声世界的海伦·凯

勒,还是全身仅剩下两个手指能活动的被誉为“当代牛顿”的物理学家霍金,他们在常人难

篇二:读文笔记(1一一50)名家经典言论

读文笔记(1一一50)名家经典言论 读文笔记(1一一50)名家经典言论海城

名家经典言论(海城辑)

1、是问题而不是话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一一必须要给学生点拨到,是问题,而不是话题。 问题是什么?话题是什么?

如果是话题,无疑是争第一,或竞争

他们真的不在乎争第一吗?

而对于命题材料中的问题,至少要提醒老师给学生厘清:

1.外国人为什么会对我们爱争第一感到困惑?

2.国人热衷于竞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3.东西方对于争第一有如此差异,我们如何看待?

总之,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任务的,是命题中的问题

,这需要学生去厘清和概括出来;驱动学生作文的,是问题带给他们的思考,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果溯因;两相对照,比较优劣,分辨剖析,权衡取舍……等 还可以概括为:

1.老外为何对争第一如此淡然?

2.国人如此看重争第一究竟为那般?(罗小维)

(话题:谈话的中心。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2、任务型作文的任务层次

一般可把任务分成两个层次:

一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第一位的,可用我要做什么或要我做什么来概括;二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第二位的,可用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来概括。

第二个层次的任务是行文的中心、重点,但第一个层次的任务是问题的引导及行文思路的方向。许多考生往往因为行文的重点也可能是以前写作的惯性思维而忽视或遗忘了第一个层次的任务。如2016年广州一模:三则新闻中,你推荐哪一个上《暖闻》?考生一开篇就写油条哥如何有道德如何诚信等,直接奔向了第二个层次的任务。无视写作指令也就无法没有完成第一个层次的任务——我推荐油条哥上暖闻!虽然第一个层次的任务在行文中极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很重要,不能不写!(孙胜韬)

(数一数有几个任务?都是什么任务?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一一第一个任务,观点性任务,一句话即可,开头结尾都表明,强调、呼应,表明是按任务作文;

请给小陈------写一封信一一第二个文体任务;

阐述你的看法一一第三个任务,文章的写作重点,主体部分的内容。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一一第一个任务,观点性任务,一句话回答;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一一第二个任务,审题立意的范围;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一一第三个任务。写作的重点。思考一一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贯穿全文;权衡一一即比较,对比三个人物求同求异;选择一一与任务1一致,三人挑选一个人物。)

3、时评就该思考的三个问题:

对于一则新闻时评,学生最应该思考的就是三个问题:

1.这是一件什么事?或者说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

2.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对这件事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更直白地说,就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往往会作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

说白了,就是对事情进行定性,进行原因分析,进行价值判断。(豫北闲人)

4、高考作文新走向: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

走向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或者多出几个字来,而是深层次的作文考查方向与内涵的变化,或者说是开始触及作文教学中何为根本性东西的问题,那就是在真实社会语境中考察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不偏激,不盲从,学会质疑和思辨,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推理和深层次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摆脱以往作文教学方面让考生挖空心思去审题,然后天马行空展开泛泛议论,考生搜肠刮肚网罗新颖素材和美词佳句,而思维一片混乱,逻辑不通,空有一个花架子。

这个作文题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其引导考生正视现实矛盾性,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并阐发清晰,迈出了实质上很重要的一步。它在设置一个现实社会中充满矛盾、带有争议性的情境,考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和稀泥,而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有自己的观点和选择,而不能做骑墙派或老好人。而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显得尤其重要,也尤为紧迫,因为成年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他们进入高校或者踏上社会,同样要面对这样的矛盾或冲突的情境,不会是光明一片。 其次是引导学生走出假大空的泥淖,引导学生必须说人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能体现出层层深入的思维导走向。这个题目你要写好它,必须有逻辑分析能力,表明你的观点,然后阐述你的态度,要运用哲学观点,通过现象挖到本质,能由表入里,在情、理、法的内在脉络中进行分析阐述,走向思维的深度。需要逻辑的严谨,说理的透彻和表达的充分,并且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所以考生必须走出泛泛而谈的套子。所以这个作文题并不像漆老师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在安全道德里打就能写好这个作文题。

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等指令,这些指令都是指向考生的思维能力层面。

他们现在最缺的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不盲从,不唯信,还原真相和事实,大胆怀疑和质证,基于事实和真相基础上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这样的孩子才是将来有头脑,能思考的公民。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一味地肯定,凌空蹈虚,不接地气,成为行尸走肉的僵尸人。

如果说师生皆苦不堪言,越练越累,越练越迷糊,只能说当前国内的高中作文训练,老师到学生,还没有走出应试作文的套路来,还想用素材加格言或者是讲一个自己都不信的故事,获得高分,还没有意识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价值,没能学会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高中乃至整个国内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要求,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应势而变,而不能将板子打到高考作文题身上。(崔志钢)

5、高考作文新常态:

如果2016年再考任务型作文,就用高考作文进入新常态一词一一由自我印证到客观辨

析,由观点先行和泛泛而论走向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海城)

6、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区别于以往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2015年课标卷作文首次调整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此用语变化体现出课标卷作文对材料的综合理解、整体把握较之以往更为强调和重视。因此在备考中,考生应综合理解材料,抓主体事件,勿走以往抓个别词句便立意行文的老路。

剩下这两个月时间,考生作文训练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尽量命制能提供多元选择、无明显是非结论的材料进行作文;

二是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三是在综合(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要求下,把握从就事论事到因事及理(含意)的度,避免学生用例失当、说理空泛的毛病。

据分析,从自选角度到选准角度到如今的选好角度,课标卷要求中对写作角度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一则材料可供切入的写作角度可能有很多,但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就只有几个,其他只是次要角度。因此在备考中,应学会在立意时选取更为中心和重要的角度切入,如此方能斩获高分。(语文新高考)

这类作文一般都会有类似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看法的写作要求。这一要求明确表明考生对材料要有自己的认识,以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常见不少考生从材料得出观点之后,拼凑一些事例论证了事,极少自己的分析说理。

议论文讲道理应该成为阅卷重点,考生明确观点后,你要告诉读者观点之所由来。如广州一模题,如果认为应选择画展主办者的新闻刊登在《暖闻》栏目,则要分析为什么这则新闻最为温暖或者最合适。又如上面的题目,如果主张小钧可以考虑就读高职院校,那么你要有劝小钧选择高职的理由阐述。

发轫于2015年全国卷之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业界认为这不仅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更是高考作文写作风气的变化——由欣赏抒情、文采,而注重理性、思辨。(同上)

7、高分路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向不仅仅是防止套作、宿构,而是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交际生活。在价值导向方面引导学生尊重他论、文明交流,并由封闭性的私域说理或强说强辩走向公众说理与公共文明。公众说理所需要的公共理性与文明情怀关乎公民美德与思维公正,因而,国家推行新型作文旨在立德树人,提升国民素养。

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学生则需设想交流的对象,然后文明交流,而非自说自话封闭说理。所以,作文时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要呼应他说,尊重别论。这是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最起码的知识储备。

高分突破的首要路径就是审清任务要求,着意内涵解读。

高分突破 立足矛盾关系着意内涵解读

对于一则材料,考生需首先明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这是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前提。内容指向事件,含意指向事件所体现的旨意。本则材料内容是校园老建筑是否应拆除。当命题材料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时,考生要能从材料中发现矛盾对立点,提炼矛盾对应关系。 如2015年全国I卷就可提炼出传统伦理与现代理性、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情与理、情与法、法与理等之间的矛盾关系。

是否拆楼这则材料提供了两难处境:从理想角度看,学校追求发展立足现代化建设,事关学校发展大计,拆楼似乎无可厚非,但确要拆除,校方又可能背负破坏人文环境的指责;如果保留,又要受制于用地所限的现实制约。所以,拆除,感情上难以接受;保留,学校发展深受影响。

由此找到矛盾的两个对立点,并提炼出一组矛盾对应关系,这样便可拟出材料含意:校

园人文建筑与学校现代发展的冲突。而矛盾对应关系的发现有赖于关键概念,所以,寻找概念间的关系是发现矛盾关系的较好路径。

材料中矮小、简陋、老旧等概念表明教学楼的现状并非危楼,只是不再适合作为教学场所而已,但可以通过修缮改造进行再利用。材料借助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等修饰语表明了旧建筑的特殊性,对特殊性即对老建筑内涵挖掘的深浅就决定了作文思想的深浅。 除命题者提供的解读方式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解读老建筑的内涵:老建筑已非普通教学楼,它积淀着无数学子的集体记忆,是师生情感的纽带,是唤醒记忆的催化媒介。是历史与人文情愫的校园文化符号,是凝固的音乐,是活的标本。是具有永久的激励教育、启迪与怀旧意义的精神高地与文化食粮。这样的概念厘定就避免了写作的浅表化。

立足矛盾关系,着意内涵解读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突破、获取高分的有效路径。 (欧阳国胜)

8、作文中的下定义:

对论题下定义,对议论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来为了观点的严密,二来为保证文章在展开论述和论证的过程中不致跑题。但是下定义需要从感性材料里进行理性的抽象。这里的关键是定义要准确到位。(孙绍振)

9、议论文需要过渡(层次)

但是这里又冒出一个大多数人的概念。这和题目中的材料是矛盾的,因为材料只提供了一个人,即科学家的说法。这里需要一个过渡。

一种办法是分类:盲从有几类,一类是盲从权威,一类是盲从多数,或者主流意识形态。 另外一种办法是从个别化为普遍,如,盲从往往不只是一个苹果和权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盲从的对象并不限于孤立的事件,而是盲从主流,或者大多数人的看法,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扼杀了自己的经验。

为什么要有这个过渡?因为议论文讲究逻辑的一贯性,从一个具体的事实发挥起来,提升到普遍规律,逻辑上要细致,过渡要婉,要自然,要顺畅,最高的表现是天衣无缝,让读者觉得顺理成章,心悦诚服。这就叫做以理服人。没有过渡,直接从一个论断跳跃到另一个论断,这就叫做粗暴武断。

议论文分析问题,解决了立论全面的问题以后,就要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是分类全面,逐条展开,其次要有层次,层层推进。不然,就会杂乱无章。其中的例子,举了不如不举,为什么?例子不突出。论题是普遍的,而例子是无限的。因而举例贵在突出的、鲜明的、雄辩的、新鲜的、有冲击力的,不要举陈旧的。

文章写得有逻辑、有深度,层层深入。通常的议论文往往先有论点,再举与论点相一致的例子,实际上排除了与论点不一致的例子,这样的论点,是固定的、僵化的。而这位,先确立一个论点,然后举例子说明、分析,从坚持自己看法的必要性,到坚持之难,第一需要勇气,不怕牺牲,再到要有能力和才干,最后还要不怕孤立。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深化论点,得出更为周到的结论,议论到位了。(孙绍振)

10、理的层次:

评论是一种讲理的艺术,在我看来,这种理,起码包含三个层次,其一是理性,其二是逻辑,其三是伦理。理性是知识论上的,逻辑是方法论上的,而伦理则是道德层面对这个职业的规范。三种理中,最基本的理应该是方法论层面上的逻辑。(曹林)

这种将论据和结论起来的论证过程和方法,就是逻辑。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

评论是一种致力于说服人的文体,如何才能让人信服和接受你的观点呢?你必须讲理,这个理是什么?就是逻辑!逻辑是一种交叉的共识,或者说是一套实现交

流和达成共识的规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政见,但为

了可交流,须接受一套共通的关于讲道理的规则,那套规则就是逻辑。价值观

不同没问题,但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可以坐下来一起交流问题的,因为大家都信守逻辑。 论证时常用的逻辑也就集中在几种基本的推理上: 演绎、归纳和类比。(曹林)

11、高考作文考什么?(陈妙云)

考思想、考思维、考书面语言表达。

思想的备考,主要贯穿于考生的成长过程中,贯穿于考生对世界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的与认识的过程中,贯穿于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书面语言表达的备考,主要抓语言通顺(评分标准原话),没有语病,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有文采(评分标准原话)。

12、中心突出:(陈妙云)

高考作文中心突出的思维方法与步骤是:说什么(立意)——用什么说(论据)——怎么说——用心说——辅助说。

所谓辅助说,即在用心说的过程中,辅助性地运用一些突出中心的点睛手法。考场作文突出中心常用的辅助技法有:观点句技法、标题点睛法、开篇显志法、独立段显志法、卒章显志法、反复点睛法,等等。

13、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14、要证明普遍原理,不管举多少例子,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因而从论证方法上说,举证分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一种则是普遍的、概述性的。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在举例以前,或者以后,用最简括的语言点一下迷信权威的事例,如在西方长期不敢质疑亚里士多德的重量与自由落体的速度成正比,在中国当代不敢批评鲁迅对中医的偏见,等等。(孙绍振)

从具体事例上升到原则上,更具议论文的理论性。

囿于议论文教学的成规,显然没有在层次上深化的自觉,而是让观点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

这篇文章,以中学生现有的水准衡量,应该是比较好的。首先是立意比较好,其次是结构大体上合理,再次是文字也通顺。好比一座房子,远远看过去,还不错,但是,进入内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装修上有毛病,主要是论据有些粗糙,在关键词语上该扣紧论点的没有扣紧,内涵不能一贯到底,思路不够严密,在修辞上不够精练。

15、立意:

目前的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而非话题作文,所以在作文中,试图以独词来概括作文立意的想法大多是错误的。

把作文立意表述为创新,爱岗,敬业,喜爱自然美景等等是不准确的依照这个思路写作的话,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写成创新是……创新是……创新是…………才能创新……才能创新……才能创新创新需要……创新需要……创新需要……的阐释性作文,这是在将材料作文简化为旧式的话题作文,是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努力矫正的一种作文形式。

借用黑龙江省高考阅卷作文评卷小组组长金耀民老师的话,材料作文立意的确定要体现

篇三:名人读书做笔记故事

名人读书做笔记故事

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蒲草笔记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

布袋笔记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陶罐笔记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无论是报纸、杂志、小说,还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都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读书法,读书时不仅要筛选摘抄其中优美的词句段,还要勤于动笔,精于总结,还要善于思考,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人知道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可是往往是不能坚持始终,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养成积累运用的好习惯,必将受益终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标签:家小 随笔 名家散文随笔 名家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