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用中成药需要辩证_辩证选用中成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小儿外感发热在小儿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病因是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气。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治疗要及时,用药要正确、审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关键词】辩证;中成药;小儿;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发热,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小儿外感发热在小儿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一旦发病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治疗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成药有许多种,因其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小、使用方便而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的欢迎。在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
  1病因
  1.1外感六淫因气候反常,或人体调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六淫之中,以火暑湿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入里化热而致外感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六淫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暑湿等。
  1.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毒为四时六气运化失常所引动而肆虐,多由口鼻入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如非典型性肺炎。
  2临床诊断
  2.1小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活动过度、穿衣过多、环境温度过高,吃饭哭闹等会造成体温暂时升高,这时的孩子若全身状况良好,无异常状况,属正常情况。如果小儿腋下的体温达到37.5℃,又出现一些如鼻塞、流涕、面红等症状,可以诊断孩子病理性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1~40.4℃为高热,<40.5℃超高热。
  2.2腋下体温在37.2℃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并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重、口渴喜饮、舌红苔黄、面赤、脉数等症。
  2.3伴有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症状,如咳嗽、喘息、胸痛、呕吐、泄泻、烦躁等症。
  2.4有感受外邪史,接触疫毒史,不洁饮食史等。
  3辩证
  3.1风寒表证: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恶寒,发热,无汗,流清涕,痰稀白易咯,面色白,身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3.2风热表证:除了有鼻塞、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恶风,流浊涕,有汗或无汗,痰稠黄或白,面色红赤,咽红肿痛,口渴,小便黄,哭闹或烦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
  3.3暑热夹湿证:多发于夏季,表现为壮热,汗出热不解, 头晕头痛, 鼻塞, 身重困倦, 面色红赤, 哭闹或烦躁, 咽红肿痛, 口渴欲饮或口干不欲饮, 纳呆, 恶心呕吐, 泄泻,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数等。
  3.4时疫外感证:症状与风热表证的症状相似,但其发病更急,全身症状更重。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寒战, 头剧痛, 鼻塞, 流涕, 咳嗽, 面目红赤, 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 咽红肿痛, 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身痛, 腹胀腹痛, 或有呕吐、泄泻, 舌质红或红绛, 苔黄燥或黄腻, 脉洪数。另中毒型流感病人表现为:高热不退、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命。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4治疗原则
  4.1小儿外感发热的病机各有不同,但发热是共性,故而“热者寒之”,以清热为主要治则,临床上要根据不同证型辩证论治,有解表退热,清热解毒,清暑化湿,清热利湿,通腑泻下,益气养阴等治法。用药时应注意小儿生理特点。小儿如草木之方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 “稚阴稚阳”之体,治疗要及时,用药要正确、审慎。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尽量选用儿童专用中成药,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儿童年龄与体重相应的对照量表选择合适的药量;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用药量不宜过大,特别是药性较烈和含有有毒成分的药更要权衡利弊。用药应中病即止,顾及小儿体内阳气和阴津,如用药后小儿高热退去,体温稳定正常,苦寒和发散的药即可不用。另应注意外感发热病后易出现一些虚亏症状,气阴两虚较多,此时需加以调理,扶持正气,恢复体质。
  4.2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药注射剂特别注意:(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用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4)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5辨证论治
  5.1风寒表证
  【治法】解表退热。
  口服药可选用
  1)正柴胡饮冲剂(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2)午时茶颗粒(白芷、苍术、柴胡、陈皮、川芎、防风、甘草、广藿香、红茶、厚朴、桔梗、连翘、六神曲、麦芽、前胡、羌活、山楂、枳实、紫苏叶)。
  注射剂可用柴胡注射液。
  5.2 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5.2.1风热初期,发热多为中低热,口服药常用
  1)小儿感冒冲剂(菊花、薄荷、板蓝根、大青叶、连翘、藿香、生地、白薇、生石膏、地骨皮)。2)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生石膏、知母、地丁、金银花、麦门冬、黄芩、玄参、连翘、龙胆草、生地黄、栀子、板蓝根)。3)银翘解毒片(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4)柴黄片(柴胡、黄芩)。5)小儿清热灵(白屈菜、北寒水石、黄芩、重楼、柴胡、天竺黄、紫荆皮 、射干、板蓝根、牛黄、菊花、冰片、蝉蜕、珍珠、黄连、麝香)。6)小儿金丹片(朱砂、橘红、川贝母、胆南星、前胡、玄参、清半夏、大青叶、木通、桔梗、荆芥穗、羌活、西河柳、地黄、枳壳(炒)、赤芍、钩藤、葛根、牛蒡子、天麻、甘草、防风、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薄荷脑)。7)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
  5.2.2中期对持续高热并伴有乏力、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等症状可用1)小儿牛黄散(大黄、浙贝、黄连、花粉、赤芍、甘草、银花、连翘(去心)、炒二丑、制没药、制乳香、雄黄面、牛黄、冰片、麝香、珍珠)。2)小儿羚羊散(羚羊角、天竺黄、朱砂、甘草、冰片、金银花、紫草、连翘、牛蒡子、浮萍、赤芍、西河柳、牛黄、黄连、葛根、川贝母、水牛角浓缩粉)。3)小儿清热宁颗粒(羚羊角粉、人工牛黄、金银花、黄芩、柴胡、板蓝根、水牛角浓缩粉、冰片)。4)紫雪散(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朱砂、玄参、玄明粉、沉香等)。5)至圣保元丹(胆南星、防风、羌活、茯苓、麻黄、陈皮、全蝎、朱砂、牛黄、麝香、琥珀等)。6)羚羊角胶囊(羚羊角)。7)清开灵口服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8)清热化滞颗粒(大黄(酒炒)、焦槟榔、大青叶、北寒水石、山楂(焦)、薄荷、化橘红、草豆蔻、广藿香、前胡、麦芽(焦))。
  5.2.3对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高热惊厥或神昏者,应选择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之剂。常用药有1)安宫牛黄丸(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2)回生救急散(天南星,黄芩,天竺黄,木香,柴胡,白附子(炙),莲子心,荆芥穗,天麻,川乌(炙),橘皮,薄荷,葛根(用粉),山川柳(去梗),滑石,大黄,玄参(去芦),牛蒡子(炒),僵蚕(炒),桔梗3钱,黄连)。3)牛黄抱龙丸(牛黄、胆南星、天竺黄、茯苓、琥珀、麝香、全蝎、僵蚕(炒)、雄黄、朱砂)等。
  5.2.4后期高热已退,病有好转,但仍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尿黄等症者,可选用1)养阴清肺膏(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2)青蒿鳖甲片(青蒿、鳖甲胶、地黄、知母、牡丹皮)等。
  5.3 暑热夹湿证
  【治法】清暑化湿,清热利湿。口服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液(冲剂、水剂),葛根芩连微丸等药。
  5.4 时疫外感证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透表。口服药常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银翘解毒片,清开灵口服液,小儿流感糖浆等。
  5.5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均可用于风热表证、时疫外感证和暑热夹湿证,须注意辩证谨慎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标签:外感 中成药 小儿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