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谈判技巧 > 正文

精心设计精彩课堂|精心设计 彰显课堂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堂教学是由每个生动的细节和谐构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而教学设计的方面很多,本文我就自己感触很深的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享。
  一、语言是教学的外衣
  化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本身的精彩就能吸引更多人探索,教师的语言是带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开篇词。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严谨、准确、干练、规范,也要带有激情、美感,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
  科学和艺术不是对立的,科学中蕴含着艺术的美,化学中尤为如此。化学中有很多美的体现,如苯环的结构是那么完美无缺,再如有机物中的官能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那么充满人性……进入化学的世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命和灵性的世界,在这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中,怎么不让自己的语言充满艺术性和激情呢?虽然课堂教学中忌讳事无巨细的设计,但是充满美感和诗情画意的语言会使学生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渐渐进入化学缤纷世界中探索。如,1999年我在讲《浓硫酸》时,恰好语文课刚讲朱自清的散文《梅雨潭》。上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引言:“我们不仅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还要惊诧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进入学习,轻松而愉快。又如,2002年我在讲《苯酚》一课时,当时刚上映《蜘蛛侠》,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分析:“同样是一副黑色面罩,戴在居心叵测人的脸上就成为无恶不作的歹徒,但若戴在蜘蛛侠的脸上就会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同样是羟基,间接连在苯环上就成为醇,而直接连在苯环上就成为酚,这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在掌声中进入新课。再如,1998年在讲《钠》以前时,课前在做实验时,在把金属钠投入酒精时偶尔会沾在试管壁上,所以为了防止在上课演示时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做了这样的语言设置:“看!金属钠不但活泼而且还有些调皮呢!”这句话也确实用到了课上,缓解了当时尴尬的局面。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讲课时要求语言要科学严谨,如果教师能用浅显明了的语言来阐明问题,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到过滤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难溶性物质留在滤纸上,而溶液则透过滤纸进入烧杯。我就用生活中的筛子打比方,“滤纸就像筛子,在滤纸上也有肉眼看不到的空隙,离子、小分子等穿过了空隙,而大颗粒物质无法透过留在了上面。”学生立即明白了。在蒸馏实验中,讲到冷凝器有关冷水的进水口时,多数学生建议冷水上进下出。于是,我就列举了生活中逆风和顺风的事例。我说,当你在寒风骑车行进中,你们骑车分别顺风和逆风前行,哪个会更冷?学生的答案是一致的,逆风中前行更冷。我马上问:“蒸馏出来的热气从冷凝器的上口进入下口出去,那么,冷水应该从哪里进?”答案又顺利产生。在讲到容量瓶时,有些学生纠结于容量瓶不能长久存放溶液的问题上,我就直接告诉他们,容量瓶就像一口锅,是用来做饭的,盛菜需要盘子即试剂瓶,学生豁然。
  二、情景的创设
  学习情景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情”是感情体验、动机培养,“景”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所谓“情景”,是既有“情”又有“景”,即情景互融。确切地说,教学情景中既蕴涵着一定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又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恰当的情景创设会在“教材――情景――教师――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多项联系,使教学活动迅速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空间。和课堂气氛融洽的情景设置,不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也可以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多样化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是枯燥的,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了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功能性情景设计。
  1.引发内容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如2002年,在讲授《苯酚》一课时恰逢初冬,流感来袭,我在教室提前喷洒了来苏儿水(甲酚的皂溶液),学生在进入教室后马上被这强烈的气味所冲击,不但预防了感冒,而且从感官上对这节课有了强烈的映像,为引导学生认识苯酚的物理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对苯酚物理性质的认识。
  2.引发情感
  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这种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高一《环境保护》一课,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一次普及性教育,旨在通过对污染危害性的简单了解,强化高中生的环保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这部分知识,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小品,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参加表演的学生在设计小品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同学们通过观看这次演出,也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3.引发思维
  创设情景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上《乙醇》这节课时,我在讲桌上摆满了各类酒品,有白酒、红酒、啤酒……,看着这些美酒,我一边讲解着有关酒的知识,一边品着这些美酒,学生也诉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酒的知识,大家的求知欲马上就被点燃了,一节课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后来的检验证明,这样的情景设计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掌握的程度也非常好。再如高一《硅和二氧化硅》一课,我采用了“硅谷”旅游的形式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当作一个“硅谷旅游景点”的导游,用一种对自然风景充满热爱之情的激情语言带领学生游历了“风景”,同学们对于未知的“景点”充满了好奇心,带着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致勃勃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在我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先讲了这样一件事:放学路上,小俊和小刚经过文具店,二人都准备买一支8元的圆珠笔,小俊有9元,而小刚只有7元,怎么办?大家齐声答道:“小俊借给小刚1元。”我马上说到:在微观世界里,微粒间也有互助精神。在一特定的场合,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了,氯原子一拱手:“钠小弟你好!把你的最外层那一个电子借我一用,省得它影响你情绪的‘稳定性’”,钠原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于是乎就生成了“NaCl”;而“HCl”的生成就有所不同了:这一回,在另一个场合下,氯原子遇到了氢原子,氯原子又拿出攻关的老手法,它一拱手:“氢小弟你好!把你的那一个电子借我一用吧,省得它让你的情绪‘不稳定’。”氢原子说:“我可不是钠原子,我要是把这个电子给了你,就一无所有了。”氯原子很宽容、理解了氢原子的难处。于是两个原子一商量,决定合资,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一对电子供两个原子共同使用,这样既帮助了对方又有利于自身的稳定,这是利于安定团结的好事。通过这样形象化的对白,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性地掌握了。
  三、让生动的化学实验带领学生探究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
  作为化学教师,自身的实验技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必须具备过硬的实验技能,包括规范的操作和贴近课堂教学改进实验的能力。教师在课上的每一个实验都要提前做好试验,通过试验对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提前消除,可能出现的不符合实验的正确结果做好解释。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时,在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时,有这样一个习题: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哪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增加了一组演示实验,装置如上题图中所示。为了验证是否有电流通过,每组装置都要用灵敏电流计测试,如果在课堂上逐一连接并当时测试,需要有一个助手帮忙,很耽误时间,同时还可能由于两种材料的电势不同,在瞬间有一个指针偏转的现象发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导。为此,我提前在每组装置上接了一个小的灵敏电流计,按图示组装好仪器,并把各自小烧杯中的电极用胶带固定在烧杯内壁,这样一来,只需在实验时注入对应的溶液。实验很成功,现象也非常明显,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四、习题设计应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并有所延伸
  1.题海深深,教师和学生手头的习题谁也无法做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做好积累,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恰当运用。
  (1)多看题、解题。
  (2)及时归纳题型,把所见习题按照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等不同层次进行归类。
  2.在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时,完成了整个课堂体系的设计框架后,要把习题和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练习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一个题都不放过地让学生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习题能够体现当堂重点、突破难点。习题要具备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一个习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和掌握一定解题方法的目的。
  例如,在讲有关氢氧化铝的计算题时,历年来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时情况不是很好。学生一般容易丢掉一个答案,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这种类型题一般会有两个结论,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100ml 1mol/L AlCl3溶液跟一定体积(100ml、150ml、200ml、300ml、350ml、400ml、500ml)的1mol/L NaOH溶液混合后可得沉淀分别为多少克?并要求学生在解题时画出坐标图(如下图)学生的计算结果依次是:2.6g、3.9g、5.2g、7.8g、3.9g、0、0,这样一来,他们通过图像、数字,明白了可溶性铝盐和强碱反应生成沉淀的结果为什么会有两个,同时发现了图像解题法。
  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习题:
  ①将100ml 2mol/L AlCl3溶液跟一定体积的4mol/L NaOH溶液混合后可得7.8g沉淀。则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是多少ml?
  ②将100ml 1mol/L Al2(SO4)3溶液跟100 ml的NaOH溶液混合后可得3.9g沉淀。求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五、问题设置
  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我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运用》一课时,当在学生完成了以下这几个实验后。
  摘自笔者的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运用》
  1.学生实验
   2.学生讨论
  (1)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2)锌片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3)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4)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这是我第一次的问题设置,但在其中的一个班教学时,发现他们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被卡住了,此时,我也发现了问题设置的不合理,因为这种问法很难,并且它的位置应是在所有问题之后。于是我马上把它调整为“①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什么气体产生?”但在后一个班教学时,又发现问题的整体设置并不符合思维的渐进和连贯性。所以调整为“②溶液中C(H+)如何变化?”为了和第一题中的“铜片上有什么气体产生?”相对应。随后接着问“锌片质量有无变化?”就顺理成章。为了对应第二题,下面就把问题调整为:“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这样就可以给出最难的一个问题“④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当然,此时这个问题也变得容易了许多,学生很快就有了结论。所以,在最后一个班教学时,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都变得很轻松。
  总之,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像导演手中的一个好的剧本,它既能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有教师和学生活动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当教师用他的心灵感悟生活,以精心的态度设计每节课,那么,我们必将在日常教学中随时随处看到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必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

标签:课堂 精心 精彩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