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大全加翻译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个不容语文教师忽视的重点。不仅因为文言文是考试重点之一,更因为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然而文言文离现实生活较远,常使现代中学生感觉难学,难以理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并学好它。
  一、 重视新课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 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 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如“无人问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三顾茅庐”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自然而然涉入课文内容,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 由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点滴感受引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如由“人定胜天”引出《愚公移山》的中心“子子孙孙无穷溃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由我军小米加步枪打败国名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引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昆山人顾炎武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
  4.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学习《木兰诗》还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 由鲜美、交通、妻子、开张、卑鄙等古今词义差异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入课文。
  二、 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读准、读顺、读懂;读出神韵。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中“曾”应读zēng(同“增”)而不读cé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对于这一方面有主动提示你的学生,应多加表扬鼓励。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而不能读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教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读出神韵,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中学文言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出神韵。
  三、 重视品析,品到八分透
  对古文的品析一定要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此时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最为浓烈和高涨。
  比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设计了三大板块进行品析: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不陋,间或穿插一些知识点(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名言的引用等)和训练点(想象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论辩“甘居陋室”的时代适应性等)。此所谓“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以此种“点线面结合教学法”来教学《口技》,围绕一个“善”字,展开全篇;教学《活板》,围绕一个“活”字,深入品味;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切入贯穿。方式方法也可多样化,比如用画一画的方法来教学《三峡》、《与朱元思书》,用演一演的方法来教学《黔之驴》、《核舟记》,用辩一辩的方法来学习《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品析、品赏过程要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之精准优美、谋篇布局之整饰精巧、内涵意蕴之深刻独到。当然,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离我们的确十分遥远,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太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如果将文言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意,那就是创造性的生成了。
  比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出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四、 注重翻译,译到十分熟
  授课的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译(当然也不排除在新授课时,对影响理解的重点词、难点词进行排疑解难),最好能联系从前学过的古文及词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使学生举一反三。翻译时在原则上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畅,按“信、达、雅”的标准将原文改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课后必做的一份作业是整理笔记,将古文与现代文翻译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清晰无误,一目了然。当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等,可促进知识的巩固和保持。将一篇古文译到十分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进入下一篇古文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五、 做好课后总结,结得巩固扎实
  这个扫尾工作同样不应掉以轻心,要认识到做好总结也是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步骤,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在前面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这一工作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适当点拨,补充。可从文学常识,主题思想,词语活用,写作特点,乃至名句欣赏等方面进行总结。实践下来,这一工作,大多数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只需顺水推舟加以肯定。
  文言文的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学文言文教学既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就势必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当然不止以上几种。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高学珍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215300)

标签:文言文 浅谈 初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