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最难写的汉字_读汉字,识中国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箭匣、长矛、酒坛子
   最早出现的“医”字和现在的简化字――“医”一模一样。“医”,是繁体“?”的初文,它的诞生和古代战争有关。和很多甲骨文一样,“医”字的意思可以从字形上一目了然,那就是对战争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
   这里先说一个另外的字――“疾”。疾病的“疾”,从甲骨文形体看,正面站着一个人,人的右臂腋下中了一支箭,受了伤得了病。这时,他就需要“医生”了。“医”从匚(fang),从矢。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中。
  再多一点想象,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聪明的“医生”治好了那个中了箭的人,还把箭改造成了“医疗器械”――“手术刀(取箭的勾)”或者灸针之类的。今天的古文字专家,多数认可甲骨文的“医”,乃是医用针灸工具的象形。
   时间会增加操作者的经验,“医”这个字也越来越复杂。
   到了金文,“医”变为“?”,上部多了一支“长矛”――“殳(shu),成了“■”。殳是后世很少出现的一种上古兵器,人们在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看到了它的形象,上部有三棱刃,下部是带刺的铜球,可刺杀也可砸击;杆是木柄外覆竹片制成的,称为积竹木。很多与殳相关的字都含有打击、击毁的意思,比如“殴”,又比如“毁”。
   专家解读“■”,认为是用长矛、木棍之兵对抗疾病,就像打一场战争。战国初期的重要兵书《司马法?定爵》说“弓矢御,殳矛守”,也就是说弓箭可以御敌,殳矛能够防守。这让我有一种新的感受,如果说拔矢治病是医生的最初工作,那么后来对付疾病的办法越来越多了,甚至可以和疾病“打一场战争了”。而且这场战争的“武器”不仅仅取材于兵器,还拓展到了酒坛子,因为“?”这个字下面是“酉”,“酉”就是酒。
   医中何须“酉”?
   古巴比伦曾经是文明程度非常高的一个古国,如今不但国家不存在了,这个民族也消失了。最近有研究表明,是几场罕见的大瘟疫,让这个王国成为陈迹。与此类似的是被称为黄金城邦的雅典,根据历史学家修西底德的记载,2400多年前,连续两场瘟疫像恶魔一样席卷这座古城,使它从此衰败。最近有希腊科学家研究证明,这次毁灭性瘟疫的元凶,应该就是伤寒。
   从历史记载来看,传染病一样不断侵袭中国,但是“医”学在中国诞生非常之早,而且很快就从对创伤的治疗发展到了各种疾病的救治。
   每有像伤寒这类细菌造成的疫病,中国医生往往都能利用中医药加以扑灭,使中华民族化险为夷。在“?”这个字中,“酉(酒)”应该是―个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中医药,实是古代医疗的一次发展。
   中国的酒大部分是“曲酒”,也就是利用谷物“发霉”以后的微生物,分泌一种酶来把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有的时候在制曲的过程中,还要加入陈皮、厚朴等药材。如果制成饼状,就叫神曲;也可以制成液体的曲,然后就可以制成酒或者酱油。这和西方常见的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分,再用酵母菌将糖分转变成酒的方法相异。
   中国的神曲即可药用。饮食过多,积滞于内,加上风寒侵体,用上一两块神曲,煎茶而饮,往往就可以痊愈。至于酒在医学上的用途就更多了。
   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用酒治病有这样的记载,“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láo lǐ),以为备耳”,醪醴类似今天的米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又说,“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看来扁鹊能用酒醪施于肠胃。另外中国人端午节要喝“雄黄酒”,驱避蚊虫。酒还有麻醉止痛的作用。根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酒给伤口消毒了。
  三国名将关羽,曾被一支毒箭射中左臂,痛入骨髓,华佗为他治疗,表示要切开伤口,刮掉深入骨中的毒,病才能根除。于是关羽和马良一起畅饮对弈,臂膀上血流不止,但关羽依然谈笑自若。此刻我们读来,这个场面是对“?”字很形象的一个诠释。
   为什么用“酉(酒)”代表中医药?这里还有一个理由。我们都知道,酒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药物迅速发散到全身各个部位。所以,许多中药在服用时都用酒做药引,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中国还流行泡各种药酒,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在甲骨文中有“鬯(chàng)其酒”的记载,据汉代班固解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所以,“鬯”就是用郁金香加上黑黍酿成的一种芳香的药酒,这种酒可以提神醒脑,清除体内的污秽和恶气。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书。书中已经有用酒治疗的记载,这本书的52个药方中有一半多和酒有关。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方药都是用酒煎煮或用酒水混煮,借酒来发挥药效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叙述了近 80种药酒的功效及其制作方法,并说“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到了清代,在各种医药书籍中记载的药酒方子将近一千个。古代医学家曾经说“无酒不成医”,酒是“百药之长”。
   医巫不分家
   在采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何少初的时候,他提到一个名词“祝由科”。元明太医院曾经把中医分为十三科,如伤寒科、妇人科、接骨科、口齿科等,这十三科里的最后一科却很特别,乃是以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即祝由科。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主用“祝由医生”的意念、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也就是所谓的巫医了。
   的确,古代的“医”字还有另外一种写法“?”。说明中医除了用针灸器械、酒、药草之外,还有用“巫”来治病的。
   古语云:“巫医同源。”巫可以通鬼神,古代文献中“巫是最早的医生”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文》中也说“古者,巫彭始作医”,也就是说,巫彭是中医的鼻祖。巫彭相传是商代神医,《周礼?大聚》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西周时代,就是巫医盛行的时代。孔子生病时,他的学生子路就请求为他向天神、地神祷告。那时,巫医治病的方法就主要是祈祷,用歌舞娱神,用魔法咒语让神降临以祛除疾病,消除灾祸。能够从古籍中找到的巫医的名字还有: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等。
   中国在周朝以后慢慢开始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更多地保留下了“?”这个字。有一项证据就是《周礼》把“巫祝”列于《春官?大宗伯》篇目,却把“医师”列于《天官?冢宰》篇中,医、巫分流了。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提出对病有“六不治”,其中有一条,凡信巫不信医的不治。
   可是既如此,怎么到了元、明还会有“祝由医生”,而且进了国家的太医院?我觉得,这倒并非是历史的倒退。
   人们普遍从心理上对巫的感觉不好,但巫却在精神层面上有自己的长处。今天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学科叫“心理学”,古代的巫,仰视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常,是很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可以洞察病家的心理不足为怪。
   广义地说,后世“祝由医生”所使用的“禁法、咒法、祝法、符法”,很接近于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医书上也讲,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者配合药物治疗了。
   匚――“砭”在匣中
   “医”的解读,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了,何少初教授又向我讲起他朋友的故事,终于让“医”这个字,在释义上的最后一个疑问有了解答。
   他的朋友范业伟是位音乐家,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他到山东寻找泗滨浮磬。磬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石质礼器和乐器,在济南洛庄汉墓里就出土过107件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编磬。范业伟想找到这种编磬的材料。
   当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这种石头的时候,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这种石头的材质非常特别,看起来相当缜密,可是入手又很轻。后来他找专家对这种矿石进行检测,发现它很可能是由于陨石撞击地表而形成的。而且用这种石头敲击人体,会有针刺感,这种针无疑是无形的针,也就是说,这种石头中或许有一种能量场。
   接下来的论证就更惊人了,泗水浮磬的材料,很可能就是中国古老的医术工具――“砭”。
   “砭、针、灸、药、导引”乃中医五术,其中首位就是“砭”。《说文解字》里说,“砭,以石刺病也”;宋代罗泌《路史》里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由此可见“砭”的发明之早。用砭治病时,先用石、木或骨刺破伤口,再用砭来去除脓血。也可加热后熨烫伤痛处或做擀、压、滚、擦、刺、划、叩、刮之用。
   河南安阳出土了很多砭石,证明在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开始应用砭石之“针”来治病了。不过东汉以后,砭石和砭术逐渐从中医古籍中消失了,唐代学者颜师古说:“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后来,便只留下了―个成语叫“针砭时弊”。
   砭术之所以失传,很多研究者认为,是由于做砭石的好材料越来越少,后世只好以金属之针来替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帝内经》里的“九针”――九种针。
   为什么说砭石与九针解决了“医”的释义问题?
   我们之前一直没有讲到“医”的那个“匚”的部分,手术用的医疗工具为什么要被放入匣(匚)中?试想一下,如果先祖们真是用磨制的砭石来治病,又粗又大的砭石怎么不会让病人见了就怕呢?所以把它藏起来,不让患者看见,也许就是“医”字“藏矢”治病的原因了。
   治的是人,不是病
   “医”字解释完了,它是个非常典型的会意字,很中国,包含了中医的许多历史信息。
   我原本以为,中医之词,是为了区别于西医才诞生的。很多书中都这样解释: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叫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确定了“中医”两个字。
   不过如果你翻开《汉书?艺文志?经方》,就会赫然见到这样的记载:“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大体是说,医病不能用热来治疗热症、寒来治疗寒症,否则还不如不对疾病进行治疗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中医”一词。于是问题来了,西汉时期,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末期的事。当时的西汉人连西医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为了区别“西医”,而单独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医术称为“中医”呢?其实中医的“中”不是指中国,而是“中正”、“中和”和“中庸”之意。
   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疾病必然来侵袭身体。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也就是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西医治病,中医调“理”。也就是说,中医治的不是病,而是人。
  我们回头再看“医”这个字,虽然“动刀动枪,动酒动巫”,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医”是在打一场战争。故古语云:“用药如用兵”,又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疗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名副其实。
  
  链接
  酒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
   孔子曰:“酒,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酒不仅为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泡了各种草药的酒,可以做各种药剂。再也没有哪一种药像酒一样,可以广泛用于治疗疾病的各个方面了,在古代称它为“百药之长”并不过分。
   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歌手、乐人的自我感觉可以达到高峰,兰亭雅士,曲水流觞,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军、征人、武士、游侠顾盼自雄,勇气倍增,豪情随美酒,留下了多少英雄故事。中华酒文化真辉煌。
   粮
  民以食为天。田里长出的庄稼叫“禾”,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卜问收成好坏的卜辞,其中屡屡出现“禾”字,还有“受年”、“不受年”的卜问,年成的好坏、产粮的丰欠自然是天下头等大事。

标签:汉字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