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镜中自我和现实自我_从镜中看现实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冯瑶,1991年3月,籍贯:江苏海安,09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作为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史记》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面对这本大部头的史书,我选读了《史记》中的一些文章,主要是:《太史公自序》、《伍子胥列传第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并且借鉴了史迁的一封书《报任安书》和《孟子》中的篇章。本文主要论述史迁以这本巨著为镜传递出来的勇敢。
   关键词:史记,镜中,勇敢
   梁任公先生的作品《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史”的定义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1同时,对于“史家的目的”,最终也归结到“能将历史纳入现在生活界,使生密切之联锁。”2而在学期初对于钱穆先生的著作《国史大纲》绪论的讨论中也得到类似认识:学历史的目的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在读《史记》时,通过以往的实例从而给现实生活做借鉴是很必要的。
   因为还没有通读过全书,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史记》中有似乎有一面镜子,史迁在16年的细细打磨加工中,不经意间在镜子里雕琢出了他的品质――勇敢,而这种光芒逐渐幻化为永恒的精神力量。有些人或许会对这种评价感到疑惑,并且认为史迁的忍辱偷生是失于勇敢的表现,至少不符合当时“刑不上大夫”风气下士阶级应有的气节。在我看来,《史记》中的精神与《孟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的论断不谋而合,史迁的勇敢恰恰在于他对生与死的选择上。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勇敢在于隐忍
   《报任安书》中,史迁对于死生的抉择浓缩于一句话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于当时士阶级普遍舍生取义的风气,史迁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虽然在他的意识里也是“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4
   而《伍子胥列传第六》中也深刻表达了史迁对于隐忍的赞同。在父亲武奢获罪将株连武尚和武员兄弟俩时,武员提出:“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于是“武员奔吴”,并最终为父兄报仇。太史公的评价中表现出了他对于伍子胥这种隐忍的赞赏:“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5这未尝不是对自己当初的选择的一种肯定。同样,在《淮阴侯列传》中也描写了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
   《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对于前人隐忍的赞赏溢于言表:“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6
   因此,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能够选择隐忍何尝不是出于勇敢。
   而在现实生活中,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已不适用。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流于浮躁,许多惨剧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
   二、勇敢在于坚持
   史迁的坚持不仅在于他顶着压力直言劝谏,在狱中面对酷吏杜周的严刑丝毫不屈服,还在于对自己的使命的坚定不移。《太史公自序》开篇就谈及:“司马氏世典周史。”在他人眼中史官或许不是最显要的职位,但是史迁却为自己的这个身世感到骄傲,并且愿意为修史这项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继承父志的他有着伟大的理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他在极度受折磨的情况下,意识到“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而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实现了《舜发于畎亩之中》的理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刺客列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人豫让。他感怀于智伯的礼遇而立志为其报仇,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找到合适的机会行刺襄子,他“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甚至“漆身为厉,吞碳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气于市,其妻不识”。无奈多次被襄子识破。最后,襄子决定要杀了他,豫让在临死前仍不忘实践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宣言,拔剑三跃而刺襄子的衣服,最后自刎而死。7
   坚持于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使史迁即使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样的困窘中都毫不放弃编写《史记》的工作,这又何尝不是出于勇敢?
   曾经看到过一位澳大利亚籍的职业激励家约翰?库提斯,从小因为残疾受到各种羞辱甚至虐待的他,在坚强选择截肢后创造了很多奇迹:没有脚却自己开车,被医生认定活不过一周却已经活了41岁,患癌症却依然有活力地活着,并且是澳大利亚残疾网球比赛的冠军、成为澳大利亚板球队荣誉队员。至今,他已经到过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讲,激励了无数原本认为生活没有希望的人。
   透过史迁的这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受到鼓舞。《史记》是一本值得静下心去时时读、处处读的好书,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再喧嚣浮躁的世界中时刻保持平静,不受外界的负面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5页。
  [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7页。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315页。
  [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907-923页。
  [5]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6年12月,第397-401页。
  [6]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6年12月,第739-751页。
  [7]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6年12月,第503-510页。

标签:镜中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