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梦境与潜意识【梦境和潜意识的流露】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中的形象经常带有作者自传性色彩,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作,把自己的声音用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言说,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语言、行为,甚至是梦境和无意识发出自己的观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精神分析首次将目光投射到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者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本文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狄更斯在文学创作中的梦境和无意识的流露,对狄更斯的作品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狄更斯 潜意识 梦境 流露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地位在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他善于在作品中加入自传性色彩的元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用作品中角色的语言、行为,甚至是梦境、心理等方式表现出来。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其中一部好的作品都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文本中角色的声音,一个是作家隐含的声音。英国批评家伊格尔顿在阐述其批评理论时认为,在文本之下还有一个“潜文本”,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作品中的“潜文本”看做是作家“潜意识”的流露,作品中“潜意识”的因素越多,那么这部作品的隐含声音就越多,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从而文本蕴含就越丰富,被挖掘的潜力也越大,最终作品的价值也随之增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对社会人生进行言说,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标杆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自己的声音。本文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狄更斯在作品中梦境和潜意识的流露,探讨狄更斯的创作心理,进一步探究狄更斯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
  一、潜意识的流露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作品方面,阐释作品中的潜在意义,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二是从作家方面,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挖掘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机;三是从读者方面,解释读者的无意识的阅读反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可以说是贯穿文学作品的创作、产出、价值形成的全过程,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双城记》等作品中,作者都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社会的看法和不满,正是这种不满构成了狄更斯创作的动机。
  1. 对国家安危的潜意识流露
  《远大前程》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人梦想破灭的悲剧性故事,作品中主人公皮普是一个梦想有远大前程并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他不甘于自己的皮鞋匠职业,但是现实告诉他,他的一切都是泡沫。狄更斯用皮普的故事来暗示当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明是一个浮夸型的文明。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经济上,英国成为了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大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商业活动也逐渐在世界上增多;政治上,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旧的封建贵族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一时期,是英国所有国民最具自豪感的时期,英国官方宣告英国已经步入一个“普遍和谐和进步的时期”,这种骄傲感和自豪感像瘟疫一般在全国蔓延,狄更斯却用清醒的头脑看待一切,他透过英国当时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看到了泡沫下的本质,他以清醒的头脑为大众塑造了一个在“远大前程”的幌子下梦想破碎的年轻人,他借用皮普的遭遇和英国当时的情况作对比,突显了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风貌的虚伪本质,作者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身份对当时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2. 对母爱向往的潜意识流露
  狄更斯的父亲因不善理财和工作失误被关进监狱,狄更斯的家庭瞬间便陷入了穷困的行列,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到皮鞋厂做童工,在父亲出狱后,家庭状况又有了改善,狄更斯的父亲支持他继续读书,而母亲却持反对意见,认为狄更斯应该留在工厂继续做童工。虽然他后面还是如愿继续完成了学业,但是此时他的潜意识里便埋下了憎恨母亲的种子。因而在《远大前程》这部小说里,几乎个个年轻漂亮的母亲都早逝,留下了可怜的婴儿,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都是缺乏母性光辉的。作品中郝微香小姐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母亲便丢下她撒手西去。艾斯黛拉是一个被母亲丢弃的孩子,虽然有幸被郝微香小姐收养,但是却被当做一个复仇的工具。在这里,每一个母亲都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都是缺乏母性关怀的形象,这不是偶然形成的,是狄更斯惨淡经营的结果,是他潜意识的流露,因为在狄更斯的潜意识里,他是缺乏母爱的,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母爱的深深向往。
  二、人格结构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而潜意识有包含着无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无意识。这三个心理结构滋生出不同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它总结为三个方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履行的是快乐原则,即从生命中最本能之处出发,发泄自己的欲望。而“自我”则是现实原则,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的欲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避免冲动的发生。“超我”则是履行道德、良知方面的原则,在超我的感召下,“本我”、“自我”的欲望都将得到压制,回归到现实并且得到升华。一个心理结构正常的人,此三者能够在自我的现实原则下达到平衡。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创作中就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的变化,作者通过叙述大卫的生命历程来挖掘自身遭遇,使得自己把潜抑在意识深处的童年又拉到意识中来,作者通过对大卫一生遭遇的娓娓叙述这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心理治疗。狄更斯在创作时总是梦见同一幅画面,就是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在皮鞋厂做工的时代,这表明童年的不幸遭遇是狄更斯潜抑在内心深处的伤痛,狄更斯创作《大卫?科波菲尔》的动机就在此,被压抑的经历这段潜意识正想通过层层牢笼,突破自我回归到意识层面上来,狄更斯巧妙地将这一潜意识套在大卫的身上,狄更斯通过漫长的写作过程,对大卫的一生进行道德批判和解释,从中体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言说他者而反省自己,使自己对自己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卫一生的坎坷遭遇暗示着狄更斯当时理想的破灭,一种超我的幻想化为泡影。父亲早年挥霍无度导致家道中落,狄更斯童年就埋下了恨自己父亲的种子,在这方面,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大卫父亲早亡的情节,这是狄更斯心中俄狄浦斯弑父情结的必然发展,这种本我的快乐原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
  三、梦境的流露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和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这种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幻想,弗洛伊德在他的文学创作动因说(代偿说)中是这样阐述的: 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他还总结了幻想的三个特征:幸福的人不会幻想;幻想的动力来自为满足的愿望;幻想与时间有密切联系。在创作《大卫?科波菲尔》时,狄更斯就经常做一个梦,童年时黑暗的梦魇一直在他记忆深处挥之不去,梦中一间阴暗、潮湿,到处充满着腐臭味的皮鞋厂里,一个童工正在熟练地把标签贴到鞋油罐上面,这个人就是狄更斯。在皮鞋厂做童工的经历是他无意识中的一个痛处。发愤图强便是狄更斯心中的梦,为了这个梦,他塑造了一个大卫的故事,他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承认,同时潜抑在他心中的愤懑也得到了宣泄。同样,在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中,梦,也是他为满足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部作品就是《远大前程》。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讲述了一个幻想家和梦幻家皮普的的故事。皮普是一个贫穷的打铁匠,他梦想有一天能像上流社会的人一样,过上逍遥的日子,娶上漂亮的老婆。并且有一天他突然得到一笔从天而降的财富,从此他便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当他养成上流社会的恶习时,无情的命运又将他拉到了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的境地,皮普的经历就是一场梦,是不幸福的人才会幻想的梦。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每一次幻想都是愿望的履行。狄更斯从小是在皮鞋厂做童工,家道中落使得他穷困潦倒梦想破灭,这种打击对于一个过惯了小资生活的他来说无疑是重大灾难,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借皮普的经历揭露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下人的生存状况得不到保障的现实。
  狄更斯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体验和经历用作品中角色的语言、精神、心理活动进行述说,不仅自由表达了自己被压抑的情绪,释放了被潜抑的力比多,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史上创造了不朽的篇章,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内心深处强烈的自我救赎和本能释放的过程,而并不是单纯依靠缪斯女神的神力使然,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蕴含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英]查尔斯?狄更斯.孤星血泪[M].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省略

标签:潜意识 梦境 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