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非福利主义的一种诠释] 诠释主义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内在的能力决定论、外在的权利平等论以及经济利他主义的回归等三个层面,就阿玛蒂亚?森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全面认识其分配论中的正义观。    关键词:正义;能力;权利;利他主义
   作为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经济伦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在国外,阿玛蒂亚?森的分配正义学说已得到多方关注,很多方面得到高度评价。
   一、内在的能力决定论
   阿玛蒂亚?森认为,一个人的利益应建立在较为宽泛的概念基础上,即不只包括物质成就,还包括自由和权利等其他价值目标。传统经济平等主义的错误就在于,把物质方面的成就视为唯一焦点,忽视了人的自由和能动性方面。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他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与能力直接联系的是功能概念。能力通过功能才能显示出来。所谓“功能性活动”,包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以及更高级的正常的社交活动,拥有自尊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人们有多少钱,还应该涵盖他们怎样生活,从避免可防御疾病和死亡率的基本功能性活动,到受教育、正常社交活动,实现自尊和他人尊重等等。
   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能力观拓宽了对个人利益概念的理解。能力观超越了收入、效用、福利的狭隘性,把人的自由和能力也看成利益的代表,从而囊括了生活中的各种有价值活动。同时,丰富了我们对不平等和贫困的理解。即便一个人收入与他人相同甚至更高,假如没有机会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或者需要花费很多收入来治病,那么他仍然处在贫困之中。
   其次,这种方法反映了一个人在各种功能性活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度,更加突出了人的实际机会。前者表明人们实际过上了何种生活,后者则反映人们实际有过何种生活的机会;前者显现了生活条件的不同方面,后者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表达了自由和机会的观念。
   总的来看,阿玛蒂亚?森说明了收入、基本需要与能力的关系。他一方面反对仅仅强调收入、经济、效用的狭隘的发展观念,认为它更多重视外在的手段,忽视了影响能力发挥和发展的多种因素,否认了自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对自由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二、外在的权利平等论
   阿玛蒂亚?森认为,人的自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提高能力是实现自由的决定性手段,权利平等是保证自由和能力发挥的根本条件。对于权利,特别是穷人和弱者的权利,阿玛蒂亚?森认为既是关注贫困的实质性问题,又是分配正义的关键问题。因此,他对于世界各地区饥荒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权利来展开分析的。
   通过对孟加拉国、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饥荒情况的研究,阿玛蒂亚?森指出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权利的剥夺,从而对“饥荒是由粮食短缺造成”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突出的例子就是1943年发生在孟加拉国的饥荒,当年当地粮食生产正常,甚至好于往年。森认为饥荒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一些社会经济群体无法获得他们以前能够获得或有权利获得的食品,因此这些人的食品权利减少了。
   在用权利来分析饥荒现象时,他在其中解释了经济权利和交换权利两个概念,并且认为这些权利分配不均就会造成贫困和饥荒。在他看来,经济权利主要包括:所有权;直接的权利关系(私有制市场经济下,以贸易、生产、自己劳动、继承和转移等为基础的权利)以及复杂的权利关系(不需要交换就可以享有某些财产的成果)。交换权利则是指,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商品转换成另一组商品。决定交换权利的前提是所有权。
   他特别强调权利方法,目的在于了解一个社会现有法律体系中,每个人控制包括食物在内的商品组合的权利。其关键是要明白权利中的所有权和交换权。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秉赋,包括工作能力、土地和资金等,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将其秉赋变换成食品,这是交换权利实现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不能实现,就是权利的失败,就会导致饥饿。
   三、经济利他主义的回归
   在由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个人主义的博弈原则逐渐成为西方经济伦理的主流。受亚当?斯密《国富论》所影响,经济理论分析把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前提而变得理所应当。而《道德情操论》所代表的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与道德却被日渐忽视。于是,传统经济下所存在的“互惠利他主义”即经济利他主义被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所取代,这也成为了经济学和伦理学分道扬镳的一个标志。
   在经历几百年发展之后,西方经济学理论既受到了大萧条的冲击,也受到了二战后“滞涨”所带来的的反思。在宏观领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迫限制个人主义无度的膨胀。同时,新古典经济学又把社会诸因素重新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并形成所谓制度经济学派。在微观领域,“囚徒困境”的发现,则颠覆了“理性经济人”自利性假设的意义,承认合作主义优于个体理性。
   应当说,阿玛蒂亚?森的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他主义的回归。针对“利己人”的单一假设,他指出了经济学不容回避的两个前提:人类的行为动机是由什么决定?社会成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但现代经济学却无视这两个伦理问题,而过度地发展了与工程学诸如数学、逻辑的联系。对于价值的思考仅仅简单地归约为福利或效用最大化,而人的多元价值需要均被裁剪掉。在他看来,伦理学之所以应当是经济学的一部分,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动机和渴望的社会评价并非仅仅是物质目标,还有诸多利他主义的价值目标,诸如美德、亲善、忠诚等。虽然阿玛蒂亚?森的学说仅仅是开始,但他把伦理观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标志着经济利他主义的复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 阿玛蒂亚?森(任赜等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P62-6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季小江,经济利他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向度之一[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3] 刘英杰,解读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学中的哲学思想[J], 经济研究导刊, 2006年16期
  [4] 程?,汤剑波,论阿马蒂亚?森的能力发展观[J], 台州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标签:诠释 福利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