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浅析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拉登后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拉登被美军击毙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及国际反恐都进入了后拉登时代。尽管拉登的离去并未深刻影响到恐怖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分散化、本土化趋势加强,以小规模袭击为主、恐怖主义前线扩散至全球等一系列新态势。国际安全形势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反恐的任务依然艰巨。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努力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才能最终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恐怖主义;后拉登时代;国际安全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73-04
  
  “9?11”事件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加大了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的力度,使国际恐怖团伙遭受重创。尤其是去年5月1日,国际恐怖主义的头号人物本?拉登被美军击毙,这标志着美国自“9?11”以来十年反恐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际社会都纷纷对这一成果表示欢欣和鼓舞。一些人认为,拉登之死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巅峰已经过去,国际反恐局势出现了极为有利的转变。本文认为,不应对拉登之死抱太多乐观的幻想,拉登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国际社会仍然处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下,国际反恐仍然任重道远。
  一、后拉登时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即使我不在,伊斯兰圣战仍将继续。”拉登在2001年9月底接受巴基斯坦一份报纸采访时曾如是说道。目前的国际恐怖主义正是这一言论的论证。美军将拉登击毙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欧盟专家亚宁曾说过,“本?拉登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登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了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1]。在过去的10年中,基地组织和全球其他恐怖组织、宗教极端势力形成了严密的组织网络、统一的思想体系和完善的指挥架构,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划并发动的恐怖事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恐怖主义的运作过程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于中央领导机构,而是展开各自独立的恐怖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恐怖组织头目的离去并不能扫清恐怖阴霾。
  拉登被美军击毙标志着拉登时代的结束,国际恐怖主义及国际反恐都进入了后拉登时代。但是,拉登之死绝不意味着“基地”组织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的消亡。首先,近十年来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行动的展开,“基地”组织结构已发生变化,化整为零,在也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因此,拉登的死并不能说明“基地”组织就此善罢甘休。其次,随着“基地”组织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策略,拉登已不具备直接操纵恐怖行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拉登充其量是恐怖势力的“精神领袖”,他的死亡不会减少恐怖主义的实力。再次,“基地”组织已涌现出新的一批领导人,比如“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重要人物奥拉基被称为“网络本?拉登”,有消息说美国国家反恐中心已将其视为目前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最后,拉登之死可能会引发“基地”组织一系列报复行动,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发布预警,提醒本国公民提高警惕[2]。因此,拉登之死对广泛存在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基地分支影响甚微。本文作者认为,拉登之死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后拉登时代这一说法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尽管如此,拉登之死对国际恐怖主义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在一些方面出现了新的态势。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
  二、后拉登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态势
  “9?11”事件以来,国际恐怖活动日益频繁。举着反恐大旗的美国先后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和塔利班。这些举动不仅没有完全消灭恐怖主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怖威胁:“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在也门兴起;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嫌疑人不断出现;阿富汗、巴基斯坦、也门、索马里等地局势恶化等。这一系列迹象都表明基地组织的分支开始各行其是,更加令人难以防范,国际反恐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拉登之死更是激起了基地成员为拉登复仇的雄心。基地成员可能因拉登之死加快团结步伐,甚至扬言发起更猛烈的恐怖袭击。因此,笔者预测,国际恐怖主义在后拉登时代的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以下新的趋势。
  (一)世界多个地方可能连发以小规模袭击为主的报复性袭击。击毙本?拉登激起了国际恐怖主义尤其是基地组织的报复心理,有基地组织人员扬言报复美国。不管是否会出现此类行动,国际社会当前都要特别警惕各类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发起报复性袭击。基于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的网状组织结构,其报复行动很可能是通过在多个地点连续发动小规模恐怖袭击的方式展开。欧盟专家亚宁说道,“当前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各类恐怖组织分布广泛,他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统一意志下他们将各自适时、适地地策动恐怖袭击,尽管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在短期内策动类似‘9?11’事件那样规模的袭击,但小规模袭击事件很可能在不同地点连续发生”[1]。
  (二)也门、索马里和北非等地很可能成为“基地”分支快速发展的新乱源。这些地方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极端思潮大行其道,加之一些国家经历动荡后目前仍处于权力真空期,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各类恐怖组织曾设法向这些国家的政府组织渗透。因此,这一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反恐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西方国家出于其各自的利益,或坐观其乱,或插手煽动,致使反美反西方的“圣战”组织和“基地”组织分支发展失控,沦为国际恐怖活动的新乱源。“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利用也门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加速发展,成为对美国威胁突出的恐怖新战线;索马里青年党勾结海盗,欲开辟新的恐怖策源地;“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分支借插手北非动乱,图谋组建针对美欧的暴恐新网络[3]。
  (三)反恐战争扩大化的后果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很可能使国际恐怖主义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深蒂固,反恐战争扩大化使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挑起了文明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激化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的问题。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昭示着反恐战争扩大化的恶果。拉登死后,如果这些地区的民族、宗教和种族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那么势必导致新一轮的因果循环。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分子很可能成为新的恐怖主义势力,并重新发起恐怖活动。
  (四)恐怖主义组织松散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在国际反恐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基地等恐怖组织改变了原有的“金字塔”式集中指挥模式,转而采取相对松散、化整为零、各自为战的运作方式。前几年就有国外学者指出,“圣战运动已经碎片化,因此,即使本?拉登被捕或被杀,圣战运动仍将继续”[4]。目前的形势正是这句话的写照。拉登虽然已被击毙,但是基地组织的活动并没有相应地停止,恐怖活动的开展和之前也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这得益于恐怖组织松散化的特点。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模式不仅易于隐蔽,而且更容易发动突然袭击,还可以随时调整攻击目标和时间,因而使反恐机构掌握敌情、及时应对的难度也相应加大[5]。拉登之死将促使恐怖组织进一步走向松散化,相关恐怖组织分支机构仍将持续不断地发动零星、分散的恐怖攻击。未来的恐怖主义将转变为更不容易被渗透打击的小团体行动,这些小团体的生存能力将更强。相应地,其危害性也更大。
  (五)恐怖组织成员的本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发生在美国、巴厘岛、孟买、达卡、阿尔及尔等地的恐怖袭击事件,基本上都是由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策划实施的。2009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案件也是由本土恐怖分子来完成的。美国两党政策中心曾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奥巴马当政以来,美国本土面临的威胁的一大转变就是‘基地’及其盟友的‘美国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追随这些组织”[6]。“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在交换反恐情报、监控人员和资金的跨国流动以及检查交通设施和运营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恐怖组织的跨国联络和跨国策动恐怖活动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那些在极端主义思想感召下的本土恐怖分子就成为实施恐怖活动的主力[5]。拉登死后,面对国际社会加大力度应对恐怖主义的态势,不易被发觉的本土恐怖分子将成为发动恐怖活动的主力,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六)反恐前线可能向全球扩散,不再局限于某个区域。拉登死后,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这与恐怖组织的分散化和本土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拉登流亡之时,基地组织就已经遍地开花,扩展到了许多新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这些分支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领袖,他们往往更加熟悉和了解其所在的社会,并且具备更好的组织能力。这些领袖们不仅试图策划恐怖活动,而且鼓励其成员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己主动发动恐怖攻击。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反恐前线扩散至全球,世界各国都应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
  总之,后拉登时代尽管已经到来,但是国际反恐的局面并没有很大的改观,由区域性圣战组织或基层圣战组织发动的单个小规模恐怖袭击的比例将会有所提高,小型化、分散化和本土化日益成为恐怖组织及其成员活动的特点。对此,国际社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后拉登时代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击毙拉登,只不过是打击掉了一个象征性头目而已,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实力影响有限。这不能说是反恐战争的胜利,国际反恐还处在进行时的状态。应该看到,分歧、冲突、仇恨并没有随拉登而去,恐怖组织仍然大量存在,形形色色的恐怖分子仍然可能在某个时候发起恐怖袭击。甚至有分析认为,拉登之死可能导致恐怖主义分子更加团结,对美国实施新一轮的报复。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将产生一系列新的影响。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拉登之死不会削弱基地组织的行动力量及其领导能力,美面和国际社会的反恐压力也不会因此而减小。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反而很可能以拉登之死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新一轮的报复行动。美国的国家安全很可能再次面临严重威胁。其他西方国家及地区的亲美政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和也门等国家。拉登被击毙后,尽管巴基斯坦军方和政府否认参与此次行动,但是2011年5月2日下午,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贾尔瑟达某警察局仍遭到了路边炸弹袭击,导致3名儿童和1名妇女死亡,另有11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警察。这起爆炸案无论是否与拉登之死有关,它都给许多国家敲响了时刻防备恐怖袭击的警钟。德国政府曾在去年2月份撤消了公共安全措施。拉登死后,德国政府明确表示将重新实施这一安全措施,并委派安全专家对国内的安全形势进行评估,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7]。不管基地组织的复仇行动是否会开展,国际社会都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应对复杂的安全形势。
  (二)国际恐怖主义很可能在中东、西亚、北非等地进一步发展其势力范围,从而影响这些地区的安全环境。基地组织有可能利用当前存在于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动荡局面进一步发展其势力范围,通过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间的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来改善其生存环境。在这些政局动荡的国家和地区,恐怖组织的扩散早已开始。在也门和索马里,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已经渗透到了基层,与当地的部落形成了极为复杂而特殊的关系。一些基地组织分支机构的少壮派,如也门基地组织的奥拉基等,他们在西方呆过多年,熟悉西方事务,同时也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组织控制和恐怖袭击手段。因此,他们对世界造成的威胁可能还要甚于拉登。届时,来自中东的三大“基地”组织分支(指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和伊拉克基地组织)将可能取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从而发挥中心作用[7]。即使在局势相对稳定一些的国家,由于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恐怖主义也在迅速生长。因此,这些地区的安全环境令人堪忧。
  (三)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或许出现新的变化,影响世界安全形势。这种变化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从外交战略层面来看,击毙本?拉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宗教极端主义的扩张态势,特别是在恐怖主义组织没有继任者的情况下。但是,本?拉登之死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普遍的敌对情绪,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美巴关系因拉登之死而变得微妙。对于在全球反恐格局中占有重要分量的巴基斯坦来说,巴方可能因被穆斯林世界误解采取两边讨好的双重角色而身陷两难境地[8]。其二,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公开对抗可能取代隐蔽的恐怖主义较量。近年来,极端主义、恐怖主义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2010年10月,本?拉登通过网络发表讲话,呼吁伊斯兰教国家向遭受严重洪灾的巴基斯坦提供更多援助。拉登本次讲话的主题不是针对西方,而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埃及的兄弟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寻求通过政党竞选的方式来获得权力。阿拉伯的反美势力通过民变所引发的政治洗牌,或许会获得更多公开的政治权力[9]。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正在寻求更多的政治合法性。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未来难题,或许不是隐秘的恐怖袭击,而是查韦斯式的公开对抗。
  (四)中国等国家面临的反恐压力增大,国家安全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拉登死后,“东突”分子有回流新疆的迹象,很有可能从中亚方向向中国境内潜入[10]。东突组织与基地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早已被中国政府识破。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的大量机密信息随之外泄,其中就可能包括攻击计划、恐怖策略、训练营地址等。对于栖身阿富汗的东突分子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事情便是自保――潜回中国既可以躲避风头,又可以寻找机会“有所作为”[10]。这无疑会大大影响到中国的安全环境。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极高的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如何应对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
  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仍然造成很大的威胁,国际社会并没有因拉登之死而变得更加安全。因此,国际反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各国需要展开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最终战胜恐怖主义。
  (一)完善国际社会联合反恐的法律基础。随着恐怖分子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联合反恐的法律基础显得越发重要。恐怖分子作案手段的高科技化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保护国际、国家、社区、个人等各层次的信息安全,严格掌控可能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的生物、化学制品和试验等,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加以规定和保障[6]。同时,随着国际恐怖活动松散化和本土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也面临一系列法律问题,如严密监控恐怖嫌疑人的电话、通信和资金往来,监控和制止本地人民走上恐怖道路,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也要求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此外,在以往的反恐行动中,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和反恐标准的设立存在一定分歧,甚至在反恐行动中存在双重标准问题,这对国际社会联合反恐极为不利。因此,急需制定相关的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加强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恐机制建设,对人民进行反恐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后拉登时代,恐怖组织分散化和本土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各国加强反恐机制建设,如建立反恐指挥中心,建设专业的军事力量,加强情报搜集工作,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其中,反恐情报信息的获取是有效阻止恐怖袭击事件,准确打击恐怖分子的重中之重。由于恐怖威胁是建立在极端的意识形态之上,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很难获得核心情报信息,传统的人力情报也很难获得,加之恐怖主义威胁“个体化”趋势的加强,反恐情报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提高情报收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人民群众识别恐怖主义迹象的能力。另外,反恐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想要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处理恐怖威胁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随着恐怖组织和恐怖袭击分散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社会也应建立一定的反恐机制,确保国家间相互分享情报和协调彼此行动的联动行为顺利进行。此外,恐怖主义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恐怖组织通过对当地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蛊惑,吸引其加入恐怖组织,从而助长了恐怖主义本土化趋势的发展。对此,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其人民的反恐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防止其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
  (三)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国际社会合作。近年来,恐怖组织的武器装备与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依靠传统的反恐武器与战略已不足以制衡恐怖主义,这在客观上要求国际社会的反恐武器装备也必须进行升级。新一代刑侦、技侦设备,防高爆设备,身份识别安检设备,不断升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高效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新式警用交通工具、高层消防装备、防化特种器材等高科技装备都急需充实到反恐作战第一线。与高科技装备需求紧密相关的是对资金的需求,高科技成果的研究与投入使用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一些弱小国家来说显然困难重重,除了资金不足外,科研人才与科研条件的不足也不利于它们改善反恐武器装备。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即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欠发达国家之间在反恐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所有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应该紧密团结起来,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欠发达国家进行反恐装备和反恐技术的升级。毫无疑问,在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形成联动打击恐怖主义的局面,压缩恐怖分子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四)实施国际反恐合作的综合治理战略,努力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是多种多样的,宗教、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恐怖主义的出现。“9?11”事件以来,经历了十年反恐的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单凭军事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只有标本兼治,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综合治理,才能最终铲除恐怖主义毒瘤。另外,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分散化、本土化趋势的加强,对国际恐怖主义进行综合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些恐怖组织企图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赢得当地人民的拥护,还有一些恐怖组织努力改变自身的暴力形象,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向人们灌输极端思想。这种方式使得恐怖主义更加隐蔽、欺骗性更强,也更加难以对付。从根源上看,一些地区的冲突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存在,发展差距和贫富鸿沟的扩大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提供了滋生土壤。因此,国际社会在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应致力于消除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逐步缩小贫富鸿沟,用多元的文化、宗教观来审视整个世界,同时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做出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逐步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实现世界无恐。
  
  参考文献:
  [1] 西方反恐政策面临十字路口[N].京华时报,2011-05-04.
  [2] 盛玉红.消除恐怖主义不能仅靠武力还需国际合作[N].广州日报,2011-05-06.
  [3] 傅小强.反恐重在铲除恐怖土壤[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5-04.
  [4] George Friedman. The Jihadist Strategic Dilemma[EB/OL]. (2009-12-07).https://www. Stratfor. Com/weekly/20091207-Jihadist-Strategic-dilemma.
  [5] 潘光,王震.国际反恐怖合作新态势、新发展和绩效评估[J].社会科学,2010,(11).
  [6] Peter Bergen and Bruce Hofman.Assessing the Terrorist Threat: A Report of the Bipartisan Policy Center"s National Security Preparedness Group[R].Bipartisan Policy Center,September 10, 2010.
  [7] 沈骥如.反恐,发展方为治本之策[N].人民日报,2011-05-05.
  [8] 陈晓晨,许钊颖.后本?拉登时代美国反恐和对外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11-05-09.
  [9] 庄礼伟.本?拉登离场后的世界政治舞台[N].时代周报, 2011-05-05.
  [10] 符永康."后拉登时代"中国反恐新局[J].中国新闻周刊, 2011-05-16.
  
  责任编辑:林华

标签:国际 恐怖主义 浅析 拉登